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的退休制度始于什么时候?唐代韩愈在其作品中如何记载?

古代的退休制度始于什么时候?唐代韩愈在其作品中如何记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080 更新时间:2024/1/29 7:02:28

退休制度一直是深受重视的社会性问题,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讨论从未停止过。而前一段时间部分专家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使得退休制度再次成为热点话题,社会大众就退休年龄以及退休保障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各种说法,莫衷一是。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事实上,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讨论退休制度,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伴随着整个古代历史。中国自古就有退休制度,不过各个朝代有所不同。

严格意义上讲,在唐以前,是没有“退休”一词的,它始见于唐宋献典籍,比如唐代韩愈在《复志赋序》中写道“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在唐宋以前,人们常用“致仕”、“致事”等称谓来表示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必须说明的是,古代的退休制度与现代概念不同,它仅限于官吏,普通百姓退休,是不能叫“致仕”的。《春秋公羊传》里就对“退而致仕”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意思就是将职位权利还于君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始建于周王朝,《礼记.曲礼》载:“大夫七十而致事。”不过,西周灭亡以后,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君王不断更迭,臣子们亦是朝秦暮楚。而且,当时人们的寿命普遍较短,活到七十岁以上的官员寥寥无几。所以在这一时期,退休制度相当于摆设,无人重视,它本身也很少应用于实践。

直到汉朝以后,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才真正形成。不过想在汉朝享有退休资格,非高官重臣不可。汉朝规定,从官职上退下而能够称为“致仕”的官员,需要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年满七十岁,另一个则是官员俸禄要在两千石以上。

在汉朝,两千石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以后,可以领取原有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退休金;但是在两千石以下的官员退休,则没有任退休金,退休以后全靠自己养活。不过,汉朝皇帝在官员们“致仕”时,通常会给予优秀官员大量赏赐,一则安抚官员,让他们不至于心生不满,二则激励官员,为官员们树立榜样。

与汉朝相比,唐朝的退休制度,对待退休官员要优厚的多,同时也更加随性。唐朝与汉朝一样,都是规定官员官职越高,退休以后享受的待遇越优厚,不过唐朝有一个“保底措施”,即使是六品以下的官员,退休以后,朝廷也会赏赐不少土地,用以养老。有了这些土地,大富大贵可能不太容易,但想要做个小地主还是轻而易举的。

而且,在唐朝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规定,那就是退休年龄跟形象挂钩。盛唐时期,国家对外开放,万国来朝,大唐皇帝自然重视官员形象。所以,在唐朝做官,若是长相显老,可能还没有到退休年龄就要“被迫致仕”,若是官员老年时依旧容光焕发,可能到七八十岁,皇帝还是不让他“致仕”。至于这项规定对于官员来说是喜是忧,便是因人而异了。

当然,不论是汉朝,还是唐朝,在对士大夫待遇这块,都不如宋朝。宋朝被称为“士大夫的天堂”不是没有理由的,在宋朝做官,确实很吸引人。北宋时期规定,官员的退休年龄为70岁,而官员退休以后,不论之前官职,退休待遇一概按之前官职论,俸禄一分不少。

宋神宗甚至允许官员带职退休,官员致仕以后,皆晋升一级。除此以外,北宋还规定,官员们在退休以后依旧享有政治特权,当官的子孙可以通过荫补获得官职。即使是宋朝财政入不敷出时,皇帝依旧没有苛责官员,总是在降低官员退休工资以后,又想方设法的从其他地方补回来。

不过,这样的退休制度利弊都很明显。宋朝士大夫重气节,忠国家,社会读书氛围浓厚,但与此同时宋朝冗官情况极为严峻,官僚体系臃肿,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大,办事效率低。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士大夫从“皇帝身边的客卿”,彻底沦为“给皇帝打工的”。朱元璋出身贫苦,他痛恨贪官污吏,连带着对于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们也十分不满。故而,明朝整体的退休制度都比较严苛。

明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以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后来又规定特别突出者可以升两级致仕。然而,明朝的官员整体俸禄很低,起初朝廷还允许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朝廷就将这一规定取消,且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实在“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清朝的退休制度,基本上是承袭明朝的。

其实,明清两朝的退休制度与前朝有着重大的不同。在明清以前,不同朝代的官员退休年龄以及待遇可能有所差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官员们即使退休以后,依旧拥有参政权。官员们在退休以后,依旧可以光明正大的行走在朝堂上,发表建议,只是实权没有在职时大而已。

然而,明清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退休官员的权利越来越少,他们在退休以后,名义上不再拥有实权。至于暗地里的操纵,则是各方都心知肚明的潜规则。

事实上,关于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明清以前,官员们拥有过多特权,导致官僚阶级不断膨胀,严重威胁了皇权,然而明清减少退休官员待遇以后,官员们为养家糊口,往往会在在任时疯狂贪污,大肆敛财,贪腐之风不降反升。所以,退休制度对于官僚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退休制度的得与失,值得我们深思。

标签: 退休制唐代

更多文章

  • 现代很多人都不会读书,古代哲人曾提出了什么读书方法?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古代,读书

    读书,是为了汲取知识,丰富自身的精神营养。但很多人不会读书,找理由说自己记性不好,前头读后面就忘了。为此,不少古代哲人提出了不同的读书方法,今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借鉴。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三国名相诸葛亮,提出了“观其大略”读书法,读一本书,知道这本书的精华就可以了,没有

  • 武安君这个封号有什么可怕之处?4人有幸获得却都很惨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武安君,封号

    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封号,千年来,此4人有幸获得,但结局都很惨,它叫做武安君。想必很多人听到这里就有一些印象了吧,秦国的大将白起曾经就有过这样的爵位,但至此以后,他就因为长平一战,死了四十多万人,引得众人大怒,也因此被秦王治罪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因为当初秦王授予白起

  • 皇帝将虎符交给了将军,难道就不怕他们造反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皇帝,虎符

    看过古装的战争片的人,很多都会注意到一个小小的事物——虎符。虎符虽然很小,却有着巨大的作用,倘若说玉玺是一国之君的象征的话,那么虎符便是一国之军的号令牌。也就是说,拥有了虎符之人,便拥有了整个军队,因为它可以调动千军万马。虎符源于中国,后来还传到了朝鲜、越南等国家。虎符传说是西周姜子牙所发明,在中国

  • 方腊手下也就八大金刚,为何让梁山108位好汉死伤过半?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方腊,梁山

    梁山大军被招安后,朝廷立即派以宋江为首的征讨方腊大军南下,全力铲除匪首方腊。而在征讨方腊一战中,梁山兄弟死伤一大半,损失惨重。大家都知道梁山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汉,而区区方腊集团排的上号的,也就方腊手下八大金刚,那么为何让梁山108位好汉死伤过半呢?主要原因其实有3个。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

  • 为何说宋朝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宋代没有杀谏臣的例子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知识分子

    一部《说岳全传》让老百姓都知道了岳飞冤死风波亭、秦桧奸臣害忠良的故事。于是,人们印象中的宋朝皇帝都是不讲道理的暴君,朝廷的官员都是沆瀣一气的腐败份子。再加上明清小说《水浒传》的推波助澜,更加坚定了宋朝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昏君在位,奸臣弄权,朝政一片昏暗,士子们处境艰难,社会民不聊生。下面趣历史小编就

  • 宋朝很多士大夫经常提出谏言,那他们最后到底怎么样了?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士大夫

    宋朝的士大夫脾气是最大的,皇帝历来都是没人敢挑战的,陪伴在君王身边,都是非常危险的,说话办事都要十分的谨慎,一不小心就要被问罪。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对皇帝说的话反对,他们都经常只是随声附和。在宋朝的时候,情况却不一样,有很多大夫都敢直接反对皇帝所说的,而且经常提出谏言。那么他们到底最后怎么样了呢,受罚了

  • 按照正常逻辑来说,赵匡胤真的会在宋初定下“金匮之盟”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匡胤,宋初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开国皇帝,当年他只是后周的一位臣子,后来被属下架着,黄袍加身登上帝位,这就是宋太祖黄袍加身的故事。赵匡胤也是一位政治家,登上帝位以后怕自己的属下也效仿自己黄袍加身,通过酒宴的方式威逼利诱要求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交出兵权,这就是著名的成语“杯酒释兵权”的由来,不过这也直接导致了宋朝文强

  • 抛开《三国演义》这本虚构的小说,真实史料对关羽有何记载?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关羽,《三国演义》

    关羽是东汉末年的名将,最高官位至前将军,汉寿亭侯。《三国演义》中称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是蜀国重要的大将之一。关羽的奇妙之处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被推向神坛,从一个人变成一个神。不仅中国人崇拜关羽,就是在朝鲜半岛也遍布关羽庙,受万家香火。中国的跨国英雄,关羽是第一人。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

  • 桃园结义被视为义结金兰的榜样,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桃园结义,真相

    虽然人们把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视为义结金兰的榜样,但是历史的真相却是三人并没有结义。三人结义其实是《三国演义》作者根据民间传说以及小说情节内容所需而编造出来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理由一:《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从未提及此事。《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刘备在乡

  •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是什么时候流传的?《重建庙记》中有何记载?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桃园三结义,《重建庙记》

    至迟在宋代,民间就开始流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宋末元初赫经在《重建庙记》中就有“初,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张飞)与昭烈(刘备)为友,约为兄弟”的说法。到了元代,该故事越来越完备,并且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下面举两个有代表性的版本。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元杂剧《刘关张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