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宁远大捷的战役结果及评价 火炮威力成就袁崇焕威名

宁远大捷的战役结果及评价 火炮威力成就袁崇焕威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817 更新时间:2024/1/16 9:41:47

宁远之战是1626年正月,后金与明朝在宁远进行的作战。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是明朝对抗后金连续八年失败以来的首次胜利,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最大意义就是证明了火炮在战争中将会扮演主要角色,它和以往的冷兵器战斗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而此战不仅鼓舞了明朝军民的士气和决心,同时也成就了一位杰出的将领,那就是众所周知的袁崇焕

公元1621年开始,后金军队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扫荡山海关外的明军城堡,连续拿下四十多座军事要寨,铁蹄一步步逼近山海关。加之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击溃明朝四路大军,还杀死明军的杜松、马林等三员主将,大大地震慑了明朝野,当时明朝内部已经出现放弃山海关以北领土的论调,认为与其浪费人力物力,不如收缩兵力,全力坚守山海关以内。

当时反对向南退缩的有兵部尚书孙承宗和袁崇焕。袁崇焕单枪匹马跑出山海关巡视,气壮山河地说:如果给我足够的粮草武器,我一个人可以守住阵地。

不过,主战派的豪言壮语并不能阻挡退缩派的南撤。主持辽东防务的高第,坚决执行南撤入关的路线,仓促间打算撤走所有兵马和粮草辎重,一副仓皇北顾的模样。当高第要撤防与山海关相距二百里的宁远城时,袁崇焕不答应了,说:宁远是我负责的地方,不能再撤了,再撤关外就完蛋了,我袁崇焕要死就死在这里,“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高第于是留下袁崇焕等少量部队,继续南撤,路上居然丢掉十多万石粮草和大量军械,徒以资敌。

袁崇焕决意守宁远,也不是毫无准备,当年他早就苦心经营宁远城,加固城防,而且具有突破性思想的是,宁远城的防御工事是和火炮相配合的,城楼适合安放火炮,而且不同侧面的火炮可以互相补充,火炮射击没有死角。

例如正面城墙上的火炮,虽然射击覆盖面大,但也有灯下黑的短处,近距离的地方不能照顾到,于是侧面城墙的火炮可以补上这个死角。袁崇焕以热兵器思维经营宁远城的防御,得到了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大力支持,孙承宗也一向推崇西洋大炮的战斗力,在他的《车营扣答合编》里就提到“用火在叠阵”,主张发挥火器的威力,并且将步兵、骑兵和炮兵重叠配置,科学地发挥火炮的战斗力。

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三,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六万大军攻至宁远城下,而宁远城中只有两万兵力。后金部队动用强弓硬弩,战车钩梯等从四面强攻宁远城,从早到晚攻势十分迅猛,潮水般地涌向宁远城头。而城中的明军回应后金军队的只有一件东西——火炮,威力巨大的11门火炮,朝四面八方的敌军无死角地射击,连续击退后金军的攻势。后金攻城部队作战也十分勇猛,曾一度避开火炮的轰击,匍匐前进至城下挖掘城墙,宁远城岌岌可危,袁崇焕、满桂和祖大寿等积极组织补修防御工事,再度将敌军击退。

连续三日的攻防,长于骑射的后金军在明军强势火炮的打击下,攻城意志完全瓦解,仅仅跑到城墙下抢回将士尸首就回到阵营。尤其是在传说连努尔哈赤都被大炮轰成重伤之后,后金军更是军心动摇,匆匆撤退。史书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这证明火炮的射程很远,一直打到努尔哈赤的指挥所。

宁远大捷其实也被清朝方面所承认,据清廷的史料记载:“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后金军队一向无坚不摧,从来不考虑撤军的问题,但碰到袁崇焕,这个规则变了,第一次战败撤军。

宁远大捷的战役结果:

此战,袁崇焕组织军民坚壁清野,协力共守,铲除奸细,凭坚城用大炮,配以火攻,杀伤后金军1.7万人,挫败了努尔哈赤夺占辽西和山海关的企图,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使明朝军民重新树立了战胜后金军的信心。

宁远大捷的评价:

宁远之役,就总体而言,就战术而论,历史的结论是:努尔哈赤兵败宁远。明朝与后金的宁远之战,以明朝的胜利和后金的失败而结束。明朝由“宁远被围,举国汹汹”,到闻报宁远捷音,京师士庶,空巷相庆。

宁远大捷是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的第一个胜仗;兵部尚书王永光向皇帝盛赞袁崇焕的功绩,称“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的一个大胜仗;也是“遏十余万之强虏,振八九年之积颓”的一个大胜仗。明天帝旨称:“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

与明相反,努尔哈赤原议师略宁远城,夺取山海关,不料败在袁崇焕手下。当时袁崇焕43岁,初历战阵;努尔哈赤已68岁,伤病满身。努尔哈赤在宁远遭到用兵44年来最严重的惨败。宁远之战明军获得大捷,兵部尚书王永光向皇帝盛赞袁崇焕的功绩言: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委之。

标签: 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更多文章

  • 唐灭百济之战的起因是什么?战争的过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唐灭百济之战,是660年发生在百济和唐朝、新罗之间的战争,在唐朝与高句丽、百济的战争中,唐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军渡海攻灭百济的作战。 唐灭百济之战原因 唐灭百济之战,是发生于唐高宗显庆五年时期,当时是在唐朝与高句丽、百济的战争中,由唐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军渡海攻灭百济的一场作战。这场战争

  • 定川寨之战是宋朝无法接受的失败?战争的评价及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据说定川寨之战是宋朝无法接受的失败,为什么这么说呢?定川寨之战是宋仁宗时爆发的宋夏战争的第三场战事,最后以宋败夏胜收场。 首先关于“定川寨之战”,它主要发生于北宋庆历二年,也就是在1042年期间。当时是在宋与西夏两国的战争中,西夏的军对开始进攻宋泾原路,并且最终在定川寨将宋军击败。至于战争的经过具

  • 伊阙之战是战国历史上场杀人最多的战争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伊阙之战,是周赧王二十二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作战。这是战国历史上战场杀人最多的战争,没有之一! 伊阙,位于今天洛阳龙门,号称天子门户,中原要道,对于这个地方,中国历史上每个想要攻克洛阳,进逼关中的君主都不会陌生,两千多年前,这里也爆发了一

  • 万历朝鲜战争的背景及影响:战争伤亡多少人?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指明朝万历年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万历朝鲜战争中朝日军力对比悬殊,在这场持续了七年的战争中,双方的兵力、人数和作战能力和策略都很重要。作为朝鲜的强力后援的明朝在这场战争中表现的相当强势,实质上这更像是明朝和日本的对抗。 万历朝鲜战争发生在十六

  • 三都谷之战的评价如何?三都谷之战的起因与结果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三都谷之战是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九月,宋军于三都谷(今甘肃甘西附近)击败青塘吐蕃部的战斗。三都谷之战是宋军和青塘吐蕃军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地点就是在三都谷,也就是今天甘肃甘西附近。这场战争发生在北宋大中祥符九年九月时候,宋军击败了青塘吐蕃部队。那么对于三都谷之战的评价如何呢? 三都

  • 史上桂陵之战孙膑为田忌谋划奇招 该计策被收入36计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田忌的意见是率军直趋邯郸,孙膑

  • 浊泽之战发生在什么时间?战争的过程及评价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在公元前369年,在魏与韩赵之战中,韩、赵联军在浊泽(今山西运城境)进攻魏军的作战。 史称“浊泽之战”此战,联军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由于赵、韩的严重分歧,因不能协同而由胜转败,使魏国终免于分割。 浊泽之战评价: 历史典籍中,对公元前369年发生的那场浊泽之战的评价,多见于《史记·魏世家》上。

  • 阪泉之战的原因是什么?阪泉之战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阪泉之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那阪泉之战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带来阪泉之战的原因、过程、影响的相关内容。 阪泉之战的发生原因: 据后世考证阪泉之战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原始农耕社会所形成的氏族制度走向衰落,部落间为物质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日益频繁。在这时期,黄

  • 古代最大的一次海战:崖门海战颠覆宋朝也颠覆了中国人的自尊心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南宋末年,宋元水军在我国大陆最南端的零丁洋海面进行了一次堪称历史之最的大海战。崖山之战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中国人认为自己是最文明、最强大、最光荣的种族,中国领导世界,中国统治四夷。而崖山海战颠覆了中国人的天下观,中国皇统断绝,夷狄成为统治者,沉重打击了中国人的自尊心。 宋朝的灭亡,绝对不是简

  • 鸣条之战的时间 鸣条之战为什么说是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鸣条之战发生在公元前什么时候?据说鸣条之战是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这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说?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山西夏县之西,河南封丘东)进行的一场决战。 在约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夏朝在东方的属国商,乘机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