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教故事:南京瓦官寺维摩诘居士像的来龙去脉

佛教故事:南京瓦官寺维摩诘居士像的来龙去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557 更新时间:2024/2/19 0:20:17

现在的瓦官寺深藏在小巷中,早已不为人所知,但这座千年古刹在日本、韩国很有名,智者大师曾在这里说法,为创立天台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顾恺之的维摩诘居士像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了这段传说故事。

公元364年,瓦官寺建成之日,寺院大设斋会,宴请八方名流。正殿内红烛映照,灯火辉煌,达官显贵弹冠相庆。瓦官寺新任住持逡巡于宾客之间,红光满面,谈笑风生。住持郎声道:“诸位莅临敝寺,实乃佛门之大幸,菩萨之荣耀啊!这金陵是宝刹林立之地,贫僧立足未稳,还望诸位贤达多多扶持,踊跃资助,以使香火长久兴旺。”住持话音刚落,几个小沙弥便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纸贴子分发到来宾手中,请他们写上自己姓名及捐款数额。

在座的多是皇宗贵戚,士族官僚,一个个本来就穷奢极欲,挥金如土,此刻各为显示自己富有,光耀脸面,均不甘落后,大笔一挥,十万、八万银钱数字赫然允诺于纸上。住持见收益盛丰,兴奋不已。此时,有个小沙弥将一张门帖呈给住持,说寺外一书生求见。住持把门帖翻来覆去看了几遍,说:“有请!”

殿外进来一位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唇红齿白,仪表堂堂,却衣着寒酸,向住持拱手施礼道:“晚生顾恺之,恭贺贵寺开光之喜。”满堂宾客纷纷捂嘴窃笑,万般轻蔑。住持素闻顾恺之工绘画,善丹青,画花花芬芳,画虫虫会鸣,不媚权贵,不慕世荣,乃金陵城有名的才子,但他一贫如洗,身无分,倘若与达官富豪同座,难免语不投机。于是,住持安排顾恺之在偏席落座。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一官僚子弟踱到顾恺之面前,盛气凌人地说:“顾相公,在下是粗俗之辈,不懂什么风花雪月,云淡天高,不过嘛……我想请问,在瓦官寺大吉之日,相公能捐出多少银两?”顾恺之默然一笑,挥挥手,示意跑堂和尚取来一张红纸帖,轻松自如地写下一行大字:“顾恺之募捐银钱一百万。”墨迹展开,四座皆惊,各路富豪自叹弗如,丑态百出。

斋会散席多日后,那些在红纸帖上写过捐钱数额的富豪人家纷纷差人将银钱送到瓦官寺,唯独顾恺之不动声色。住持知他贫寒清高,但又不明白他为何在红帖上许银百万?便打发一个小和尚登门询问。顾恺之的住所就在瓦官寺附近(即如今的顾楼街),是一座古朴雅致的两层小阁楼。他平日在家潜心作画,常将楼梯撤掉,足不出户,客不入门。小和尚呆立楼前,急得直搓手,只听楼上窗根一响,顾恺之隔帘俯问:“小师父,你可是瓦官寺派来领取银钱的?”小和尚仰头答道:“正为此事。”顾恺之漫不经心地说:“三日内,请瓦官寺住持在大殿清理出一道白墙,其他不必多问。”小和尚回寺将顾恺之所言原本转述,住持不解其意,仍依言而行。

三天过去,顾恺之如约来到瓦官寺。他步入大雄宝殿,端视着雪白的墙壁,双目生辉,两颊显露出奇异的神彩,告诫陪同的住持说:“自即日起,大雄宝殿暂归晚生一人使用,其余闲杂人等不可擅自入内。”住持实不知他有何惊人之举,只得听从之。顾恺之在大雄宝殿一住就是三个月。在此期间;除了有专人每日给他送饭送水外,别无他人骚扰。本寺和尚由此经过,常看到大雄宝殿的门森严紧闭,殿内灯火彻夜不熄,让人颇感扑朔迷离。

顾恺之在大殿蜗居百日后拜见住持。但见他深目隆鼻,面容枯槁,俨若病重之人,神色疲惫地对住持说:“晚生倾注心血,画得一幅《维摩诘居士像》,请长老敬告全城百姓,届时来寺赏画布施。”住持将信将疑,提出先睹为快。顾恺之便引住持至大殿内,手指粉墙,谦逊道:“晚辈才疏学浅,贻笑大方。”住持凝神观望,墙上《维摩洁居士像》中的维摩诘慈眉善目,面孔清癯,神情庄重,仪态万千;唯一的缺憾是该像有眼无珠。住持惋惜地问:“施主画艺绝伦,何不运笔点睛?”顾恺之道:“不可点睛,一点便活,待明日观者云集,晚生再斗胆献丑。”

顾恺之点睛完画的消息在金陵城被传得沸沸扬扬。翌日,瓦官寺内人满为患,盛况空前,顾恺之在众目睽睽下提起足尺大笔,饱蘸松烟徽墨,手轻笔重,落墨有掷铁之感,只三两下,一双明目生动传神。众人把目光一齐投向壁画,发现维摩洁好似大梦初醒,栩栩如生,衣带舒卷飘拂,疑是清风徐来,眉目传笑,神采飞扬,令人惊叹。“神来之笔,真是神来之笔!”

看客们欢声雷动,大把的银钱雨点般抛进瓦官寺的布施箱内。无论富豪人家还是平民百姓,都为亲见《维摩诘居士像》感到快意。连续数日,瓦官寺财源滚滚而来,粗略一算,所得捐款早逾百万。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亲临瓦官寺观赏《维摩诘居士像》并题诗赞曰:“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渺茫,虎头金栗影,神妙最难忘。”据说,后来此画曾被移到镇江的甘露寺;晚唐一皇帝倾慕其名,又把该画收藏在长安的宫殿内。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佛教故事:如何知道他是一位圣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教你如何通过眼见、耳闻、提问的方式辨别成就解脱者。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说:“比丘们!尚在修学而无他心神通的比丘,如何透过观察验证,知道那已经全然正觉的如来呢?” “世尊!您的教导,是我们了解法的根源,请为我们说吧!我们当会记住不忘。” “比丘们!你们可以从眼睛看

  • 佛教故事:禅师用功的真谛 原来如此简单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大珠和尚即慧海禅师,俗姓朱。慕名来到江西,向马祖求教。 马祖便问:“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越州(今广东合浦)大云寺。” 大珠和尚答。“到这里来有什么事?” “求教佛法。” “你不知自己家里的宝藏,怎么抛家乱走?”马祖把他打量了一番,又说:“我这里什么都没有,你向我求教什么佛法呀!”

  • 佛教故事:国王的宝珠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妙法莲华经》是一部大乘经典,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是众经中的瑰宝,古云“成佛法华”可见一斑。 从前,古印度有一位国力强大的转轮圣王,他想凭借自己的威望圣德,收服周围贫困的小国家,成为自己的国土。而这些小国家并不顺从他的意愿。转轮圣王便发动战争,派遣各种兵种军队讨伐这些小国家。

  • 佛教故事:成功通过马祖道一禅师考验的实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即心是佛”是马祖学禅的心得。马祖俗姓马,四川什邡人,法号为“道一”。称“马祖”是中唐后弟子们出于对道一法师的敬重。他曾在福州大弘禅宗,普渡众生。 各地出家人都仰慕马祖。有一次,有位名叫法常的和尚从大梅山来见他。 马祖问:“你来这里有什么事?” 法常答:“我来求佛法。” 马祖又问:“求什么

  • 佛教故事:想要获得巨大果报除了修行外还能怎么做?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善生长者的童年是一段生动的励志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他的发心和他为此做出的努力。 在佛陀时代的印度王舍城地方,有一位商人的儿子,因为父亲出海经商,遇难死于海上,他们家里,仅靠他的母亲做苦工并向邻里亲戚们借钱维持生活。因为他家太穷了,所以大家都叫他贫生童子。 贫生童子渐渐长大了,并且也学会了好多谋

  • 佛教故事:天女散花点醒舍利弗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维摩诘是一位著名的大乘佛教居士,在毗耶离城病了。佛陀派了以文殊菩萨为首的慰问团去探望他,维摩诘抱病跟大家讨论佛法。一部《维摩诘经》基本上就是他跟文殊等探讨佛法的记录。 传说一位天女看到维摩诘和文殊在丈室中探讨佛法,妙趣横生,在场的人都听得心花怒放。天女把手中的鲜花频频撒下,顿时花雨飘逸,构成一幅

  • 佛教故事:北京潭柘寺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潭柘寺历史悠久,古语称“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是京西著名寺院,每年有很多善男信女来烧香拜佛,它与历代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早的时候,在北京西郊九峰山垭口处有个很深的水潭,潭水甘甜清亮,明澈见底,附近百姓洗衣做饭多爱挑取此潭之水,所以大伙儿都亲切地称它“清水潭”。 哪想有一年,从远

  • 佛教故事:禅师的话 比猎人的弓箭还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马祖道一禅师随缘点化的功夫真是了得,同样的机会来到你的面前,你能开悟吗? 他自我削发,叩拜马祖,请求马祖收他为弟子(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唐朝有个家住江西抚州的猎手,原先他最不爱见到和尚。 有一次他上山打猎,一群花鹿见有猎手追赶,就拼命逃跑,正好路过马祖道一禅师的寺院。马祖上前拦住猎手,问道

  • 佛教故事: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洪州法达禅师七岁出家,及长好学,并且熟读《法华经》。 后来,他拜在六祖慧能门下,但在礼拜时,却头不着地。 慧能见了,问道:“礼不投地,还不如不礼,你这样做,一定是心中有什么东西阻碍。你平时研习些什么呢?” 法达答道:“我念《法华经》已达三千遍。” 慧能说道:“你即使念了万遍,得其经意,不

  • 佛教故事:砍树取果子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问一位在大树下正襟危坐的小和尚:“你说说看,你这样修行,有何心得?” “我修行全是为了学会神通变化的本事,至于什么持戒、布施,我没有半点兴趣。” “神通变化好比树的枝末,持戒、布施好比树的根本。没有树的根本,怎么会有树的枝末?你颠倒了本末关系,危险呀!” 小和尚还是搞不清楚佛陀的意思,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