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晏子论社鼠的典故

晏子论社鼠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454 更新时间:2024/2/16 1:43:48

晏子论社鼠

晏子论社鼠一典故出自《晏子春秋》,在这篇典故里所表达的内容的是:国君身边的人奸佞小人就像一只社鼠一样,危害力很强,在朝廷上让皇帝不要听取忠臣之话,在朝廷外则向百姓们卖弄自己的权势。

一天,齐景公问晏子:治理国家最怕什么?晏子回答说:“怕的就是那些社庙中的老鼠”。景公很是不解:“这是什么意思呢?”晏子回答说:“说起社,就是把木头有秩序的一根根立在一起,然后给他们浇上泥土,老鼠便会来到这里栖居。如果用烟熏赶走这些老鼠就会害怕其中的木头被烧坏,如果用水去浇灌害怕的是会毁害泥土。所以这些老鼠不能够被杀灭,一直存活,结果导致了社庙的问题。国家一样也不列外,君主身边的奸佞之人就如同社鼠一般,迫害忠臣,劝诫君主屏蔽忠诚的劝告。在外面,则欺压百姓,玩弄自己的权势。像这样的社鼠,不铲除他们就会导致国家祸乱。若要杀除,却往往得到君主的庇护,成为亲信。这就是社会的社鼠啊!”

因此,要想铲除此患,就需要国君亲信忠诚人士,远离奸佞小人。否则就会危害到国家社稷。晏子劝诫景公要善用良臣,使景公深切的感受到,身边人的重要性,若运用不当,将可能给自己或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同样的道理,我们也要立身而行,亲师友,远小人。这样才能少走些弯路,也能提携我们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正在上传...

晏子名言

作为春秋时代的著名历史人物--晏子,史上有很多关于他的评价。刘向还将他比作管仲,为人机智勇敢,作为一朝相大夫,能够时时事事替帝考虑,远出他国,不仅仅保存了自己的尊严,还保住了国家的尊严。

关于他流传下来的名言有很多,就让我们一一来解读。

一、“衣莫若新,人莫若故。”这则名言是墨子告诫齐景公的话,而景公却不领情,嫌故人知道自己的实情,摸自己的老底,不肯听取晏子的劝诫。后来晏子辞去了官职,百姓不安,朝廷一片混乱,景公不得不将晏子请回宫中。这两句名言就是来自于此,至今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这两句话告诫人们不要一味的相争,这样只会导致祸端。而是要相互歉让,和睦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和睦安乐。

三、“善人不能戚,恶人不能疏者,危。”这两句话出自《晏子春秋》,告诫人们为人处事的一些方法,近贤远佞。表明在接触他人时要有一定的谨慎性。

四、“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出自晏子的经典语录,他告诉人们在任用他人时要知人善任,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若一味的看人的短处和长处,那就会是事情的成败大打折扣。

五、“不掩贤以隐长,不刻下以谀上。”这句话主要赞扬了刚正无私的品格,针砭了那些媚上压下的人,至今都有借鉴意义。

晏子论不祥

齐景公出去打猎,上山看见老虎,到沼泽地里看见了蛇,回来便对晏子说明了自己的遭遇,还认为自己遇见了蛇是不祥的事情。于是晏子就安慰他:“在君主的国家有三种不详的事情,而这件事是不在其中的。”

说完之后又列举了国家三不祥的事:一不祥、是身边有贤能的人却不知道;二不祥、有贤能的人却不任用;三不祥、就是今天这种情况,今天看见山上的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到沼泽遇见了蛇,而沼泽却是蛇的家。去他们的家看见他们,怎么能说不祥呢?”

我们都知道,晏子当时处于一个社会巨变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时代。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得人才者兴,失人者亡”就被凸显的尤为重要。因此,宴婴把人才问题凸显到国家问题上来是不难理解的。当时的社会正面临变革,晏子利用齐景公外出打猎,推出了“国有三不祥的”论断,对齐景公进一步提高人才问题有了重要性的认识。他劝景公要更好的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也唯独这样景公才能在乱世中处于不败之地。

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在,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就是以竞争为主,因此,一个人,一个公司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有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来辅佐。所以不论是齐景公还是现在的各位领导,要对身边的人才充分信用,就如同齐景公身边的人才晏子一样。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两袖清风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注音】liǎng xiù qīng fēng【出处】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解释】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官清廉【相近词】洁身自好、一贫如洗、廉洁奉公【反义词】贪得无厌、贪赃枉法两袖清风的故事明朝有一

  • 画荻教子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画荻教子(huà dí jiào zǐ)是一个古代汉族民间传说故事。是指用荻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该成语于欧阳修有关。【拼音】huà dí jiào zǐ【典故】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元·脱脱《宋史·欧阳修传》【释义】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

  • 指桑骂槐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注音】zhǐ sāng mà huái《指桑骂槐》选自《三十六计》用计战例指桑骂槐,表面上是指甲骂乙、指东骂西,但作为军事上的计策,其【成语故事】春秋时期, 齐相管仲为了降服鲁国和宋国,就是运用此计。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国,鲁国畏惧,立即谢罪求和,宋见齐鲁联盟,也只得认输求和。管仲“敲山震虎”,不用大

  • 指鹿为马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秦二世胡亥时期,特别是李斯逝世后,赵高成了秦国的丞相之后,他野心勃勃,不甘于屈居人下,成天想着篡夺帝位,但是赵高平日里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朝臣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向着赵高的。于是赵高想了一个办法来判断哪些人是反对他的。 一日朝堂之上,赵高牵来了一头鹿,说是得了一匹千里马,要进献给陛下。胡亥虽然年幼,

  • 夺席谈经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自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立儒学为官学之后,对儒学的研究就被称为经学,意为研究经典之学。当时儒学经典主要有五部:《诗》、《书》、《礼》、《易》、《春秋》,也就是我国最初的五经,除此之外,还有《论语》、《孝经》等书也是儒生必读之书。这些经典语意古奥,文字简略,需要进行系统的讲解人们才能明

  • 狗尾续貂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叔叔赵王司马伦野心很大,他趁晋惠帝司马衷刚即位,国家还不够稳定的时候,就和手下一起计划一项阴谋,篡夺了王位。司马伦在当上皇帝后,竟然胡乱封官,让他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是家里的仆人和差役,都当了大官或是成为他的近侍官员。当时的近侍官员都使用珍贵的貂尾作为帽子的妆饰,可是司马伦封的

  • 铜头铁额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出处】《太平御览》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卷七十九引《龙鱼河图》兄弟八十人,铜头铁额。《云笈七签》卷一百 【释义】铜铸的头,铁打的额。形容人勇猛强悍。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勇猛强悍 【相近词】铜头铁臂 【成语故事】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生活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及蚩尤部落。

  • 郢书燕说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这句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

  • 河伯为患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抱朴子》里记载一个传说,曾经有个叫做冯夷的人,因为渡河的时候不小心淹死了,所以天帝就封他为河伯。但是,在战国魏文候的时候,发生过和河伯有关的故事。 西门豹是当时魏国的邺县县令。他一到邺县上任,就调查清楚地方上的三老和廷掾一起勾结了巫师骗钱。这些人恐吓老百姓说:「河伯每年要娶一个妻子,否则这里一定

  • 束装盗金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出处】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汉书·直不疑传》来自chengyu.itlearner.com 【解释】指无端见疑。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汉朝时期,郎官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