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后当廷怒斥南迁论的太监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后当廷怒斥南迁论的太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534 更新时间:2023/12/6 7:39:17

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六月,(1449年)是改写明朝历史的惊魂之年。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数十万大军匆忙出征瓦剌,屡遭败绩。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不允许文武大臣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决定回师。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明军只得仓促应战,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八月十五日,明英宗被抓成了俘虏,随行的一百余名大臣遇难。

八月十七日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噩耗传来,京师戒严,举国震惊,人心惶惶。负责“居守”的郕王朱祁钰不知所措,于是派太监金英、兴安召众臣前来商议下一步怎么办。二线部队出身的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这时,平日喜欢天文地理的侍讲徐珵大放厥词,“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认为只有迁都南京,才能顺应天命,化险为夷。

徐珵的话,立刻引起众人议论。礼部尚书胡潆说,“文皇定陵于此,示子孙不拔之计”,认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并在此长眠,就是希望后世子孙在此扎根。胡潆的意思,有些模棱两可。这时,兵部左侍郎于谦厉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于谦这番话斩钉截铁,不仅阐述了为何不能南迁,还表明了斩杀南迁提议者的鲜明态度。

后来,郕王决定不迁都,并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治军抗战。一句“言南迁者,可斩也”,让之前并不怎么显眼的于谦大放光彩,展露锋芒,其咬定京师不动摇的决心,誓死保卫京师的勇气,以及对逃跑主义者的不屑和愤恨,名垂千古。其实,在于谦说这话的同时,还有一个人说了几乎相同的话,对于谦坚守北京、抗击瓦剌的爱国主张予以声援,这个人就是兴安,也是一个太监。

兴安生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早年入宫,明英宗即位后得到青睐,正统九年(1444年)晋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当时,在他之上,还有王振和金英。“土木堡之变”时,王振死于乱军,兴安成了地位仅次于金英的太监。郕王召众臣商议国事时,兴安和金英也在场。据《明史·宦官列传》载,徐珵提出迁都时,“安叱之,令扶珵出,大言曰:敢言迁者斩!”这五个字,简短明了,落地有坑,声震房瓦,其口气不次于于谦,甚至比于谦的话更有震撼力。

关于怒斥徐珵,《明史》中对于谦的表现言之凿凿,但对兴安的表现记载模糊。《明史·徐有贞传》称,徐珵提出南迁时,“太监金英叱之”。《明史·宦官列传》称,徐珵提出南迁时,“安叱之”;又称“或曰叱珵者,英也”。

怒斥徐珵的太监到底是金英,还是兴安?笔者认为是兴安。首先,金英此人贪恋权势,心胸狭窄,且在次年便因犯赃罪“下狱论死”,在国家危难时刻,说他当廷怒斥徐珵,从其一贯表现来看让人生疑;其次,《明史·徐有贞传》中所载金英“叱之”的事迹只是金英的别传,不足为信,而《明史·宦官列传》也就是所谓正传中,只有“或曰叱珵者,英也”的存疑记载和模糊说法,而对兴安怒斥徐珵之事却记载得非常生动、鲜活、翔实。所以,怒斥徐珵的太监是兴安。

兴安和于谦的怒斥,严重打击了徐珵,此后,徐珵夹起尾巴,藏匿行迹,改名徐有贞。能跟于谦说出几乎同样的话,且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笔者从心底敬佩兴安这个了不起的太监。于谦爱国护民,克己奉公,担任兵部尚书八年,“家无余资”;兴安也是个“有廉操”的正直之人。在这方面,二人可谓惺惺相惜。

当年九月初六日,郕王即位,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鉴于兴安的正直和大义,明代宗把兴安视为心腹,“独任安”。景泰朝八年,于谦因为过于正直,得罪了不少人,谗言不断,兴安“知于谦贤,力护之”,在明代宗跟前处处维护于谦。兴安给于谦说过不少好话,如“彼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即彼去,令朝廷何处更得此人?”又如“为国分忧如于公者,宁有二人!”兴安认为,像于谦这样奉公忧国之人,天下找不出第二个来。于谦能够在兵部从容地抛洒心血为国效力,身在内廷的兴安功不可没。

明英宗归国时,兴安“敕书不及迎上皇”,表示由衷欢迎;明英宗被软禁南宫后,兴安也悄悄地给予了一些生活上的帮助。明英宗复辟后,疯狂清算报复,特别是对明代宗身边之人恨之入骨,先杀于谦,后“磔景帝所用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中官坐诛者甚众,安仅获免”。天顺三年(1459年),兴安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兴安信佛,临终时“遗命舂骨为灰,以供浮屠”。兴安的尸骨虽然化为灰烬,但他那怒斥徐珵的五个字“敢言迁者斩!”却永载史册。

标签: 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更多文章

  • 刘邦项羽楚汉争霸——彭城之战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汉二年(205),刘邦在基本平定三秦后,准备东出与项羽争天下。他出关到陕,慰问那里的父老。三月,刘邦率军从临晋渡河,魏王豹将兵从。很快攻下河内,俘虏殷王司马卬,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到洛阳,降河南王申阳。这时有新城三老董公等挡在刘邦马前诉说义帝的死亡经过。汉王闻后,大哭一场,遂为义帝发丧,举哀三日。然

  • 淝水之战简介 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个地方,什么时间?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前秦的皇帝苻坚为了统一全国想南方的统治者东晋发起的一次作战,可惜,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据记载,前秦的皇帝苻坚摔了八十多万大军南下,结果却败给了东晋的八万大军,而此战之后还延伸除了草木皆兵的成语。那么,淝水之战是发生在哪一年的呢?一起来看淝水之战简介。 淝

  • 清朝中俄雅克萨之战最后谁赢了?雅克萨之战结果及评价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虽然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队反击沙俄军队入侵的一次重要战争。此战的胜利,也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计划,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但是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上来看,虽然宣告了战争的胜

  • 萨尔浒之战的起因及意义:萨尔浒之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后

  • 郾城之战有着怎样的评价?郾城之战的结果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郾城大捷又称郾城之战,是指宋高宗绍兴十年,金朝撕毁和约,再次以金兀术为统帅,兵分四路大举进犯,岳飞奉命坐镇郾城,指挥抗金。郾城之战发生在1140年,这次战役发生在金军在顺昌城下打败而归之后,是金军在南下途中的又一次大败而归,郾城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和完颜宗弼领导的金军主力部队之间的一场战

  • 三国的虎牢关之战: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过程和结果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虎牢关之战是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五位将领。他们在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时,为了国家的安危,不顾性命勇往直前,于虎牢关被华雄与吕布所斩杀,他们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们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汉献帝的解放而斗争。”他们分别是

  • 繻葛之战为什么爆发?战争的结果及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繻葛之战,是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郑国在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大败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作战。 繻葛之战的起因: 公元前719年(周桓王元年)周桓王继位后,想要将朝政大权交予虢公林父,郑庄公得知后,派兵割了周王室温地(今河南省温县)的麦子以及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的禾稻,致使周、郑矛盾更

  • 唐夏虎牢关之战过程 “玄甲军”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虎牢关之战,发生在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至四年(公元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关(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军(郑军)、窦建德军(夏军)的一次极其重要战役。 李世民的虎牢之战,因为这一战李世民以3500人一举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割据势力,以少胜多,而且

  • 大非川之战的过程:大唐为何会失败?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大非川之战是发生在唐总章三年,也就是670年的四月到八月,在唐和吐蕃的战争中,唐与吐蕃为了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个镇,而在大非川中的重要作战。这场战争,吐蕃避实就虚,从不与唐军精锐直接交锋,而是断了唐军的粮草后,集中优势兵力夺取了战争。而唐军远道出征,供给不足,特别是军中的将领不和,终陷败局。

  • 三木合战中的重要人物是谁?三木合战的战役结果及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三木合战是在羽柴秀吉和别所长治的带领之下所发生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22个月之久。织田信长派遣羽柴秀吉进行的中国征伐其中一场战事,在天正6年(1578年)起发生在播磨国三木城的一连串战事。主要是针对背叛织田家的别所长治进行征伐,因为秀吉采用断粮战术迫使三木城开城而声名大噪。 三木合战发生在日本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