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明朝进士登科录的版式、结构及体例

明朝进士登科录的版式、结构及体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232 更新时间:2023/12/19 20:58:28

作为科举考试的实物例证,明代进士登科录是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及明史的重要原始文献。早在1969年,台北学生书局就把台湾中央图书馆及原北平图书馆所藏共六十余种明代各类登科录影印成《明代登科录汇编》一书。2006年,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项目《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由宁波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必将给明代科举制度史和明史的研究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版式

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版式相对较为固定。从上海图书馆、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及其续编等所标识的几种进士登科录来看,明代进士登科录有如表一所示的一些版本特征。

由表1可知,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版式固定之中略有变化,但通常是每半页10行,每行20字,框高在21.9~26.Icm之间,宽在14.1~15.6cm之间。多为粗黑口,单鱼尾,四周双边,一册一函。其实,表1所言每行20字也不甚确切。明代进士登科录包括“玉音”、“恩荣次第”、“进士家状”、“制策”和“进士对策”五部分,其格式虽然严整,但各部分的字体大小及字数多少各不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占进士登科录相当篇幅的“进士对策”部分通常是每行20字。

二、结构

明人张朝瑞《皇明贡举考》载:“进士登科录,首玉音,次恩荣次第,次进士家状,次制策,终进士对策”。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结构较为固定,通常按顺序分为五部分:(1)“玉音”,即礼部尚书关于本科殿试的奏疏、皇帝圣旨及读卷官、受卷官等各类执事官的官职姓名、表字、籍贯、功名。(2)“恩荣次第”,是殿试、传胪、张榜、上表谢恩、诣孔庙行释菜礼及国子监立石题名等一系列活动日程。(3)“进士家状”,是进士登科录的主体部分。按名次先后排列进士姓名,列出其籍贯、成分、治何经典、字、行、年龄、生辰,曾祖、祖、父名及其官职,母某氏,封赠情况,祖父母、父母健在情况,兄弟名及其官职,娶某氏,某省乡试第几名,会试第几名。(4)“御制策问”,即殿试策题。(5)“进士对策”,即第一甲三人进士殿试对策。但也有特殊情况,如《皇明贡举考》卷一所言:“进士对策,洪武二十一年登科录初刻进士对策(《登科考》)。按:对策刊刻一甲进士三篇,只有永乐二年、四年,嘉靖十四年兼刻二甲进士对策。若正德三年(1508)取二甲三甲各第一名对策刻之,则逆瑾之行私电”。由此,我们知道:明初洪武四年、十八年前两科进士登科录根本就没有录载进士对策,永乐二年、四年两科兼录第二甲进士对策。正德三年,大学士焦芳为其子焦黄中能见录,串通权阉刘瑾,所以当年《进士登科录》除刻一甲三人对策外,又刊第二甲第一名焦黄中、第三甲第一名胡缵宗二人对策。《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登科录》录载第一甲三名、第二甲前九名共十二份进士对策。

三、体例

明代进士登科录的题名是固定的,通常为:(某皇帝年号)某年进士登科录。如《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永乐十年进士登科录》、《隆庆二年进士登科录》等。它包括以下内容:

(一)玉音

宋代进士登科录在“进士家状”之前,多载当年皇帝科诏及试院官职名,这就是明代进士登科录中“玉音”部分的雏形。张朝瑞《皇明贡举考》载:“玉音,钦命进士出身等第及读卷官执事等官,各官上书官书名,下双行书出身”。

明代进士登科录“玉音”部分通常这样记载:(某年号)某年某月某日礼部尚书臣某等于奉天门(万历八年皇极门)奏为科举事,会试天下举人取中若干名,本年三月初一日(成化八年后多为十五日)殿试,合请(拟)读卷及执事等官(官衔)某等若干员。其进士出身等第恭依太祖高皇帝钦定资格:第一甲例取三名,第一名从六品,第二、第三名正七品,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从七品,赐进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建文二年较为特殊,“钦定资格一甲从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奉圣旨“是,钦此”。读卷官(提调官、监试、受卷、弥封、掌卷、寻绰、印卷、供给官)上书官、书名,下双行书出身。

(二)恩荣次第

明代进士登科录“恩荣次第”部分通常这样记载:(某年号)某年三月某日(洪武四年二月十九日,建文二年(1400)三月二日。此外多在三月一日,后在三月十五日)早,诸贡士赴内府殿试。上御奉天殿亲赐策问。三月某日(洪武四年二月二十日,建文二年三月四日,以后多隔二三日,或四日)早,文武百官,朝服侍班。是日,锦衣卫设卤簿于丹陛丹墀内,上御奉天殿鸿胪寺官传制唱名,礼部官捧黄榜鼓乐导引出长安左门外,张挂毕,顺天府官(永乐十三年前为应天府官)用伞盖仪从送状元归第。三月某日(洪武四年二月二十二日,建文二年三月五日,多为放榜次日)赐宴于礼部,宴毕,赴鸿胪寺习仪。三月某日(建文二年为三月五日,天顺元年(1457)以后多在次日),赐状元朝服冠带及进士宝钞。三月某日(复次日),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恩。三月某日(洪武四年二月二十三日,多在再次日),状元率诸进士诣先师孔子庙行释菜礼。礼部奏请,命工部于国子监立石题名。

(三)进士家状

明代进士登科录“进士家状”部分通常这样记载:(姓名)贯某藩省、某府、某州县(军、民、官、儒、盐、灶、匠等)籍,或某处人。某藩省、府、州、县学生或附学生、增广生、监生、儒士、官吏等。治(易、书、诗、春秋、礼记)经,字某,行几,年多少,某月某日生。曾祖(或某官,封赠某官),祖某(同上),父某(同上),(嫡、生、继)母某氏,或封赠夫人、淑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共六种。以曾祖、祖、父母存亡情况,分重庆下、具庆下、严侍下、慈侍下、永感下五种,兄、弟某(或某官封赠某官或学生监生),娶、继、聘某氏,某处乡试第几名,会试第几名。

例如:张居正是明代著名改革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第二甲第九名进士,《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登科录》这样记载了他的“家状”:“贯湖广荆州卫,军籍。荆州府学生,治《礼记》。字叔大,行二,年二十三,五月初五日生。曾祖诚,祖镇,父文明,母赵氏。重庆下。兄居仁,弟居敬、居安、居易、居宽、居业、居学、居中。娶顾氏。湖广乡试第三十名,会试第一百六十名”。

(四)制策

明代各科进士登科录均载皇帝御制策问,即制策,也就是皇帝(或以皇帝的名义)所出的殿试考题经史时务策一道。明代制策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程序化的过程。明代制策多以“皇帝制日:联惟(或朕闻)……”发端,先说唐、、三代怎样好,汉、唐、宋怎样不如三代。接下来说太祖高皇帝、太宗(成祖)文皇帝怎样文治武功,冠绝百王,“列圣相承,益隆继述”,是说后之“列圣”又继承太祖、太宗之功业。再进一步说“朕自即位以来,宵旰图治,然而治效未臻其极”,并列举出当时社会所存在的一些弊端。继而表示要远效三代、近法祖宗以达雍熙泰和之治。最后以谆谆告诫诸生“悉心以对,朕将亲览”或“朕将择而行焉”等语作结。通常还在文末落款,注明年月。

一般殿试策问说唐、虞、三代的情况实际上是考应试者的经学,说后世汉、唐、宋的情况实际上是考史学,说到“朕自即位以来”的情况是考察应试者对当今时务的见解。所以明代的殿试策问通常情况下都是先谈经论史,后及当今时务,融经史、时务于一体,浑然天成,故称“经史时务策”。当然,在明代二百余年考试实践中,也有只论经史而不及时务或只谈时务而不论经史的,但这类殿试策问相对较少。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明代经史时务策把知识方面的测试与能力方面的考察结合在一起,是一种较为完善的考试文体。

(五)进士对策

进士对策的起收有一定格式,通常用“臣对臣闻”发起,多用“臣草茅贱士,不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之至。臣谨对”一句作结。“臣”字旁写,不写题目,不许点句钩股,禁止添注涂改。低二字书写,空上二字留为抬头之用。策冒(策首几句总纲,谓之策冒)数行,提出全文主旨,提纲挈领,一目了然。接着以“恭(或“钦”)惟皇帝陛下”转折,用“秉神圣之资,扶盈成之运”之类语句对当时在位的皇帝大加颂扬一番,并说皇上“于万机之暇,特进臣等于廷,俯赐清问”。而后答策者再自谦一番,“臣虽愚陋,敢不披沥愚忠以对扬于万一耶?”接下来对策冒稍微展开阐述,继之以“伏读制策有日”发起(第二、三问等则用“制策又日”发起),针对策问一一作答。在回答具体问题时开始联系时务,提出解决对策。这一部分是殿试对策的核心部分。一个士子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多从这一部分体现出来。最后是数行策尾,应试者提醒皇上若照此对策实心求治,自可“比隆三代,超绝百王”。此外,文内颂圣,凡遇到“皇帝”、“陛下”、“宸严”、“祖宗”等词皆须另行双抬,而“经筵”、“大廷”等词则只需单抬即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此外,在体例方面,极个别科年的进士登科录也会有些细微差异。如《永乐九年进士登科录》有个别进士把祖母的姓氏也列入,如第二甲第十名周宗保,列其祖母林氏。《永乐十年进士登科录》皆载乡里,如马铎,“贯福建福州府常永县大宏里民籍”。《宣德八年进士登科录》有个别进士也书伯父、叔父。如第三甲进士金辅伯,伯父幼孜,赠荣禄大夫少保,谥文靖。成化以前,只列籍,不列乡贯。成化二年、五年、八年、十一年等科进士登科录,乡贯在前,役籍在后。而弘治以后则役籍在前,乡贯在后。如此等等,不可枚举。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明清中国科技未获突破原因:教廷反对传授科学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国的情形在开始时和西方有点儿相像。宋代理学家程颐和朱熹重视“格物致知”,即钻研万物来找寻它们的道理法则,然后总结成为原理知识,而所谓万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24。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里,便对朱熹等宋代

  • 明朝军事活动与关羽信仰传播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宋元时期关羽信仰逐渐形成①,但到明代关羽信仰才真正普及开来。明万历年间,已是“天下神祠香火之盛莫过于关壮缪,而其威灵感应,载诸传记及耳目所见闻者,皆灼有的据,非幻也”,并成为“家祠户祷”、“凡妇人女子”所必知的对象,位列当时的四

  • 汉朝和罗马东西辉映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哪些方面难做比较 把汉和罗马两个不同的文明放在一起展览,这在咱们国家还是第一次。把两个文明做比较是很难的。在谈到两国文明比较之前,有一些事情应该说清楚。有种观点是,丝绸之路的两端是汉和罗马,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从来没有出现这个名称。直到魏

  • 元朝各民族的姓氏来源与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国姓氏的起源很早,从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到汉代我国姓氏体系基本确定,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姓氏已变得枝繁叶茂。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氏4329个,三字姓氏1615个,四字姓氏

  • 元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碰撞,曾经激起过无数绚丽的火花,为中华文化绵延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融

  • 全真道、玄教在元朝发展原因比较分析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全真教与玄教在元代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发展势头之劲,是其他道派所不可比拟的。考察其发展、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可以看出它们的命运是随着统治者的喜好而不同的。首先来比较分析二教的相同之处:一、时代背景相似全真教、玄教的发展都处于蒙古势力逐渐扩张的时期。全真教处于金、南宋与蒙古三朝鼎立之时,北方处于兵

  • 从宋明时期家庭经济的经营看中国文化的转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文化形态上来说,宋代是中国历史“近世”的开端。(注: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的近世》一文中详细论证了中国历史自宋代始向近世转变的事实,见《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2年7月版,第一卷。)自宋代始,中国文化开始了从农业形态向工商业形态转变的历史进程。明代中后

  • 隋唐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与政治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一定的政治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除与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统治阶级的需要有密切关联外,国际形势和周边睦邻关系对一国的政治制度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古代中朝日三国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成员,它们之间的政治制度关系和相互影响是不容低估的。但在已往的研究中,只是对各自国家政治制度进行国别式研究,比较研

  • 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史料的一个概观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汉朝到唐朝,是中国与西方各国交往的最盛时期。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大到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思想,小到音乐舞蹈、穿戴服用,它们在许多层面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纸张及其制作技术等等,为西方各国物质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汉唐中西关系史是一个涉及

  • 初探王莽民族关系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关于王莽在摄政和称帝时期的民族政策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些做法,学术界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相对而言,对其否定者多于肯定者。持否定态度者大都认为,王莽的民族政策破坏了自汉武帝以来中国与周边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王莽“推行一系列恶化汉匈关系的政策,破坏了汉匈之间的团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