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收复台湾的7次战役

历史上收复台湾的7次战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210 更新时间:2023/12/5 19:27:17

1、第一次战役(三国时期)

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国主孙权在进行中原的残酷争斗,已经开始向海上发展。公元227年,孙权在东治(今厦门)训练能出远海作战的水师,并建造大型战舰数百艘。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两位将军率远征水师一万余人渡海到达当时的夷州(今台湾省),遭到当时土著蛮荒的轻微抵抗。由于当时语言不通,水土不服,又有数千将士病亡,两位将军只得率部返回大陆。同时带走土著数千人为以后的更好的了解和治化台湾作好准备。

2、第二次战役(隋朝时期)

隋朝末时,大臣何蛮极力说服隋炀帝开拓琉球(今台湾省)荒蛮之地,公元607年隋炀帝派何蛮和羽骑尉朱宽大将军一起率水师万余人隋朝“五牙”战舰数百艘入海赴琉球远征,但战果不大,并遭到土王欢斯的抵抗。公元609年,隋炀帝又派虎贲郎将陈棱大将军率部万余人开始对台湾东征。隋军从高丰(今广东潮州)出发,先到达一鲲身(今澎湖),再抵台湾西岸中部登陆。又受到土王欢斯率部阻挡,经数场激战,隋军大获全胜,土王欢斯被斩首。

3、第三次战役(南宋时期)

南宋时期公元1171年,南宋王命泉州(今福建)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房200余间,并且派数千将士常驻。次年派水军万余众征伐台湾本岛,在击退土人抵抗后在本岛驻军下来,为解决驻军的给养问题,实行屯垦制度,并委派朝官开牙建府。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驻军。

4、第四次战役(元朝时期)

元朝时期,公元1292年世祖忽必烈派熟悉水战的汉军六千余人战舰三百余艘前往澎湖(今台湾省)招抚当时的土著高山族。元军抵达后遭到当地土人的抵抗,无奈元军人数太少,再加上水土不服,士气低落,终于兵败将倒剩余的汉军只能逃回大陆。公元1297年,忽必烈再次任命福建平章政事高兴为东征大将军,率汉军水师一万五千余众战船数百艘再次进兵台湾,经过数月的激战终于一举拿下台湾本岛。

5、第五次战役(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倭寇时时搔扰中国东南沿海百年之久。公元1602年(明万历30年),有部分被明军击溃的倭寇逃至琉球(今台湾省)岛。在明朝抗倭将领沈有容大将军的指挥下,明军在台湾近海一举歼灭大部倭寇,台湾百姓热烈欢迎登陆的明军。这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为争夺贸易权,于1603年进攻葡萄牙人占据的中国领土澳门,未果后退至南洋。1622年,荷兰人在第二次进攻澳门不成后,又退踞澎湖。公元1624年,明朝派水军万余众,战舰数百艘进击荷军,荷兰人被痛打至举白旗投降,但惨败的荷军撤到了台湾岛。由于当时明朝正处在和满清人的战争,所以顾不上台湾的荷兰入侵者。

6、第六次战役(明末清初)

清初明末公元1657年,南明将领郑成功接见了当时从台湾逃回来的何廷斌,此人是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的旧部,在台湾一直充当荷兰翻译。他的到来主要是说服郑成功东征台湾,当时的台湾已经被汉化了几个世纪了。从公元1622年荷兰国就一直派战舰到台湾进行侦察和武装骚扰,1642年荷兰大举进攻台湾,荷兰人的大军很快就占领了鸡笼(今基隆)、淡水等地,并打走了西班牙人。荷兰人在台湾实行军事管制,血腥镇压当地居民的反抗。并以台湾为基地沿海劫商掠货,俘获华人为奴。殖民者的暴行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和仇恨。

郑成功和众将领正想建立一块反清复明的根据地,郑成功从何廷斌那得知台湾的状况,决定渡海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公元1658年郑成功开始为收复台湾做准备,郑军抓紧时间检修战船,探测航道。公元1661年3月23日,郑成功乘侵台荷军兵力薄弱(千余人)及其援军受季风影响难以赴台之机,亲率将士2/5万人、战船数百艘为第一批,在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渔民引导下由金门料罗湾出发。郑军由澎湖航,四月初二晨抵荷军疏于防守的鹿耳门港(今台南市安平港北)外。郑成功乘中午满潮,率师通过道纡水浅的北航道,驶入鹿耳门港,令水兵4000抢占北线尾岛,全歼荷军守兵;自率主力通过大海湾,直插禾寮港,在岛上数千同胞接应下上岸。四月初三,郑成功乘胜扩人战果,集兵1.2万包围赤嵌城,断城内水源。在城周布设火器,对荷军形成军事威慑。遣送俘获的赤嵌守军头目描难实叮之弟夫妇回城劝降。初四,描难实叮因势穷率众出降,郑成功予以厚待。在郑成功优俘政策感召下,荷军中黑人士兵亦倒戈降附助战。郑军未到之鸡笼、淡水等地,台湾同胞自动拿起武器驱逐荷军。

台湾城被围困八个月后,第二批郑军登陆。十二月初六,郑成功下令炮轰台湾城外重要据点乌德勒支堡,发射炮弹两千余发,当晚破城。龟缩台湾城内的荷军残余六百余人,由于伤残、饥病,几乎丧失战斗力。荷兰殖民评议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愿在优惠条件下交出城堡。十二月十三(1662年2月1日),揆一代代表荷方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被荷兰殖民者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回归中国。

7、第七次战役(清朝时期)

清朝盛期,康熙大帝对台湾的策略又改为招抚,从此就开始长达十几年的议和谈判,但始终没有结果。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廷乘郑经病卒、其子郑克塽年幼初立和台湾本土出现内讧之际,康熙大帝决定发兵统一台湾。康熙二十一年夏,康熙大帝排除朝廷内种种干扰,命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总提督,与福建总督姚启圣同筹谋取台湾之策略。两位受命后,积极整顿军务,制造战舰,练兵选将,同时派人侦察敌情,探测航道。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领清军水师2万余人、各种战舰二百多艘,直逼澎湖。各战舰的风帆上均书写主将姓名,有便于指挥联络。郑守军有了二百多艘战舰和近两万人的军队,数量上与清军旗鼓相当。六月二十二日,清军强攻澎湖本岛,施琅将水师兵分三路,以总兵陈蟒和董义为左右翼,各率战舰五十艘,分别进攻鸡笼屿和牛心湾,以作牵制;施琅自率战舰百余艘为中路直攻娘妈宫(今澎湖本岛西北角)。清军奋勇大战,击毁郑军战舰一百九十艘,歼灭郑军主力一万二千余人,迫使郑军四千二百余人投降。郑军主帅刘国轩见大势已去,狼狈的只带剩下战船二三十艘,残军数百人,狼狈逃回台湾本岛。台湾内部震动,刘国轩力主投降,康熙大帝乘胜降旨招降。七月十五日,台湾地方当局派人献上地图名册和投降书。八月十三日,施琅率清军登陆台湾岛。后清廷纳用施琅建策,在台湾设县、府、巡道,派军驻守,加强统治。从此结束了由郑成功起历经郑氏家族三代为期二十余年的偏安局面。康熙大帝终于实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盛世

标签: 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的6次战争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1、三国时期吴国远征台湾早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孙权远离中原的残酷争斗,已经开始向海上发展。公元227年,孙权在东治(今厦门)训练能出远海作战的水师,并建造大型战舰数百艘。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两位将军率远征水师一万余人渡海到达当时的夷州(今台湾省),遭到当时土著蛮荒的轻微抵抗。由于当时语

  • 中国古代4个兵家必争之地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古代战争往往从攻城掠地开始,能否占领一个要地会成为能否胜利的重要因素,为此,双方往往会看中一个扼要位子而进行抢夺,古代王朝的更替都是由战争决定的,无论是哪一朝哪一代的战争,中国的这四个城市,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得此地便可得天下。1、“五省通衢”:徐州 徐州地处东西南北水运要冲,成为

  • 古今中外著名的十大军事理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古代历史是一部战争史,而战场的决胜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战技巧以及作战兵器,而作战技术又仰赖于兵书的指点,在漫长的历史上,这十部兵书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它们闻名世界。1、《孙子兵法》,时间:约公元前512年,作者:孙武(中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武 一部2500多年前的兵书,至今仍然在不

  • 蒙古西征之战:黄色旋风席卷欧亚大陆势不可挡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蒙古西征之战是公元13世纪上半期蒙古帝国征服中亚和东欧的战争。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以骠悍的武功征服了欧亚地区,以蒙古为中心,建立起由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组成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长期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到12世纪时,在长城以北、贝加尔湖以

  •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后当廷怒斥南迁论的太监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六月,(1449年)是改写明朝历史的惊魂之年。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数十万

  • 刘邦项羽楚汉争霸——彭城之战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汉二年(205),刘邦在基本平定三秦后,准备东出与项羽争天下。他出关到陕,慰问那里的父老。三月,刘邦率军从临晋渡河,魏王豹将兵从。很快攻下河内,俘虏殷王司马卬,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到洛阳,降河南王申阳。这时有新城三老董公等挡在刘邦马前诉说义帝的死亡经过。汉王闻后,大哭一场,遂为义帝发丧,举哀三日。然

  • 淝水之战简介 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个地方,什么时间?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前秦的皇帝苻坚为了统一全国想南方的统治者东晋发起的一次作战,可惜,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据记载,前秦的皇帝苻坚摔了八十多万大军南下,结果却败给了东晋的八万大军,而此战之后还延伸除了草木皆兵的成语。那么,淝水之战是发生在哪一年的呢?一起来看淝水之战简介。 淝

  • 清朝中俄雅克萨之战最后谁赢了?雅克萨之战结果及评价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虽然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队反击沙俄军队入侵的一次重要战争。此战的胜利,也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计划,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但是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上来看,虽然宣告了战争的胜

  • 萨尔浒之战的起因及意义:萨尔浒之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后

  • 郾城之战有着怎样的评价?郾城之战的结果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郾城大捷又称郾城之战,是指宋高宗绍兴十年,金朝撕毁和约,再次以金兀术为统帅,兵分四路大举进犯,岳飞奉命坐镇郾城,指挥抗金。郾城之战发生在1140年,这次战役发生在金军在顺昌城下打败而归之后,是金军在南下途中的又一次大败而归,郾城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和完颜宗弼领导的金军主力部队之间的一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