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秦统一六国战争

秦统一六国战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855 更新时间:2024/1/31 4:53:47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一场封建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 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 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

战国时期,经过长期诸侯割据战争,诸侯各国盛衰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弱小 国家被消灭,中国境内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 七雄。七雄局面的形成,既是春秋以来兼并战争的结果,又是中国统一的前奏。为增强 国力,统一全国,七雄相继展开了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魏国任用李悝变法,楚国使用 吴起变法,赵国有武灵王改革,但最有成效的是秦国商鞍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 任用国力逐步强盛。

从秦孝公到秦王政的100多年时间中,秦国国力 更加强盛,在军事制度方面实行按郡县征兵,完善了军队组织,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士 卒勇猛,车骑雄盛,远非其他六国可比。在军事策略上改变了劳师远征而经常失利的战 略,采用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渐蚕食并巩固其占领地区,实行有效占领。秦国相继 灭掉西周、东周,攻占韩国的黄河以东和以南地区,设置太原、上党、三川三郡,领土 包括今陕西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和四川东北部的广大 地区。 史书记载秦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 东有崤函之固”,在地理位置上进可攻,退可守;“战车千乘,奋击百万”,军事力量 远胜于其他六国。

秦国这种优越的战略优势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山东六国统治集团内 部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政局很不稳固。

各国之间长期战争,实力消耗,国力被削弱。六国面对强秦的威胁,虽然屡次合纵 抗秦,但在秦国连衡策略下先后瓦解而失败。他们时而“合众弱以抗一强”,时而“恃 一强以攻众弱”,无法形成稳固统一的抗秦力量,给秦国各个击破以可乘之机。当时的 有识之士已经看出这种趋势,如子顺就曾经说过:“当今崤山以东的六国衰弱不振,韩 赵魏三国向秦国割地求安,二周已被秦灭亡,燕齐楚等大国也向秦国屈服,照此看来, 不出20年,天下必然是秦国的了。”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周密布署 统一六国的战争。李斯、尉缭等协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秦灭六国的战略 有两个内容,一是乘六国混战之际,秦国“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政采 纳了尉缭破六国合纵的策略,“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从内部分化瓦解敌 国。二是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李斯建 议秦王政先攻韩赵,“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 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即笼络燕齐,稳住楚 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一场统一战争开始 了。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乘赵攻燕、国内空虚之际,分兵两路大举攻赵,拉开了统一 战争的帷幕。秦国经过数年连续攻赵,极大地削弱了赵国实力,但一时无力灭亡赵国。 于是秦国转攻韩国,公元前231年,攻下韩国南阳,次年,秦内史滕率军北上,攻占韩 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虏韩王安,在韩地设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公元前229年,秦大举攻赵,名将王翦率军由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出井陉(今河 北井陉县),端和由河内进攻赵都邯郸。赵国派大将李牧迎战,双方屡有胜负,陷入僵 局,相持一年之久。后来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撤换李牧,由于临阵易将,赵军士气受 挫,失去了相持能力。公元前228年,王翦向赵国发起总攻,秦军很快攻占了邯郸,俘 虏赵王迁,残部败逃,赵国灭亡。

秦国在攻赵的同时,兵临燕境。燕国无力抵抗,太子丹企图以刺杀秦王的办法挽回 败局。公元前227年,燕丹派荆轲以进献燕国地图为名,谋刺秦王政,结果阴谋暴露, 被秦国处死。秦王政以此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境内) 大败燕罕。次年10月,王翦攻陷燕国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到辽 东(今辽宁辽阳市),苟延残喘,燕国名存实亡。 秦国灭掉韩赵、重创燕国以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已为秦有,只有地处中原的魏国, 孤立无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军出关中,东进攻魏,迅速包围魏都大梁(今河 南开封市)。秦军引黄河水灌城,攻陷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早在秦军攻取燕都时,秦国已把进攻目标转向楚国。公元前226年,秦王政问诸将 攻楚需要多少兵力,老将王翦认为楚国地广兵强,必须有60万军队才能伐楚,而李信则 说只用20万军队就能攻下楚国。秦王以为王翦因年老怯战,没有听取他的意见,派李信 和蒙恬率军20万攻打楚国。公元前225年秦军南下攻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开始 进军顺利,在平舆(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和寝(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击败楚军,进兵到 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项燕率军反击,在城父大败秦军,李信败逃回国。公元前 224年,秦王政亲自向王翦赔一礼,命他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双方在陈(今河南淮阳 县)相遇,王翦按兵不动,以逸待劳,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与交战,项燕只好率兵东 归。王翦乘楚军退兵之机,挥师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市)大败楚军,杀楚将项燕。 次年,秦军乘胜进兵,俘虏楚王负刍,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市),设置郢郡,楚国 灭亡。

五国灭亡后,只剩下东方的齐国和燕赵残余势力。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歼 灭了辽东燕军,俘虏燕王喜,回师途中又在代北(今山西代县)俘获赵国余部代王嘉, 然后由燕地乘虚直逼齐国。齐王建慌忙在西线集结军队,准备抵抗。公元前221年,秦 军避开西线齐军主力,从北面直插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在秦国大兵压境的 形势下,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秦统一六国战争的胜利,是由于秦国在战争中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秦王政在位时期, 国力富强,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供应战争,在战略上处于进攻态势,势如破竹,摧枯拉朽, 相继灭掉诸国。在战术上,秦国执行了由近及远,先弱后强的方针,首先灭掉了毗邻的 弱国韩赵,然后中央突破,攻燕灭魏,解除了北方的后顾之忧。最后消灭两翼的强敌齐 楚,这种战术运用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具体战役中,秦国运用策略正确,如在灭韩赵 的战争中,根据具体情况,而不是完全机械地按“先取韩以恐他国”的既定方针,而是 机动灵活,赵有机可乘则先攻赵,韩可攻则灭韩。灭楚战役是在检讨了攻楚失策后,根 据楚国实力集中优势兵力攻楚而取胜的。攻打齐国避实就虚,出奇制胜。相反,六国方 面势力弱小,在战略上又不能联合,各自为战,根本不能阻挡秦国的进攻,战争中消极 防御,被动挨打,以至一个个被秦国灭亡。

标签: 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更多文章

  • 东汉统一战争---重建刘姓天下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东汉王朝的统一之战,是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利用新莽政权被推翻后群雄并起、中原 无主的有利时机,以武力进攻为主,以政治诱降为辅,先后镇压赤眉农民军,兼并群雄 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刘秀夺取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在血泊中重 新建立起封建统治秩序。由于这场战争在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稳定

  • 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 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 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

  • 赤壁之战---奠定三分天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 的一场战略会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处于劣 势地位的孙、刘联军,面对总兵力达二十三四万之多的曹军,正确分析形势,找出其弱 点和不利因素,采取密切协同、以长击短,以火佐

  • 最早的军事密码来源于北宋时期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密码通讯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早期的情报是使用书面公文的方式实施传递,一旦落入敌手,难免泄密,即使使用腊丸、虎符、口头传递等方式,如果信使被敌人俘获,经受不住严刑拷打而叛变,也是不安全的。因此,寻求一种只有极少数人明白,更安全的通讯方式,是军事家大力思考的重点。北宋《

  • 历史上收复台湾的7次战役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1、第一次战役(三国时期) 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国主孙权在进行中原的残酷争斗,已经开始向海上发展。公元227年,孙权在东治(今厦门)训练能出远海作战的水师,并建造大型战舰数百艘。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两位将军率远征水师一万余人渡海到达当时的夷州(今台湾省),遭到当时土著蛮荒的轻微抵抗。由于当

  • 历史上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的6次战争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1、三国时期吴国远征台湾早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孙权远离中原的残酷争斗,已经开始向海上发展。公元227年,孙权在东治(今厦门)训练能出远海作战的水师,并建造大型战舰数百艘。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两位将军率远征水师一万余人渡海到达当时的夷州(今台湾省),遭到当时土著蛮荒的轻微抵抗。由于当时语

  • 中国古代4个兵家必争之地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古代战争往往从攻城掠地开始,能否占领一个要地会成为能否胜利的重要因素,为此,双方往往会看中一个扼要位子而进行抢夺,古代王朝的更替都是由战争决定的,无论是哪一朝哪一代的战争,中国的这四个城市,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得此地便可得天下。1、“五省通衢”:徐州 徐州地处东西南北水运要冲,成为

  • 古今中外著名的十大军事理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古代历史是一部战争史,而战场的决胜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战技巧以及作战兵器,而作战技术又仰赖于兵书的指点,在漫长的历史上,这十部兵书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它们闻名世界。1、《孙子兵法》,时间:约公元前512年,作者:孙武(中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武 一部2500多年前的兵书,至今仍然在不

  • 蒙古西征之战:黄色旋风席卷欧亚大陆势不可挡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蒙古西征之战是公元13世纪上半期蒙古帝国征服中亚和东欧的战争。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以骠悍的武功征服了欧亚地区,以蒙古为中心,建立起由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组成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长期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到12世纪时,在长城以北、贝加尔湖以

  •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后当廷怒斥南迁论的太监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六月,(1449年)是改写明朝历史的惊魂之年。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数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