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清朝中俄雅克萨之战最后谁赢了?雅克萨之战结果及评价

清朝中俄雅克萨之战最后谁赢了?雅克萨之战结果及评价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753 更新时间:2023/12/8 22:19:37

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虽然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队反击沙俄军队入侵的一次重要战争。此战的胜利,也有力地制止了沙俄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计划,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但是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上来看,虽然宣告了战争的胜利,但是相对来说也让我们国家失去了一定的领土。

当时大清帝国取得这次辉煌的胜利之后,便和俄方进行谈判,于是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就是《尼布楚条约》,虽然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但是这个所谓意义上的平等指的是地位上的平等,而并不是在利益的划分上的平等,换一句话说就是,在利益的角度上是不平等的。条约中,黑龙江流域以北的广大领土原属中国,但《尼布楚条约》中却被划分为沙俄所有,该条约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利于中国。

让大家愤愤不平的是,这则条约是在中国胜利的前提下签订的。当时的大清帝国国力昌盛,而当时的俄国,却与波兰争夺乌克兰深陷战争泥潭,还与当时北欧强国瑞典的战争也一触即发,兵疲财乏,根本无力东顾。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大清却与俄国签订了这样的一个边界条约而不是继续征战。

这不但没有使战争真正意义上的停止,反而还对西方列强来说是一种激励。中国只看到了眼前的战争却没有注意到,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达中国的近邻。直至1840年,中国边境狼烟四起,炮火不断。在1894年时,终于是败的一塌糊涂。

清朝中俄雅克萨之战最后谁赢了

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进行了两次围歼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当后人细细回味这段历史,却能够发现,这场胜利正是为以后的鸦片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但无用质疑的是此次的战争的胜利者乃是我们的国家,但也并不意味着我国那时的清军是有多么的厉害和强大,并且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清军在军备上远落后于战败的俄军。但是总的来说,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这场战役的正义性。正是因为这样,获得了军民特别的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第二个原因就是清军从长期的斗争中已经逐步认识和掌握了边界斗争的主要特点,采取了有效措施和作了较充分的准备。第三个原因就是实行了军政兼施的指导方针,在以武力为后盾的基础上,对侵略者严辞警告,在警告无效后,发兵反击。反击时采取先扫外围,然后水陆并进,三面包围,一面堵截的作战方法,迫使侵略军困守孤城并将他们打败。

关于此次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辽阔的东北边界为保卫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成果,它直接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也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得到享有的安宁,谱写了一曲反侵略斗争的凯歌。

雅克萨之战胜利的原因:

清军的主要得失一是军事斗争与外交斗争相互配合,斗争有理、有利、有节。面对沙俄军队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不断侵略和蚕食,康熙帝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曾多次与沙俄进行交涉,坚决要求沙俄军队停止侵略行径。当外交手段未能奏效时,才使用武力驱逐入侵者。

待军事上取得胜利之后,又通过外交手段来巩固军事斗争的胜利成果,使这场捍卫领土主权的斗争开展得有理有利有节,最终使沙俄不得不撤出雅克萨,承认中国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主权。由于这场斗争的性质是正义的,因而得到了黑龙江流域地区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军民同仇敌忾,士气高昂,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是善于把握战机。沙俄侵占雅克萨,正是清廷忙于平定三藩之乱,无暇顾他之时,于是康熙帝暂时放弃使用武力,转而采取外交手段解决。待三藩平定后第2年,康熙帝即将以武力驱逐沙俄侵略者的问题提上议程,并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先后两次出兵雅克萨,对入侵者给予了严厉的惩罚。后来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清廷为避免两面作战,及时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而结束了战争,以便有精力对付噶尔丹叛乱。

三是作战中善于扬长避短。清军根据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城坚炮利、但人数较少的特点,以及清军火器较弱,但人数较多的情况,主动扬长避短,不急于在敌炮火下发动强攻,而是在城周围挖壕,断其外援,作长期围困,使其炮火优势无从发挥,1年后粮弹消耗殆尽,因饿、病和作战而死者占90%以上。沙沙俄侵略军虽然选择了清朝三藩之乱的有利时机侵占雅克萨,而且又有城坚炮利等军事优势,但由于他们所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因而遭到当地人民坚决反抗,加之沙俄侵略军入侵战线拉得过长,补给和后援都难于保障,很快就陷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失败也就成为其在所难免的结局。

中俄雅克萨之战中国为遇弱不强

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进行了两次围歼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当时的俄国并不是什么强国,当时还面临众多外敌的侵略,为什么强大的中国没有继续打击俄国而只是签订条约。

早在1676年年间的时候,俄国就已经在我国黑龙江流域抢劫居民,掳掠妇女,勒索皮和在中国江河偷采集珍珠。大清理藩院数次谴责,俄国均置之不理。后来,俄国还在中国境内的精奇里江岸,构建数座城堡,扩充军备,劫掠毛皮,勘验矿藏,收集情报,一步步试探满清政府的底线。直到1682年的时候,俄国加剧了在北方掠夺的步伐,他们的行为在中国北部边疆酿成重灾。

在清朝典籍《扈从东巡目录》和《八旗通志》就有记载,康熙在平息了内乱后,立即腾出手来,加强北方防务,准备与哥萨克打仗,更谋求与俄国协商解决边界问题,他虽然内心鄙视俄国,但是扎乌拉村一战,亦给他内心留下阴影。最重要的,是康熙不想北方大战,来影响搅乱内地。

后来在俄军投降后,根据《八旗通志》的记载,清军根据康熙“仁治天下,素不嗜杀”的圣谕,允许托尔布欣一行携带轻武器退走尼布楚,还为其备齐战马和粮草,确保一路无忧。托尔布欣等人对此感恩涕零,还信誓旦旦地发誓:今生再不骚扰雅克萨城。因此清军的这一举动并没有感化俄军,反到使他们更加猖狂,这也是当时清军轻视敌人的表现。

为什么说中俄雅克萨之战中国没有全胜

虽然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队反击沙俄军队入侵的一次重要战争。此战的胜利,也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计划,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但是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上来看,虽然宣告了战争的胜利,但是相对来说也让我们国家失去了一定的领土。

另一方面,当时的清朝虽看起来是一个很强大的帝国,那时的版图要比明朝大多了,如果最后一个王朝不是清朝,那么现在中国就不会有这么大的版图,国土也许会少了近一半儿。但是,恰恰是清朝,它在开放程度上不如明朝,在吸收先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方面更是不如明朝,甚至差得很多。

清朝看上去武力很强大,也正是因为它所遇到的都还是传统的、处在兵器时代的对手内忧外患都是如此。它的那些对手,比如不服从清朝统治的蒙古人,以及大小金川的那些藏民,他们的武器水平都是较低的。而清军一方面还继承了明朝的许多火器装备,另一方面八旗兵的确能战,又有臣服于清军的蒙古骑兵相助,所以他们确实很有优势。但是在雅克萨之战争中,他的对手俄国国力并不强盛,火器也不见得比中国人的装备高到哪里去,因此中过才喝俄国打了个平手。但即便结果如此,这场战争并没有让中国全胜。

因为战争后期雅克萨城曾被哥萨克人夺回去。关键点在于,哥萨克人从南欧长途跋涉到远东,当时还没有西伯利亚大铁路,而中国辽东一带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地势平坦,中国人出兵要比他们容易得多,所以打了个平手。明明当时强大的清朝是可以将俄国打败的,而不是打成平手。或许是因为,中国只看到了眼前的战争却没有注意到,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达中国的近邻。所以尽管战争是胜利了,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朝并不是完全的胜利。

雅克萨之战的评价如何?

雅克萨之战是中国清代对外战争的一次重大胜利,以下是大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下)》某版本的原节选:

“雅克萨反击战...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鉴于当时西北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配合沙俄侵扰喀尔喀蒙古,割据叛乱势力十分猖獗,为避免两线作战,集中精力平定准噶尔,康熙指示谈判代表做出让步。而俄罗斯因军事上未能得逞,加上远征克里米亚失败,战线过长,竭力想保持既得侵略权益,也不得不做出相应妥协。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东段边界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分界线,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拆除俄国在雅克萨和额尔古纳河南岸修筑的据点,撤出侵入的军队。清前期签订的中俄条约属于平等条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标签: 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更多文章

  • 萨尔浒之战的起因及意义:萨尔浒之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后

  • 郾城之战有着怎样的评价?郾城之战的结果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郾城大捷又称郾城之战,是指宋高宗绍兴十年,金朝撕毁和约,再次以金兀术为统帅,兵分四路大举进犯,岳飞奉命坐镇郾城,指挥抗金。郾城之战发生在1140年,这次战役发生在金军在顺昌城下打败而归之后,是金军在南下途中的又一次大败而归,郾城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和完颜宗弼领导的金军主力部队之间的一场战

  • 三国的虎牢关之战: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过程和结果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虎牢关之战是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五位将领。他们在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时,为了国家的安危,不顾性命勇往直前,于虎牢关被华雄与吕布所斩杀,他们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们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汉献帝的解放而斗争。”他们分别是

  • 繻葛之战为什么爆发?战争的结果及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繻葛之战,是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郑国在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大败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作战。 繻葛之战的起因: 公元前719年(周桓王元年)周桓王继位后,想要将朝政大权交予虢公林父,郑庄公得知后,派兵割了周王室温地(今河南省温县)的麦子以及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的禾稻,致使周、郑矛盾更

  • 唐夏虎牢关之战过程 “玄甲军”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虎牢关之战,发生在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至四年(公元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关(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军(郑军)、窦建德军(夏军)的一次极其重要战役。 李世民的虎牢之战,因为这一战李世民以3500人一举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割据势力,以少胜多,而且

  • 大非川之战的过程:大唐为何会失败?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大非川之战是发生在唐总章三年,也就是670年的四月到八月,在唐和吐蕃的战争中,唐与吐蕃为了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个镇,而在大非川中的重要作战。这场战争,吐蕃避实就虚,从不与唐军精锐直接交锋,而是断了唐军的粮草后,集中优势兵力夺取了战争。而唐军远道出征,供给不足,特别是军中的将领不和,终陷败局。

  • 三木合战中的重要人物是谁?三木合战的战役结果及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三木合战是在羽柴秀吉和别所长治的带领之下所发生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22个月之久。织田信长派遣羽柴秀吉进行的中国征伐其中一场战事,在天正6年(1578年)起发生在播磨国三木城的一连串战事。主要是针对背叛织田家的别所长治进行征伐,因为秀吉采用断粮战术迫使三木城开城而声名大噪。 三木合战发生在日本春秋

  • 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失败后巨额赔款让人目瞪口呆!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根据条约约定,清政府除了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

  • 宁远大捷的战役结果及评价 火炮威力成就袁崇焕威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宁远之战是1626年正月,后金与明朝在宁远进行的作战。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是明朝对抗后金连续八年失败以来的首次胜利,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最大意义就是证明了火炮在战争中将会扮演主要角色,它和以往的冷兵器战斗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而此战不仅鼓舞了明朝军民的士气和决心,同时也成就了一位杰出的将领,

  • 唐灭百济之战的起因是什么?战争的过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唐灭百济之战,是660年发生在百济和唐朝、新罗之间的战争,在唐朝与高句丽、百济的战争中,唐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军渡海攻灭百济的作战。 唐灭百济之战原因 唐灭百济之战,是发生于唐高宗显庆五年时期,当时是在唐朝与高句丽、百济的战争中,由唐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军渡海攻灭百济的一场作战。这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