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秦始皇横扫六国为什么没有追击匈奴?(秦始皇能灭六国为什么不能灭匈奴)

秦始皇横扫六国为什么没有追击匈奴?(秦始皇能灭六国为什么不能灭匈奴)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582 更新时间:2024/1/9 14:41:47

我们知道,秦朝统一天下后,蒙恬带兵在河套地区与匈奴开战。因为统一了天下,军队士气高涨,不仅拿下了河套地区,还把匈奴赶到了大漠。但秦始皇并没有下令追击胜利,而是做出了一个看似代价更大的举动,修建长城。这是为什么呢?秦始皇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这样

做有什么意义?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猛的塔尔坎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兴高采烈,一举拿下河套地区。匈奴残部闻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凯旋的秦军奉命不要再接再厉夺取漠北,而是转入守势。以战国时期燕、赵、秦的北方长城为基础,30万大军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

是什么原因导致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财力人力修建长城?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经济学家,他一定算过一笔经济账。

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思考一下对付匈奴的问题。首先,秦始皇统治的人民基本都是农民,如果要深入大漠打匈奴,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平时不骑马的农民。转变成一支强大的骑兵,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训练,还会因为这些农民成为士兵后不能再从事农耕而损失劳动力。

再说了。即使有强大的骑兵,把他们送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也是一笔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卡车。仅靠人力和畜力运输谷物是非困难的。据史书记载,从中原运送一石粮食到北方前线,运输队在路上消耗的粮食就达192石。

而且塔尔坎的战斗成本很低。游牧民族在马背上长大。他们既是牧民又是军人,角色很容易转换。他们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打仗,后勤保障比种地的人强多了。

农耕民族打仗的成本比游牧民族高,但是打仗的收益很差。即使你占据了辽阔的草原,你也无法开垦它。中原朝的税收来源于农民。没有农民,这么大的草原有什么用?即使我们赢得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我们也会被高昂的战争成本所淹没。

汉武帝才华横溢。它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却浪费了人和金钱,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朝开国皇帝朱迪的军队,五次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都逼得四处逃窜,但最后最先受不了的还是明朝。

另一方面,游牧民族骑马来去如风。很容易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能不热衷于劫掠呢?

我们必须想办法改变成本和收入之间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战略,想到了修建长城。有了长城这样坚固的工事,移动的战场就会变成固定的战线。游牧民族不能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我们必须首先与长城第一线的守军作战。

因此,成本和收益发生了变化。辛勤劳作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获取食物,而进攻的游牧民族则远离放牧的草原。而且长城沿线山多,重要道路上都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坚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没用了,往往还没抢到东西就被打了。

依托长城进退自如,农耕民族不需要训练骑兵。熟悉农活的战士,业时间可以露营,后勤负担少很多。

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虽然没有读过《经济学原理》等现代著作,但他大规模修建长城确实符合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修建长城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长期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聪明。

从那以后,历代都试图修建长城来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只要有条件有需要。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经常入侵陕北、甘肃,皇帝就召集大臣商议防御事宜。大臣们算了一笔账:如果两个月内招募5万劳动力修长城,只需100万两银子;而派遣八万大军去征服鞑靼入侵者,每年要花费近千万两白银,所以成本一目了然。而且士兵可以在长城以内耕种土地,获得一定数量的粮食,节省了从内地前线调运粮食的巨额费用。所以。明朝皇帝选择修建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长城就是在那个时期建成的。元朝初年来到中国的凯尔波罗,自然看不到明朝的长城。

标签: 长城秦始皇游牧民族

更多文章

  • 夷陵之战刘备战败为什么孙权还要向蜀汉求和?(正史夷陵之战孙权有没有求和)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蜀汉,东吴,刘备

    夷陵之战后,蜀汉伤基,刘备八百里联军几乎全军覆没。连刘备自己都设法逃到了白帝城。直到赵云领兵驻防,东吴才终于撤军。一个月后,刘备仍然没有回成都,而是把白帝城的驻地名称改成了永安宫。谁知孙权得知此事后,竟然主动派出特使与蜀汉讲和。要知道,当时的情况是东吴远强于实力大减的蜀汉,而另一边还有更强大的曹操。

  • 清朝为什么会废除科举制?科举制真的不能选拔人才吗(清朝为啥要废除科举制)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科举,制度,清朝

    清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非常落后的朝代。为什么这么说?当时清朝还叫清政府。当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也就是说当时的清政府不与外界交流,自己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认为自己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不需要与外界交流。但结果是其他国家强行打开国门,英法联军向中国输入鸦片,导致了鸦片战争。中国也损

  • 李鸿章为何要杀死清朝首富胡雪岩?(李鸿章为何要干掉胡雪岩)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胡雪岩,李鸿章,收复

    说起李鸿章和胡雪岩,我想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两个人看起来并没有太多的联系,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李鸿章真的是被胡雪岩害死的,所以在外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那么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呢?让我们跟随边肖来揭示和分析它吧!胡雪岩的一生,从一个家徒四壁的牛郎,到一个极其富有的红顶商人,其实就是晚清的缩影。胡雪原在商场

  • 中国光纤之父是谁?到底是高锟还是赵梓森?(光纤之父赵梓森与高坤)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光纤,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近网上有一个令人伤心的消息,就是有"光纤之父"赞美"高锟"过世了,但其实关于高锟的争议很大,据说是"光纤之父"但这个称号似乎极具争议,因为还有一个人也被称为"光纤之父",这个人是"赵子森"那么谁是真正的"光纤之父"然后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和揭示这些问题吧!说到"光纤之父"其实很多网友第一个想到的人

  • 与罗摩相会讲的是什么?与罗摩相会读后感(与罗摩相会 结构图)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拉玛,人类,我们

    《遇见拉玛》横扫雨果奖、星云奖、英国科幻协会奖等六个奖项,随后入围《轨迹》杂志最伟大科幻小说排行榜。所以,对于喜欢科幻的朋友来说,《遇见拉玛》可以说是必读之作。这部小说把时间放在了一千年后,人类能够绕着整个太阳系活动,直到有一天,人类第一次接触到外星文明,这两种文明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相信看完这部作品

  •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要进攻苏联?苏联是如何打败德国的?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德国,苏联,苏德

    二战时德国几乎突破欧洲,但此时德军单方面撕毁与苏联签订的和平条约,转而进攻苏联,以失败告终。其实在二战初期,美苏并没有主动参战,而是等日本和德国动手,这两个大国才加入二战。德国为什么要主动挑衅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国家?当时德国靠的是闪电战,英国短兵相接拿下整个欧洲,却把矛头指向自己的后方,这是一种误导性

  • 太平洋战争日本胜利的战役有哪些(日本太平洋战争主要战役)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珍珠港,马来半岛,马来亚

    毫无疑问,日本人在挑起太平洋战争之初,曾经虎口吞万里。首战当然是偷袭珍珠港,这是一场sea空版的闪电战。以损失29架飞机、5艘潜艇和55名士兵为代价,美国海军主力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5艘美国军舰被击沉,3艘受重伤,270多架美国飞机被击毁,2400多名美军官兵阵亡。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为了确保侧翼安全,

  • 为什么历来的农民起义很少有获得成功的?(为什么农民起义多以失败而告终)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农民起义,项羽

    说到农民起义,我想大家都知道,这些起义真的很无奈。很多时候,有些农民就是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所以还是很尴尬。但其实起义归起义,但我们不妨从古至今来看。事实上,农民起义似乎失败了很多,成功的很少。那么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来了。一起来揭秘吧。其实很多人在谈古代农民起义为什么不能成功的时候,只会说一句话,就

  • 关羽为何必须死真相太可怕(关羽为什么一定要死)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关羽,刘备,荆州

    说到三国时期关羽的死,其实挺可惜的,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还是有很多极其可怕的疑问的。其实现在有些阴谋论者说关羽其实是要死的,而且不是谁要他的命,而是整个三国都要他的命。这个道理真的很可怕,那么具体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跟随边肖揭示分析,看看!其实关羽的死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局。为什么这么

  • 古代抗日战争中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为何选在一艘军舰上?(抗日战争时日本怎么投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投降,仪式,中国

    说起中国古代战争史,事实上,边肖认为中国古代战争史是一个可怕的故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时中国特别是清朝非常落后,外国侵略者总是侵略中国。不仅如此,中国在被侵略后总是不走运,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那么,抗日战争绝对是第一场可以算得上骄傲的战争。接着,边肖还看到很多人问边肖,为什么中日两国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