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有哪两个?又有着怎样的伦理思想?

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有哪两个?又有着怎样的伦理思想?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52 更新时间:2024/1/11 4:25:51

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商业对中央集权统治基础的小农经济的会产生威胁;二是商业威胁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府行使其广泛的公共职能。但是这种结论只注意到了一方面,没有注意精神化方面的原因,没有注意到“义利之辨”、“重义轻利”观念为代表的伦理思想。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的商人观

中国古代将人划分成三六九等,也就是“士农工商”几个阶层,在漫长的历史中,商人始终处在最底层。孔子说过“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于利”,一个人如果只看中利,那就是孔子眼里的“小人”,也就是儒家眼里的“小人”。

中国的文化是儒家的文化,这个文化的核心是“仁”,也就是道德。一个人社会价值的高低并非完全取决于财富,而是这个人的“德”,所以在中国人的财富观中,德远比财重要。那些没有多少财富,但致力于传播圣人之道的士人,比一个大财主更受到人们的爱戴。一个重利轻义的人,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远比以逐利为目的,甚至有时见利忘义的商人更值得尊重。

封建社会商人及商业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和稳定作用与现代社会不能相提并论。孔子说“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只有农业才能满足国家与人民生存的需要,农业是改善民生、稳定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

古代的经济模式

从商周时期起,中国实行的便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井田制”。虽然这种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但是不管是收实物地租也好,还是收货币地租也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家一户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小农经济仍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主体。

古代农民

但是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是很不够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固然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但经营规模小的特征决定了它抗风险能力差,这种风险不单指自然灾害,也包括其他行业的单击,所以小农经济需要政府的保护。但是商品经济与农业生产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如果放任商业的发展,势必会有更多的农夫去参与商业,使得农业的劳动力数量下降,这样对统治者的国家稳定是不利的。所以商鞅说:“农少商多贵人贫”;荀子云:“工商众则国贫”,都将商业视为农业的威胁。要想保护小农经济,必须要抑制商业。

《史记-平淮书》上说,刘帮得天下之后,对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之”,怎么个“以困辱之”呢?

一是对商人进行打击。

任何一种商业,只要有利可图,就收归官营。这就是形成于汉代的“禁榷”政策。这些商业对象包括盐、铁、酒、茶、铜、铅、锡、硝、硫磺等等,如果有人敢和国家争利,历代朝政府都会用铁拳打击。汉代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唐代“贩私盐一石至死”;宋代“鬻卤盐三斤者仍坐死”,明清“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拒捕者斩”。这都是利用国家机器对商人进行打击的政策,目的也是防止商人插手暴利行业,与国争利。

二是征重税。商鞅变法时就规定“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从汉代起,光是人头税,商人就要双倍交纳。之后的每个封建王朝,对商人征的税都特别重,目的就是逼这些人改行务农,是一种“寓禁于征”的手段。

三是币制经常更改,或者改变钱币的发行量,使钱币贬值,将商人的财产稀释掉。

以上三种方法经常是一齐使用的,也是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的,目的只有一个,将商人的财富收到国家来。在政府的打压和思想的禁锢下,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上大多数人是以农业生产为生的,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又直接决定了社会的稳定程度。以农业为主导的相对稳定的自然经济结构决定了政府必须重视农业。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农业和商业大多数时期是一种对立关系,所以重农抑商就形成了传统和必然的选择。抑商被视为保护农民,为民谋利的一种思想和政治传统,并且是随着封建政治的发展而越来越严厉。这么做的直接好处就是将越来越多的农民禁锢在土地上,减少人口流动,维护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

抑商的社会根源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极其专制的君主制社会,人民只能听从皇帝和他代表的封建制度的,绝不允许民众脱离专制国家的控制。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秩序,朝廷采取了严厉的“困”商政策,目的是“重征商税使无利自止”、“重关市之赋”,使商“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

商人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登上历史舞台的,但是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土地的地主阶层占有制,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正是地主阶层获取其集团利益的基础,所以维护自然经济、保障获取利益的基础便成为地主阶层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如果听凭商人将资本投入到土地兼并之中,必然会破坏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会与地主阶级争夺利益,因此抑商是地主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不二选择。

“重农抑商”最早是由法家提出来的。法家实行的是农战政治,“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只有把人民引到农战轨道上,“使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趋本务而外末作”,才能使更多的人安于务农,使国家的粮食能够保障战争的需要。

儒家虽然与法家有过“德刑之辩”,但在抑商重农上,虽然出发点不尽相同,但结论上双方是一致的。儒家认为商贾控制市场必然会盘剥农民,也必然会与君主争利,其带来的政治后果是严重的。但是提倡以德服人的儒家在抑商的手段上反对法家的简单粗暴,认为要从排斥商贾占有市场、剥夺商贾之利入手,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直接贬黜商人政治、社会地位。

具体到操作中,该如何操作?那就是利用货币杠杆,由国家垄断货币的铸造和发行,以货币干预市场,逐步实现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并将商人从市场中排挤出去。

标签: 古代重农抑商

更多文章

  • 西汉的外戚专权是怎么产生的?其实都是权势在作怪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汉,外戚专权

    刘邦去世是时候,汉惠帝刘盈软弱,吕后把持了朝政。为了更好的控制刘姓家族,吕后把一些姓吕的女子都嫁给了刘家的公子为妻,以便监视刘家人的一举一动。不仅如此,吕后还重用吕家人,比如吕产、吕禄等人,把他们都封了王。刘家人感到非常的生气,但是无可奈何,毕竟吕后是以残暴出名的。吕后死了之后,这些姓吕的人就开始兴

  • 西汉为何没有出现很明显的宦官专权?外戚势力太过于庞大了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汉,外戚

    西汉没有出现很明显的宦官专权(只在汉元帝时期有过短期的宦官专权),整个西汉最明显则是外戚专权和权臣(文武)。同样,东汉窦融一脉窦氏外戚,从东汉建国到末期其势力都较大。为此,我们可以说,西汉宦官没有专权正是外戚势力庞大压制了宦官专权。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这个很明显,皇帝

  • 刘邦不但自己为政贤明,还对自己的继承人提出什么为政要求?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邦,继承人

    自刘邦建立西汉,到王莽篡位建新朝,在西汉的二百一十年间,这个王朝共出现了十二位帝王。其中,光是贤明赞誉千古未绝的帝王,就有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和汉宣帝刘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刘家能出如此多明君,首先便与其时

  • 东林党才是明朝灭亡的元凶?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说法?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东林党,明朝

    说起东林党,我想很多人都有所耳闻,无论是影视剧还是课本上,东林党的名号大家都有所了解。我们在语文课本上也学过《五人墓碑记》,杨涟,左光斗等一批正直不屈的形象让我们对他们身后那个庞大的政治团体颇有好感。但真正熟悉明朝历史,特别是晚明历史的人,对于东林党大都嗤之以鼻。甚至认为东林党是明朝灭亡的元凶,那么

  • 晚唐政局逐渐走向崩溃时,诗人们的诗都带着怎样的情感?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晚唐,诗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浓郁感伤情绪的美。李商隐的诗歌,于感叹身世,忧时悯乱中,已经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此外的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等各家诗派都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以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觉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

  • 唐玄宗在不问国事之后,唐朝进入了怎样的衰落景象?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玄宗,唐朝

    唐朝自高祖李渊建立以来一直蓬勃发展,到开元年间,唐朝已进入了全盛时代。但随着玄宗日益殆于政事,盛唐开始走向衰亡。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

  • 西夏对北宋的三场战役都打赢了,为何还与它签订庆历和议?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西夏,北宋

    五代十国的局面结束后便是宋朝。宋朝一共有九位皇帝。宋朝分为南宋和北宋。因为北宋的皇室姓赵,也叫赵宋。西夏是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和北宋并立。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立了西夏,后来元昊还派出使者,要北宋承认它这个政权。要知道党项族本来是隶属于北宋的,还接受宋朝的册封。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

  • 金国为何没有消灭弱小的西夏?希望西夏成为自己的战略缓冲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金国,西夏

    在北宋这一历史阶段,北宋、辽国、西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这有点类似于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不过,这一平衡的打破,始于金国的崛起。公元1125年,金国消灭辽国。公元1126年,金太宗,派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兵分二路攻破开封,于隔年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等宋朝皇室北归,史称靖康之祸,北宋灭亡。值得注意的是,在消

  • 北魏统一北方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何不提早结束南北对峙?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作为北朝的开端,它以代国为前身,一度被灭后,孤儿寡母隐忍多年,趁淝水之战前秦瓦解而复国。恰逢数位明主励精图治,终于一统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混战的局面。享祚的一百五十年中,太武征战、文明太后、孝文改革、子贵母死……这个庞大的鲜卑帝国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谈资。那么,拓跋鲜卑统一北方是历史的偶然还是

  • 司马家族夺取曹魏政权后,怎么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动乱?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司马家族,曹魏

    三国之后的朝代便是晋史称西晋,是司马家建立的。司马家族夺取曹魏政权,又先后灭蜀灭吴,结束长达百年的动乱,完成统一。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正始十年(249年),曹魏发生了高平陵之变,司马氏控制了大权。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等人先后三次讨伐司马氏,均以失败告终。炎兴元年(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