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登闻鼓制度:击鼓鸣冤这个词的制度由来

登闻鼓制度:击鼓鸣冤这个词的制度由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215 更新时间:2024/2/4 0:27:26

过去臣民或如今日之所谓“犯罪嫌疑人”,若有冤案或不服地方判决,可以直接到中央上诉。朝堂外置有一鼓,由升朝官掌管,臣民可击鼓上闻。这种“登闻鼓”,《晋书》上就有记载,此后历代都有设置。而代还有专设的与这面“鼓”有关的机构。宋初叫鼓司、登闻院,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鼓司为登闻鼓院,改登闻院为登闻检院。鼓院、检院将案状直呈皇帝,由皇帝审理。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任从他贼丑生,百般家着智能。遍衙门告不成,也还要上登闻将怨鼓鸣。”可见登闻鼓之有意思。当时甚至还规定,如鼓院、检院还不受理,可御史台乃至皇帝申诉。一般人当然无法见到皇帝,所以朝中又设理检使,你可以向他报告。

要皇帝断官司,他当然忙不过来,又无法设替身。当他那个登闻的规定下达的时候,天下可真有许多人进京,乃至事无大小。这可怎么办?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下诏:诸路禁民不得越诉。后来又详细说明,须是当地路、州、县有受理案子的才接受。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又规定,县之事经州而州不理经路后,州县长官、转运使、在京臣僚有机密案件或刑狱司不受的案件,可以登闻进。上诉有一定期限,北宋规定为半年,南宋绍兴年间放宽为1年。朝廷官员比百姓长,为3年。如遇大赦等特殊情况,还可延长至5年。这个“登闻制度”最终徒有其名。

不过皇帝倒不是全不负责任。他知道自己断不了那么多案子,便把这个权力委托给各级官吏。而这得有一个保护公正的办法。所以宋代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刑事审判制度,其中包括审判管辖、审判机构的组成、法官回避、法律起诉及审判程序等几个方面。

宋代的县级审判无甚重之刑,最大止于杖一百而已。州级有权判决县级报呈的徒刑以上案,同时本身也受理诉状、审讯刑案。元丰改制以前,州可以对包括死刑在内的大小案件进行判决,之后则必须报路提刑司核准才能执行。州级受诉权限的设置,可以弥补登闻院之受理容量不足。路级设转运司、提刑司等机构,负有定期巡历审查本路州县刑案、平反冤狱之责。这是一种监督性的措施,以弥补州县诉讼制度的不足。中央监司则不治狱,无刑狱机构,仅负责审查地方案件,平反冤案,监督地方官吏,使之依法审判。京师为皇族、达官贵人的居住地,又有皇帝直接受理案件,所以设了开封府院(南宋为临安府院)、左右军巡院、御史台狱、大理寺狱、三司及各寺、监刑狱20所治狱机构。这又是一种扩大登闻范围的措施。宋初至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京师案件通由开封府各寺、监的刑狱机构审判,送大理寺审核,再送刑部复审。大理寺不治狱。宋后期则开封府、大理寺和御史台成为最主要的司法机构,京师刑案常移审于三者之间。

宋朝的司法审判制度特别周密。皇帝以为,如此一来,非但案子有人受理,而且受理了就能判准,那么他自己就可以省省心,少面对百姓的告状了。自太祖乾德元年(963年)逮南宋末,每个皇帝都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法律编修,致使法律形式十分繁杂,有律、敕、令、格、式、断例、申明等,甚至司、路、州、县也别有敕。仅仁宗皇祐时(1049—1053年)编修法典,《一司敕》2317条,《一路敕》1827条,《一州一县敕》1451条。叶適说:“吾祖宗之治天下也,事无小大,一听于法。”“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叶適集·水心别集》卷三《官法上》、卷一二《法度总论二》)审判分为鞫与谳两大步骤。鞫是审理犯罪事实,谳是检法议刑判决。这两大步骤各自又分为两个程序,前者分成审讯和录问,即审讯后再录问,核实审讯结果;后者分成检法议刑和判决,在检出适用的法律条款后,先由别的州官拟判,再交其他州官审议,最后由知州定判。审判中知州的权力受到了限制。审判法还规定,参与审判活动的所有官员都负法律责任,如果错判,一并处罚。如此细致的审判制度在中国古代独一无二。在这套制度下,法律的公正性确实大有改观。

当然,皇亲大臣不能管得这么严。皇帝没忘了给他们以特别的方便。在他看来,他们的身份高于平民百姓,是不能依常法的。徽宗在一道诏书中说,如果品官依常法审理,“将使人有轻吾爵禄之心”(《宋史·刑法志》),所以在专门管辖中规定,朝廷命官犯法,地方无权处置。犯法官员有荫身的特权,可免杖、黥法。品官死刑案,司法机构判决后,还须经朝廷百官集议才能定判。

如此一来,皇帝不大听登闻鼓便能摆平天下臣民之纠纷,还让他要保护的人活得相对自由放纵一些。这真是个好主意。登闻鼓之最大作用,恐怕不在为民申冤,而是让百姓监督皇帝的僚属为皇帝工作的情况。这也有意义。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吐谷浑怎么读?吐谷浑历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吐谷浑”这个名词怎么读?很多人都读错。“吐谷浑”的读音是:tū yù hún,发音:突欲魂。1、吐谷浑简介吐谷浑,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及涉归卒,廆嗣位,而二部马斗。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

  • 座主和门生: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种独特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明代的座主,是一个颇有份量的名词。 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为读书人的晋升提供了一条合法的途径。今人往往按现代的观点,对科举制度大加挞伐,窃以为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中国的政治,从势豪大户的博弈转而有了一点“仕”的特点,实得益于科举。像王安石、张居正这样的救时良相,皆出身平民,若没有科举,他们就找不到由

  • 中国境内从古至今的四大风水宝地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北京建城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上一直是军事、政治中心,历来被风水学家认为是“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想都城。关于北京的最早记载是周武王当年封尧的后代于蓟丘——就是现在的北京。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这里曾是燕国的国都。辽代时被称作燕京或南京,是辽国的陪都。到了公元1153年,金迁都北

  • 细说古代历史上科举的高考生跳的龙门在哪?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人们常说,读书人如果可以高中状元,就如同鲤鱼跳过了龙门,从此脱离凡胎肉身,飞黄腾达。这对于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扭转命运的学子们来说,的确是形象的比喻。那么,北京城里究竟有没有这样的“龙门”呢?北京城外有城,城内建城的建筑布局,使得连接内外各城之间的城门成了极为重要的设施。在北京众多的城门当中,的确

  • 三潭印月的来历, 三潭印月的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西湖里有三座石塔,象三个宝葫芦一样,长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每到中秋之夜,明月当空,人们喜欢在石塔的圆洞里点上灯烛,把洞口糊上薄纸,水里就会映出好多小月亮,月照塔,塔映月,景色十分绮丽。那就是有名的“三潭印月”。那么,这三座石塔是哪里来的呢?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呢!有一年,山东的巧匠鲁班,带着他

  • 厚德载物指的是哪几德?厚德载物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

  • 历史上古人们是如何用天干地支计算年月日?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在没有台历的古代,人们是如何纪日、纪月、纪年的呢?答案就是运用中国古代历法的符号系统――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古代又称为“ 枝”。据史书《世本》记载,早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黄帝手下一个叫做大桡的大臣创制了干支,并用它来纪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的作息表。为了标识每一天,他们以手指

  • 中国古代历史上古人们都吃什么油?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油脂是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之一,在人类的日常饮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但给人提供热量和必需脂肪酸,更能够让食物变得更加美味可口。现在市场上食用油口味和种类都非常丰富,我们的先人他们是吃什么油呢?他们是如何获取油的?1、动物油脂最开始的时候,油都是从动物脂肪中提取。狩猎时代人们就发现在加热肉食的时候

  • 囧字竟然起源于甲骨文:曾经是吉祥的图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2011年4月,陕西凤翔一农民捡到一陶器残片,发现上面刻有一个“囧”字。据文物部门专家介绍,陶片距今已有2000年以上历史。陶片上的“囧”是一种象形字,起源于甲骨文,是在先秦战国时代官方发文中经常出现的吉祥图案。在篆体中,最早的“日”字写法就是“囧”。后来,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楷书中运用篆书的写法,把

  • 中国古历史上那些少数民族王朝的世婚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中指出,李唐皇室以关陇集团起家,在婚姻上的择偶对象,最初自然多眷顾关陇集团;武则天入宫为一大转折点,标志着山东集团成为李唐皇室的联姻对象,从而构成了所谓李武韦杨婚姻集团,适应了大唐帝国的统治情势。这一婚姻集团居于最高统治核心层的百余年间,也正是唐代文治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