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明清中国科技未获突破原因:教廷反对传授科学

明清中国科技未获突破原因:教廷反对传授科学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724 更新时间:2024/3/31 22:22:44

中国的情形在开始时和西方有点儿相像。宋代理学家程颐朱熹重视“格物致知”,即钻研万物来找寻它们的道理法则,然后总结成为原理知识,而所谓万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24。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里,便对朱熹等宋代理学家在自然科学上的贡献予以了肯定25。换言之,中国同样也有自然哲学,它和西方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自然哲学没有像欧洲的那样,在16、17世纪开始偏重实验方法和数学26。

到了明朝,在“格物致知”和“经世致用”的大前提下,很多实用知识(和知识)得到广泛传播,包括建筑、水利工程、地形、气候、天文历法、财务、贸易、农耕、谷仓储存、纺织等多方面的知识。当时不少著述,像陆应旸的《广舆记》、顾炎武的《肇域志》、杨慎的《丹铅总录》和李泰的《四时气候集解》等,都是有关实用知识的书籍27。

中国人也没有忽略数学的功用。古代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数便是其中之一。宋明理学重视“理、象、数”的结合。明朝南京刑部郎中项麟认为“盖天地之中,有理斯有象也,有象斯有数也,有数斯有据也”。换言之,要掌握理学,就必须拥有数学方面的知识。明代数学家朱载堉说:“夫术士知而未达理,故失之浅。先儒名理而复善其数,故得之深。数在六艺之中,乃学者常事耳……数非律所禁也,天运无端,惟数可以测其机;天道至玄,因数可以见其妙……夫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理由象显,数自理出,理数可相倚而不可相违。凡天地造化,莫能逃乎数。”28明人唐顺之、程大位和冯应京等均有关于数学的编著,如程大位的《算法同宗》等;唐顺之更在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之前,已主张利用古代的数学来解决天文历法上的问题29。

耶稣会来华传教士把古希腊的科学和数学传入中国,获得明清士大夫(像徐光李之藻等)的赏识和肯定,主要原因是中国本身也有自然哲学,并且已恢复过去对数学的兴趣。明末的士大夫认为,西方的学问和中国的“格致穷理”传统有异曲同工之处。明人熊明遇出版过一本有关西学的书,名为《格致草》;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翻译的一本西方采矿和冶炼技术的书,中文名为《坤舆格致》;法国的“巴黎科学院”在当时的中文译名是“格物穷理院”30。

清朝时,中国数学家的地位被提高,渐渐替代了西方传教士,其中以梅文鼎最为闻名。他把中国和西方的数学融会贯通,并力主利用数学来解决天文历法上的问题31。康熙晚年更仿效“巴黎科学院”,在畅春园设立“蒙养斋算学馆”,专门栽培中国自己的天文历算学家。当时天文数学已被视为传统学问的附属,天文历算学家普遍受到尊重,梅文鼎的孙子、数学家梅珏成,获赐“算学进士”头衔,另一名数学家王兰生亦获赐“畴人32进士”头衔。其后考证学的兴起,也增加了清代知识分子对古代天文数学的兴趣,乾嘉时期的考证学家阮元撰有《畴人传》一书,记载了古今300多名天文历算学家的事迹和贡献,包括多名西洋传教士;阮元等还呼吁学者应该成为精通中西学问的“通儒”33。

但可惜的是,清代的数学和科学并没有出现西方那种突破,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解决了历法上的问题之后,当时的数学在中国再没有其他显而易见的实际用途34,因此只能吸引一些知识分子的好奇心这和同期的欧洲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必须继续钻研和发展数学的情形截然不同(见上一节)。明清知识分子对古希腊数学和科学深感兴趣,认为其具有新观点,与中国古代数学相辅相成,也有人相信希腊数学源自中国。到了18世纪,清朝知识分子基本上已把古希腊和中国传统数学融会贯通,但没有再进一步发展35。

另一方面,由于罗马教廷反对,耶稣会传教士没有把欧洲16、17世纪科学革命的尖端科学,如哥白尼和伽利略的新发现及牛顿定律等传入中国。耶稣会传教士起初只告诉中国人“地球中心说”,后来改为“地球太阳双中心说”(指行星环绕太阳运行、太阳月亮环绕地球运行的说法,又称“第谷系统”),最后才提及哥白尼和伽利略的“太阳中心说”,这样一改再改,前后矛盾,对中国的知识分子自然缺乏说服力。况且,耶稣会传教士以传教为首要任务,引进西方数学科技为次要,这令清廷和明清士大夫怀疑他们的真正动机。

牛顿科学和微积分学要到鸦片战争以后才由基督新教传教士传入中国,迟了近两个世纪。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进化论后,新教传教士又因为认为它与基督教教义相悖,而迟至19世纪末才把这套理论传入中国。欧洲的新科学在中国仍然被称为“格致学”,研究这门学问的人被称为格致师或格致家,到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才改称为科学和科学家36。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明朝军事活动与关羽信仰传播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宋元时期关羽信仰逐渐形成①,但到明代关羽信仰才真正普及开来。明万历年间,已是“天下神祠香火之盛莫过于关壮缪,而其威灵感应,载诸传记及耳目所见闻者,皆灼有的据,非幻也”,并成为“家祠户祷”、“凡妇人女子”所必知的对象,位列当时的四

  • 汉朝和罗马东西辉映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哪些方面难做比较 把汉和罗马两个不同的文明放在一起展览,这在咱们国家还是第一次。把两个文明做比较是很难的。在谈到两国文明比较之前,有一些事情应该说清楚。有种观点是,丝绸之路的两端是汉和罗马,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从来没有出现这个名称。直到魏

  • 元朝各民族的姓氏来源与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国姓氏的起源很早,从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到汉代我国姓氏体系基本确定,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姓氏已变得枝繁叶茂。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氏4329个,三字姓氏1615个,四字姓氏

  • 元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碰撞,曾经激起过无数绚丽的火花,为中华文化绵延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融

  • 全真道、玄教在元朝发展原因比较分析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全真教与玄教在元代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发展势头之劲,是其他道派所不可比拟的。考察其发展、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可以看出它们的命运是随着统治者的喜好而不同的。首先来比较分析二教的相同之处:一、时代背景相似全真教、玄教的发展都处于蒙古势力逐渐扩张的时期。全真教处于金、南宋与蒙古三朝鼎立之时,北方处于兵

  • 从宋明时期家庭经济的经营看中国文化的转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文化形态上来说,宋代是中国历史“近世”的开端。(注: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的近世》一文中详细论证了中国历史自宋代始向近世转变的事实,见《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2年7月版,第一卷。)自宋代始,中国文化开始了从农业形态向工商业形态转变的历史进程。明代中后

  • 隋唐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与政治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一定的政治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除与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统治阶级的需要有密切关联外,国际形势和周边睦邻关系对一国的政治制度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古代中朝日三国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成员,它们之间的政治制度关系和相互影响是不容低估的。但在已往的研究中,只是对各自国家政治制度进行国别式研究,比较研

  • 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史料的一个概观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汉朝到唐朝,是中国与西方各国交往的最盛时期。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大到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思想,小到音乐舞蹈、穿戴服用,它们在许多层面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纸张及其制作技术等等,为西方各国物质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汉唐中西关系史是一个涉及

  • 初探王莽民族关系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关于王莽在摄政和称帝时期的民族政策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些做法,学术界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相对而言,对其否定者多于肯定者。持否定态度者大都认为,王莽的民族政策破坏了自汉武帝以来中国与周边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王莽“推行一系列恶化汉匈关系的政策,破坏了汉匈之间的团结。”当

  • 中国美女标准百年变迁史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19001909年】美丽标准: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世纪之初,洋货、传教士、大众传播媒介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一本以倡导女权运动的书《女界钟》应运而生,该书不仅措辞激烈,极力攻击缠足,而且主张妇女“剪发、读书、参政”。这是一个新陈代谢期,至少在青年人的心中,崇洋与爱国之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