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舟中敌国的典故

舟中敌国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163 更新时间:2024/1/24 10:13:11

舟中敌国,成语,典出《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吴起〉。“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大家反对,十分孤立。

1、舟中敌国典源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吴汉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2、舟中敌国译文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的好。"

3、舟中敌国成语故事

编辑战国时期,吴起是着名的军事家,但他总是遇不到赏识自己的明主。一次,吴起听人讲魏文侯比较贤明,就到魏国去投奔。

魏文侯对是否重用吴起举棋不定,就向大夫李克问道:“你觉得吴起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李克说:“我听说,吴起这个人贪官好名,人品低劣,可是在用兵打仗方面却是出类拔萃的!”

“既然如此,就让他当个将军,带一支部队,看看他到底有多大能耐!”魏文侯终于下定了重用吴起的决心。

吴起当了将军后,忠心耿耿地为魏国操练兵马,整天和士卒待在一起。他吃的饭菜、穿的衣服和士卒没什么两样。吴起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战马,打仗时不让士卒为自己背军粮。因为他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大家都很爱戴他。

有一回,一名士卒背上生了痈疽,流脓流血,感到非常痛苦。吴起为了安抚军心,竟然张开嘴巴替他吮吸脓血。士卒们见到将军这样爱惜士兵,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吴起治军有方,又有杰出的指挥才能,结果一连打了几次胜仗。魏文侯见自己果然没有用错人,就让他镇守西河,防备秦国和韩国的军队。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他仍然很赏识吴起。

一次,魏武侯乘船在西河进行调查,船行到中流,他突然高兴地说道:“你们来看,我们的山河何等壮美,山河的牢固真是我们魏国的宝贝呀……”

同船的官员大多随声附和:“对呀,魏国山河坚固,真能使我国太平无事呀……”

吴起是个直性子,不善于施展阿谀之术,他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国家的牢固不在于山河多么险峻,多么易于把守,而是在于德行。以前三苗氏左有洞庭之险、右有彭蠡之利,地形可谓易守难攻。可是由于朝廷在道德上不好,最终仍然被禹灭掉;商朝左有孟门关,右有太行山,北有常山,南有大河,真称得上固若金汤,但是纣王奢侈腐化,造酒池肉林,结果终于被武王灭掉。

“这样来看,一个国家的安全、昌盛,是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形险要。如果国君在德行方面不注重,就是我们乘坐的这个小船上的人,也会成为敌国的人呢!”

“对,你说的这些真是太好啦!”武侯对吴起的独特见解,表现出由衷的赞同。

从此以后,吴起的声望越来越高,甚至颇有升任宰相的希望。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害群之马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成语】:害群之马,成语,意思原指危害马群的劣马。现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出自《庄子·杂篇·徐无鬼》。 【拼音】:hài qún zhīmǎ 【出处】《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成语故事】: 传说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一位叫大隗的神。他遇

  • 靡靡之音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靡靡之音,指柔弱、颓靡的音乐。出处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马即起舞,亦效白锦缠头,作靡靡之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九章:“他在一迭唱片里又挑了一阵,‘全是美国的靡靡之音。来,只好听听麦克唐娜的吧!’”那关于这个靡靡之音成语典故是什么呢?今天小编为你分享成语靡靡之音的典故!

  • 程门立雪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被世人称为“二程夫子”。 据史料记载,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曾在黄陂生活16年,留下了多处遗迹,如“程门立雪”、“聪明池”、“花柳前川”、“理趣林”等。黄陂区党史办退休干部陈瑞华和区文

  • 数典忘祖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数典忘祖,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春秋时期,晋国以荀跞和籍谈为使节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设宴款待二人,宴席中所用的酒壶是鲁国进贡的,景王于是问起:“各诸侯国都会进

  • 不毛之地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不毛之地,不毛:不长草,寸草不生的荒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贫瘠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废弃的土地。语出《三国演义》:“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 【注音】bùmáo zhīdì 【成语故事】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占领郑国的首都,郑襄公见彻底完蛋,只好光着膀子向楚庄王跪地求和,答

  • 管中窥豹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史料记载:“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此段文字中的王子敬即王献之,东晋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末子,聪明伶俐。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着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有一天,他父亲的几个学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观看的献之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鹬蚌相争(又称:蚌鹬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语出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

  • 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候,孟子跟梁惠王谈话,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个兵在前线败下来,一个逃跑了五十步,另一个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逃跑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其实两人都是在逃跑了,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语出《寡人之于国

  • 一尘不染成语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清洁、干净。后用以形容清静、纯洁。也形容为人清廉,不沾染坏习气。后多用以形容清净廉洁,品格高尚。出自宋·张耒《腊初小雪后圃梅开》诗之二:“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一尘不染的成语简介 宋罗大经

  • 退避三舍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