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现代很多人都不会读书,古代哲人曾提出了什么读书方法?

现代很多人都不会读书,古代哲人曾提出了什么读书方法?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736 更新时间:2024/2/2 20:43:03

读书,是为了汲取知识,丰富自身的精神营养。但很多人不会读书,找理由说自己记性不好,前头读后面就忘了。为此,不少古代哲人提出了不同的读书方法,今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借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名相诸葛亮,提出了“观其大略”读书法,读一本书,知道这本书的精华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字字句句都背下来,读死书;晋朝的陶渊明,与诸葛亮异曲同工,提出了“会意”读书法,“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实所谓的“会意”,就是通过读书悟出了人生道理,书与现实相通,书中找到了知音;

宋代大学问家苏东坡,把读书比喻为“八面受敌”,所以他读书,每读一遍,领会的精神皆不同,“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比如他读《汉书》,第一遍学习这本书中的“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这本书中的“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这本书的“人物和官制”,每读一遍,收获各有不同。

清代画家郑板桥,提出了“求精求当”读书法,什么求当呢?就是根据自己的水平、爱好和工作需要,读适合自己的书。让一个农民读科学家的书,肯定读不懂。那就是不当。找准适合自己水平、爱好和工作需要的类书,还要善于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择出精品读,这就是“求精”,不然那么多书,就会浪费大量的精力。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明代学者张溥则发明了“七焚”读书法,并把他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焚斋”。这是什么意思呢?张溥一边读书一边抄写,差不多了烧掉,然后再读再抄写,这样往返七、八次,书也就背熟、理解了。这样好是好,就是太浪费纸张了。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就不这样,他发明了“三读法”,即复读、抄读、游读。复读好理解,抄读和张溥一样,但不烧,至于游读,就是“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意思了,通过游学增加学问。而清朝的另一位“圣人”级的人物曾国藩,则垂青“读书不二”法,一本书不理解通透,决不读另一本书。这和宋朝朱熹的“循序渐进读书法”异曲同工。

标签: 古代读书

更多文章

  • 武安君这个封号有什么可怕之处?4人有幸获得却都很惨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武安君,封号

    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封号,千年来,此4人有幸获得,但结局都很惨,它叫做武安君。想必很多人听到这里就有一些印象了吧,秦国的大将白起曾经就有过这样的爵位,但至此以后,他就因为长平一战,死了四十多万人,引得众人大怒,也因此被秦王治罪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因为当初秦王授予白起

  • 皇帝将虎符交给了将军,难道就不怕他们造反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皇帝,虎符

    看过古装的战争片的人,很多都会注意到一个小小的事物——虎符。虎符虽然很小,却有着巨大的作用,倘若说玉玺是一国之君的象征的话,那么虎符便是一国之军的号令牌。也就是说,拥有了虎符之人,便拥有了整个军队,因为它可以调动千军万马。虎符源于中国,后来还传到了朝鲜、越南等国家。虎符传说是西周姜子牙所发明,在中国

  • 方腊手下也就八大金刚,为何让梁山108位好汉死伤过半?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方腊,梁山

    梁山大军被招安后,朝廷立即派以宋江为首的征讨方腊大军南下,全力铲除匪首方腊。而在征讨方腊一战中,梁山兄弟死伤一大半,损失惨重。大家都知道梁山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汉,而区区方腊集团排的上号的,也就方腊手下八大金刚,那么为何让梁山108位好汉死伤过半呢?主要原因其实有3个。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

  • 为何说宋朝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宋代没有杀谏臣的例子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知识分子

    一部《说岳全传》让老百姓都知道了岳飞冤死风波亭、秦桧奸臣害忠良的故事。于是,人们印象中的宋朝皇帝都是不讲道理的暴君,朝廷的官员都是沆瀣一气的腐败份子。再加上明清小说《水浒传》的推波助澜,更加坚定了宋朝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昏君在位,奸臣弄权,朝政一片昏暗,士子们处境艰难,社会民不聊生。下面趣历史小编就

  • 宋朝很多士大夫经常提出谏言,那他们最后到底怎么样了?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士大夫

    宋朝的士大夫脾气是最大的,皇帝历来都是没人敢挑战的,陪伴在君王身边,都是非常危险的,说话办事都要十分的谨慎,一不小心就要被问罪。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对皇帝说的话反对,他们都经常只是随声附和。在宋朝的时候,情况却不一样,有很多大夫都敢直接反对皇帝所说的,而且经常提出谏言。那么他们到底最后怎么样了呢,受罚了

  • 按照正常逻辑来说,赵匡胤真的会在宋初定下“金匮之盟”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匡胤,宋初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开国皇帝,当年他只是后周的一位臣子,后来被属下架着,黄袍加身登上帝位,这就是宋太祖黄袍加身的故事。赵匡胤也是一位政治家,登上帝位以后怕自己的属下也效仿自己黄袍加身,通过酒宴的方式威逼利诱要求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交出兵权,这就是著名的成语“杯酒释兵权”的由来,不过这也直接导致了宋朝文强

  • 抛开《三国演义》这本虚构的小说,真实史料对关羽有何记载?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关羽,《三国演义》

    关羽是东汉末年的名将,最高官位至前将军,汉寿亭侯。《三国演义》中称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是蜀国重要的大将之一。关羽的奇妙之处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被推向神坛,从一个人变成一个神。不仅中国人崇拜关羽,就是在朝鲜半岛也遍布关羽庙,受万家香火。中国的跨国英雄,关羽是第一人。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

  • 桃园结义被视为义结金兰的榜样,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桃园结义,真相

    虽然人们把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视为义结金兰的榜样,但是历史的真相却是三人并没有结义。三人结义其实是《三国演义》作者根据民间传说以及小说情节内容所需而编造出来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理由一:《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从未提及此事。《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刘备在乡

  •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是什么时候流传的?《重建庙记》中有何记载?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桃园三结义,《重建庙记》

    至迟在宋代,民间就开始流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宋末元初赫经在《重建庙记》中就有“初,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张飞)与昭烈(刘备)为友,约为兄弟”的说法。到了元代,该故事越来越完备,并且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下面举两个有代表性的版本。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元杂剧《刘关张桃园

  • 失街亭的责任究竟应由谁负?真是马谡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马谡,诸葛亮

    “失街亭”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但失街亭的责任究竟应由谁负?是不是仅仅由于马谡的过失才导致诸葛亮北伐中关键之战的失败?传统的说法认为马谡应负主要责任,因此罪有应得。可是近年来不断有人对这种说法提出了异议。用马谡为主将并不是诸葛亮的失误,说诸葛亮没听先主刘备的嘱咐而错用了马谡,所以败军失地,酿成“挥泪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