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党项羌

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党项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96 更新时间:2024/1/24 6:51:10

党项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称党项羌。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猎以供食,不知稼墙"。也就是说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仰赖畜牧,天文字历法,以草木枯荣计算岁月,崇拜天神,死后火葬。

党项人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须互相帮助,当受到外族人伤害时,必须复仇,未复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类,直到斩杀仇人,才能恢复常态。此外。党项人还特别崇尚白色,故自称“大白上国”。党项诸姓部落中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离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部,称为党项八部。其中拓跋氏先世本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后成为党项诸部中的一部,在党项诸部中最为强盛。

隋开皇四年(584)有千余家党项羌人归属隋朝。次年,党项首领拓跋宁丛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肃临潭县境)请求内附,隋朝授拓跋宁丛为大将军。开皇十六年(596)党项首领进攻会州(今甘肃靖远县东北),兵败纷纷降附,并遣子弟入朝谢罪,向隋朝贡。唐初武德中(618~626)党项相率归属唐朝。太宗贞观三年(629)唐朝南会州都督郑元?招谕党项归附,党项首领之一细封步赖率所部归唐,唐朝在其他设轨州(今四川松潘县西),授细封步赖为刺史。其他党项部落,亦纷纷响应,唐朝又设崌、奉、岩、远四州,并以原来各部酋长分别担任各州刺史。贞观九年(635),唐下诏遣使开河曲地为16州,党项内附者34万口。当时曾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结为姻亲的党项拓跋部酋长拓跋亦辞,也在与唐作战兵败、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归附唐朝。唐就其地分设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归附的部落首领作刺史,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受松州都督府节制。

唐初崛兴于西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日益向外扩张,北上并灭了吐谷浑,并侵袭威逼党项羌。散居在今甘肃南部和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被迫请求内迁,唐移静边州都督府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县),辖下的25个党项州,也随着一道迁徙。党项原住地为吐蕃占领,留下来的党项居民为吐蕃贵族所役属,吐蕃称这些人为"弭药"。

唐中叶"安史之乱"后,由于发生了吐蕃、党项、吐谷浑等族联合对唐的进攻,唐延采纳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建议,把散居在灵、盐和庆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县)以东地区。从此,迁居在庆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叫做东山部落;迁居在夏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叫做平夏部落。其时还有部分党项羌人一度东进到石州(今山西离石县)。内迁后的党项羌由于其定居的陕北、河套一带,秦汉以来已是汉族封建文明发展的地区,党项羌人民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发生密切的交往,生产力发展很快。党项羌从这时起,进入阶级社会。

唐朝末年,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参与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的军事行动。唐朝以夏州为定难军,以拓跋思恭为节度使,封爵夏国公,再赐李姓。从此党项族便据有银、夏、绥、宥、静五州(一说四州,无静州)。历经五代,党项拓跋部利用藩镇争战、朝代更替的机会,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到后周末年,已经形成一个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宋朝初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即附宋,并助兵对北汉作战。宋朝亦对夏州李氏政权衽羁縻统治。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传至李继棒,发生了党项贵族内部争夺权位的斗争。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献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宋封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城,党项族内部由此引起了急剧的分裂。继捧弟李继迁采纳部下张浦的建策,率领贵族逃入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抗宋自立。

从宋太平兴国七年开始,党项在首领李继迁的领导下经过了20余年的开拓征战,占据灵州之后,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后来又经过了李德明(继迁之子)与宋、辽30年的和平相处,休养生息,以及德明与吐蕃、回鹘的征战,向西扩张,遂奠定了李元昊建立西夏王国的基础。

宋宝元元年(1038)德明子元昊正式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建立了以党项羌为统治民族的王国,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建国后,基本上采用了唐宋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其势力不断发展,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疆域方圆2万余里。大体上包括今宁夏、甘肃人武部及陕西、内蒙古一部分地区。

元昊建国标志着党项社会已经封建化。西夏王国从景宗元昊,到末主李睍共传十帝,历时190年,于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党项人在抵御外族的战争中异常顽强凶猛,曾多次打败辽、宋军队,甚至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6次攻打西夏也未竟全功。

西夏有畜牧业、农业、制盐业、建筑业、手工业和商业,其统治制度为蕃汉分治,有蕃官和汉官。国家制订有成文法典,实行科举制度,还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和步兵。1036年,西夏仿汉字创制西夏文,并汇编字书12卷,定为“国书”,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还印行了字典。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经卷和手书作品,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多有发现。

西夏国的范围是草原、西域和中原地区相互联系的多角地带,这里是多种文化相互交流汇合的地区。因此,中原的汉族文化、北方的草原文化以及西方的文化都对党项族有深刻的影响,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文明。

党项族笃信佛教,其佛教艺术颇著名。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壁画艺术的宝库。在额济纳旗黑城、绿城子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菩萨等,是荒漠中的重大发现。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内蒙古额济纳荒漠发现了大批西夏文物。著名的有黑城遗址出土的西夏彩绘、彩塑和文书、佛经,绿城遗址的古庙、西夏墓群及彩塑,在干涸的湖泊或河道两岸还发现许多西夏人废弃的村落、农田和水利设施遗址。这些发现昭示着西夏国北方地区昔日的繁荣。在黑城遗址中出土著名的西夏文字典《音同》与《番汉合时掌中珠》,使西夏文研究者得以识读西夏文材料。在黑城遗址中出土的西夏文、汉文佛经残页,是用雕版印刷的,佛像和经文雕刻得极为秀丽端在。

西夏于1227年亡于蒙古汗国,其都城周围因双方反复争夺,战争异常激烈,使西夏文物损失很大,故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由于较早为蒙古军所攻占,所以城址保存较好。加之气候干燥,人烟稀少,许多西夏文物得以保存下来。在巴盟临河市高油房西夏古城中,出土大量西夏钱币以及金银器窖藏和西夏文铜印。这座古城位于蒙古高原通过河套进入宁夏平原的交通要道上,这些文物估计是西夏人仓猝撤退时掩埋的。在伊盟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内亦发现西夏中期的佛教密宗壁画,为珍贵的艺术作品。此外,曾在额济纳旗小庙遗址中发现15尊道教人物塑像,工艺水平极为高超,也为研究西夏的宗教情况提供了新材料。而从绿城寺庙中的彩塑佛像残件分析,得知雕像是用丝麻混土或草拌泥制胎,然后涂上矿物颜料,所以能在荒漠中历经800余年而不朽坏。

西夏墓葬除小型火葬墓外,在伊盟准格尔旗还发现砖室壁画墓。在额济纳旗黑水城发现塔墓,内有僧人尸体坐于高台上,这是一种独特的葬制,应与佛教密宗仪轨有关。

在伊盟伊金霍洛旗,发现酱褐釉剔花瓷器,造型古朴,花纹大方,是西夏陶瓷工艺品中有特色的精品。在阿盟阿拉善右旗的曼德拉山,发现许多党项族早期的岩画,有家族图、狩猎图和放牧图。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还发现许多西夏时期的帛绘彩画残片、铜镜、符牌、文书等。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东乡族简介 ,东乡族民族文化及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东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自称为撒尔塔人。人口为51.4万人(2000年统计)。 东乡族源于中亚撒尔塔人与蒙古人,信伊斯兰教,由六种色目人为主体发展出来。即回回、乃蛮、钦察、葛逻禄、甘土鲁、康里,这些中亚人成为签军,由赤老温统帅,留驻东乡。后来这些军人被组织入社(也与一部分汉人藏人混合),定

  • 彝族的简介及民族文化、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彝族,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少数分布于越南。占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37%,列第七大少数民族。中国彝族聚居区和彝族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等族皆源于古彝族,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

  • 仫佬族民族文化及图腾 民族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 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唐宋以后,《岭外代答

  • 哈尼族民族文化及图腾 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6大民族。云南是哈尼族世居地。 哈尼人的一支阿卡人(又称为雅尼人,阿卡的语义即是奴隶),在缅甸、老挝、泰国都有分布,缅甸、老挝称其为高族. 哈尼族可能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汉文史籍中,对哈尼族有“和夷”、“和蛮”、“和泥”、“离泥”、“倭泥”、“哈尼”、“斡泥”等

  • 闽越国篇 ,闽越文化及传承几千年的奇特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闽越国是福建历史上地方割据政权中时间最早最长也最为强盛的古国。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闽越人既保持了福建远古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宗教观念等,又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效法中原内地,从而创造出灿烂一时的闽越古国文化。1、勾践的后人开创闽越国 闽越国,位于今中国福建省北部,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被楚

  • 柔然篇, 柔然汗国的兴起与灭亡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柔然在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中游牧于蒙古高原。他们辫发左衽,居穹庐毡帐,逐水草畜牧,无文字,以刻木记事。最盛时期,势力北到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达大兴安岭,与地豆于族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达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服属于山南路南北两道诸国。 柔

  • 鲜卑别支吐谷浑族史记, 吐谷浑的后裔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涉归分户700使别部以牧。4世纪初,涉归死,其嫡子奕(一作若)洛环继为单于,与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今甘肃临夏桴罕山,即大力加山),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 吐谷浑死,长子吐延继位。

  • 匈奴欧洲篇 ,亚洲和欧洲的匈奴人的消失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公元91年匈奴在和汉民族的长年战争中承认了失败,开始了始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 南匈奴附汉,北匈奴远漂。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是乌孙的地盘,既现在的伊犁和上游一带,第二站是康居,也就是锡尔河上游东部。第三站为阿兰聊这已经到了欧洲边缘。在91年到290年长达两百年的历程中,这个上天的骄子好象消失了一样

  • 大理国与后理国 ,大理的开国之君及世系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白族古称“白蛮”,是古老的bo(打不出,“bo人悬棺”之bo)人民族和汉民族融合形成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中说:“bo,羌之别种也。”在战国时期就融合了部分楚文化的bo人,在汉晋之世,中原政府迁徙了一部分汉人到“西南夷”屯垦,加上中原战乱中流落到西南的汉族士兵和平民,进一步与bo人融合形成

  • 蒙古高原历史 ,四大汗国及蒙古被侵占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一)公元1368年---1755年的历史1、北元历代可汗 脱欢帖木尔-----爱猷识理达腊------脱古思帖木尔------坤帖木尔-------鞑靼鬼力赤------(1409)本雅失里------脱脱不花-----(1453)瓦剌也先-------2、蒙古本土: (1454)麻儿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