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独龙族的历史 ,太古之民独龙族

独龙族的历史 ,太古之民独龙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831 更新时间:2023/12/23 16:15:59

莽莽的高黎贡山,以丰美清冽的乳汁,哺育着一个古朴诚实的民族——独龙族。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乡,是一处天工造化的人间秘境。春来,高山牧场芳草萋萋,鲜花盛开;初,杜鹃满山,争奇斗艳;秋至,红叶斑斓,层林尽染;冬季,雪山皑皑,松柏挺立。走进这个“神秘的河谷”,人们留恋于风光绚丽的景色中,徜徉在千奇百怪的地貌间,欣赏植物世界的绿韵,倾听动物天地的秘语,陶醉于古朴纯挚的民风,采撷民族化的色彩,这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也是一份人类不可多得的人文自然遗产。

历经岁月沧桑,新中国成立之前,独龙族只剩二千多人,虽然人数很少,但他们顽强地传承着自己弥足珍贵的语言习俗,以坚韧的性格书写自己独有的历史和文化。

从内地前往独龙族所在地路途艰辛,得连续翻越年积雪海拔四、五千米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跨越惊涛飞涌的澜沧江和怒江,穿行被原始森林覆盖的崎岖山道,攀藤附葛、爬天梯、过溜索、翻越绝险。这个被史书称为“太古之民”的民族,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在独龙河谷艰苦创业、生活繁衍,创建和书写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发展史。

2003年7月,云南的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独龙江流域为其组成部分。这一带被称为我国南北动植物交汇的“十字路口”,既是珍禽异兽的乐园,也是第四纪冰川后至今尚存古原生物保存的“避难所”。独龙江流域则是这一国桂冠上的“绿宝石”。为培育和护卫这颗“绿宝石”,世居这里的独龙族人民,总是辛勤耕耘,默默无私地为之作奉献。

溜索过江

独龙族是新中国成立时保留原始社会末期家族公社特点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解放前,独龙族社会生产发展的特点是:以原始粗放的刀耕火种农业为主,采集、渔猎仍占较大比重,生产工具基本上还是用竹、木、石制成,还没有从锄耕过渡到犁耕,男女间只有自然分工,交换仍处于以物易物阶段。

这里的父系家族公社(独龙语称“其拉”)是一个父系祖先的直系后代所组成的血缘集团。探索和阐明独龙族父系家族公社遗存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了解认识人类历史上业已消失了的古代社会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近百年来,专家和学者对独龙族聚居区开展了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研究,填补了植物、地理、水文气候、人类学等领域诸多空白。

独龙族妇女以往有纹面的习俗,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族徽标志的民族。纹面,独龙语称之为“巴克图”,是独龙族人民古老民俗的一种遗存。过去,独龙族少女到了十三四岁,都要进行纹面,是按一定的图案花纹,用骨针在少女的面部刺纹,然后涂上从山上采来的植物汁,结痂后,脸上便留下了一幅蓝色的图案。先辈们对纹面习俗有多种传说。解放后,废除了纹面的习俗。

独龙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卡雀哇”或“德里哇”,大都安排在农历的腊月,届时全家族和本村寨的亲友、客人们一起来到摆好佳肴的广场上,由家族长老主持敬献仪式。其中有最古老、独特的剽牛祭天遗风。以一种独特的形式体现一个民族的勇敢、强悍、热情和自强不息,以及同自然进行挑战、奋争的精神。

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童年。独龙族的神话,不但反映了独龙人民在社会发展最初阶段的生活斗争图景,记叙了独龙族童年时代对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种种解释和看法,同时也歌颂了独龙人民的祖先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如《大蚂蚁把天地分开》、《嘎美嘎莎造人》、《猎人射太阳》、《人与木朗的争斗》、《洪水滔天》、《坛嘎朋》等神话、传说,既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也有朴实的叙述;既有美丽神奇的幻想,也有真实的生活记录和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可以说它们都从不同侧面,比较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独龙族古代社会的面貌。

独龙语称民歌或歌谣为“曼珠”。唱歌对调是独龙人民生活中最喜爱的一种艺术活动,它既是独龙人民心声和自然流露,也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直接再现。唱歌对调几乎成了独龙人民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逢年过节、耕种、打猎、盖房,以及欢庆丰收、举行婚礼,都要以唱歌对调去尽情欢乐。解放以后又涌现了大量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颂歌和赞歌。

独龙族聚居区拥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景观,千峰万壑的高山峡谷地貌,那高悬于独龙江上空、体现独龙族先辈战胜江河险阻的原始溜索与藤桥,将成为现代游人寻求惊险、体验刺激的“空中索道”;那些飞瀑流泉,云海浮山、翠竹绿林、花波彩浪缀合而成的原始高山峡谷的独特景观,更使古朴神秘的独龙河谷平添一幅世外仙境般的奥奇壮美;那散布于高山峻岭的一处处独龙先辈用智慧和勇敢抗争毒蛇猛兽留下的“巢居”与洞穴遗址,将为游人提供寻古探幽的诱人去处;还有“剽牛祭天”等原始古朴的独龙族年庆风俗等等,都将是那些祈盼回归大自然、寻味原始遗风,徒步探险科考的理想场地。

1999年9月9日,独龙族乡终于通车了,实现了独龙族地区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跨越。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塔吉克族族称有着怎样的历史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一)族称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塔吉克”这一名称的意义,史无明文。据民间传说,其意是“王冠”。如果它是由一个原始部落名称演变而来,很可能是一个图腾名称。世界上许多古代部落都是以本部落所崇拜的图腾作为名称,根据一些资料来看“塔吉克”这一族名似为“石”,其理由如下: 一是,“塔吉克”古称“

  • 锡伯族历史, 锡伯族的是怎么由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锡伯族文化的历史悠久,说起锡伯族的起源就要追溯到几千年。在几千年前,锡伯族还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小民族,经过漫长时间的的积淀和发展变革,锡伯族发展成了现如今我们所熟悉的模样。这其中锡伯族究竟经历了怎么样的历史呢?让我们来看看锡伯族的起源和由来吧。 历史上,锡伯族是个很少有人知晓、名不见经传的弱小民

  • 塔吉克族历史 ,塔吉克族图腾的象征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只要是到过塔什库尔干或接触过塔吉克文让情人用鹰翅骨制成鹰笛,以永远抒发他们誓化的人,都会说塔吉克是一个“鹰的民族”。这死追求自由幸福的心声。的确给人一种神奇而又神秘的感觉。 高山地带往往多雄鹰,而塔吉克人又生活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上,这似乎就是塔吉克族被称为“鹰的民族”的原因。但是,若

  • 锡伯族图腾 ,锡伯族的图腾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民族图腾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它代表着民族中最最崇高的存在。在锡伯族文化的长河中,奔跑着一匹长着翅膀的白马,它就是锡伯族人民崇拜的图腾“瑞兽”。那么你知道锡伯族的图腾有什么含义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传锡伯族人在穿越大兴安岭时,因山高谷深,行进困难。这时出现一形似马,声似牛,行走如飞而善解人

  • 阿昌族风俗简介 ,阿昌族有何风俗习惯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妇女服饰因地而稍有不同,每逢节日盛会都喜欢佩戴各种银饰。 已婚妇女一般穿裙子,上穿窄长袖对襟衣,用青布包头;未婚妇女穿长裤,上身为浅色对襟衣、盘辫。食物以大米为主,还有薯类、蔬菜、肉类等,嗜酸性食品。 过去青年男女有

  • 揭秘萨满教:满族最原始的宗教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肃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近代北方民族,如满族、蒙古、赫哲、鄂温克、哈萨克等也都信奉萨满教或保留一些萨满教的某些遗俗。萨满教原始信仰行为的传布区域相当广阔,囊括了北亚、中北欧及北美的广

  • 壮族历史, 古代壮族的变迁史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僚是壮语、布依语RAEUZ(我们)的汉语译词,中国古代岭南和云贵地区一些民族的泛称,系百越的一支,《魏书》称为古南蛮的别种。在岭南地区,僚常和俚并称。在云南、贵州一带,僚常与濮相混。自汉至唐分布于今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省和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汉武帝开西南夷时,在夜郎境内的民族大部分为“夷僚”。汉

  • 乌孜别克族历史 ,乌孜别克族历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上古中亚人种主要为伊兰人及操东伊朗语的印欧语裔族群中的印度─伊朗支。中亚地区既然是“文明的十字路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迎来了不同的族群,包括六世纪时入侵的突厥人、七世纪入侵的阿拉伯人和十三世纪入侵的蒙古人。突厥人在横跨欧亚大陆的突厥汗国(包括中亚)境内推行突厥语化。阿拉伯人的入侵导致了整个地区的伊

  • 门巴族历史 ,门巴族现状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门巴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错那县以南的门隅地区,其余居住在墨脱、林芝等县。人口共5万余人,其中分布在我国实际控制区以内的仅有7475人,其余生活在错那县南部的印控区。“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

  • 珞巴族历史 ,近代的珞巴族是怎样发展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9世纪末,由于英国侵略者肆意破坏珞巴人对阿萨姆边缘地区的收税旧制并武力入侵珞渝地区,导致了珞巴族人民的大规模武装反抗斗争。他们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巧妙的战术,用弓箭大刀力克拥有枪炮的入侵者,沉重打击了来犯之敌。英国为了迫使珞巴族人民屈服,曾一度封锁了雅鲁藏布江左岸的广大边界线,但因珞巴族长期与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