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红楼梦中,为何说赵姨娘其实和王夫人是不相上下的?

红楼梦中,为何说赵姨娘其实和王夫人是不相上下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204 更新时间:2024/4/17 23:32:41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从这个角度去判定,其实王夫人赵姨娘是不相上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提到王夫人和赵姨娘的关联,必然要说到贾政。因为贾政的缘故,王夫人和赵姨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紧密相连。王夫人是贾政的正房太太,赵姨娘是贾政的姨娘。

从现代的角度来说就是王夫人是大老婆,赵姨娘说白了就是一小三,还是个憋屈的小三。无论是明着来还是暗着来,貌似都是王夫人说话掷地有声,赵姨娘则连发话的权利都没有。

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王夫人是正牌夫人,有爵位,是外界社会认可的。而且王夫人作为贾政的正房太太,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为贾政生了三个子女,不说早亡的贾珠,在宫里当妃子的女儿贾元春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就足以让王夫人一直都是风光无限。

赵姨娘也为贾政生下一儿一女,可这两孩子似乎都是来和赵姨娘唱反调的,一个是理都不愿理一回,一个是哪哪都不争气。反正两个孩子,在赵姨娘心里,每一个好的。

在子嗣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赵姨娘都是妥妥的输了,更不要说体面这个大工程问题了。体面这两个字,似乎都是和赵姨娘挂不上钩的。

王夫人对自己的子女是关爱有加,呵护备注,不说捧在手心的那种,但起码让孩子们都能感受到来自母亲的温柔。赵姨娘对自己的子女则是不走寻常路,想骂就骂,想干啥就干啥,一点都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在做母亲的体面上,赵姨娘不如王夫人,在事态标准的体面上,赵姨娘也是输得彻彻底底。王夫人是各种社交活动的红人,赵姨娘则天天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想着各种歪点子。

除了这些,让赵姨娘有底气的东西上,其实也是没得比的。王夫人是正牌夫人,领的月例是二十两,赵姨娘是姨娘分例,领的是二两银子。这可是一个月两个人的对比。

同样是贾政的女人,一个不仅有嫁妆,还能月月领到二十两银子,一个是一心想要空手套白狼的,一个月只有二两银子,加上贾环的那一份,通共也就四两银子,王夫人的五分之一罢了。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对于银子的喜欢,是每个人的特性,尤其是赵姨娘。可惜赵姨娘在月例上和王夫人的大悬殊,其实就是一场悲剧。

不管是拼孩子,还是拼体面,似乎都是赵姨娘必输无疑。可从另一个角度来判定时,赵姨娘并不是始终处于败局。

王夫人和赵姨娘最大的共同点来说,两个人都是女人,都是贾政的女人,从某种定义上来说,应该是姐妹,王夫人是姐姐,赵姨娘是妹妹。

两个女人共同分享一个男人的爱,那么就会出现分配不均。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来自贾政,王夫人和赵姨娘都无权干涉。

从贾政对两个女人的分配爱的程度来看,赵姨娘其实是赢了王夫人。王夫人在贾府一直秉持着一心向佛,无欲无求,对于贾政,她一直都没有任何比较亲密的举动,或者动用心思把贾政留在自己身边。

王夫人对贾政没有发出爱的示意,而贾政似乎对王夫人也是非常冷淡,除了正常的公事公办之外,两个人的夫妻关系是貌合神离。

可贾政对赵姨娘不一样,赵姨娘虽然是姨娘,可比同时姨娘的周姨娘好太多了,不仅能为贾政生了一儿一女,虽然赵姨娘通通都不喜欢,可那毕竟是两个人的爱情结晶。

贾政心里是装着赵姨娘的,在贾宝玉被赵姨娘伙同马道婆陷害那一回,赵姨娘在贾母面前找不痛快,是贾政出口让赵姨娘赶紧离场,避免了贾母的那一场风暴袭击。

更是在赵姨娘为贾环求彩霞的时候,贾政给赵姨娘一个承诺,说自己已经替贾宝玉和贾环各看好一个丫头,等过两年再指派。贾政这一做法,就是给赵姨娘吃了一粒定心丸。

如果贾政心里没有赵姨娘,就不会和赵姨娘生下两个孩子,也不会在贾母面前帮着赵姨娘躲过一场灾难,更不会用心替贾环安排以后的通房丫头。贾政所做的这一切,就代表他心里有赵姨娘。

赵姨娘对比王夫人的拼儿子和拼体面都是输了,可是在都是贾政女人的这一项,赵姨娘其实和王夫人是不相上下的。

王夫人赢得了贾政的正牌夫人的头面和体面,可没走到贾政的心里去,可赵姨娘走到了贾政的心里去,让贾政用心替赵姨娘考虑了。同时女人,王夫人和赵姨娘其实一个赢得外表,一个胜在内里,彼此彼此,真的是不相上下。

标签: 赵姨娘王夫人

更多文章

  • 身为管家的王熙凤为何对她见招拆招,在各方面礼让三分?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管家,王熙凤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元曲为什么会衰落?详解元曲衰落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元曲,元朝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那么元曲为什么会衰落?下面趣历史小编就来为各位朋友详解元曲衰落的原因。其创作的倾向和所反映的内容发生了逆转这可以从元杂剧的兴盛原因中得到启发。在元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杂剧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最为广泛。元人胡抵遹在《送宋氏序》中

  • 元曲有哪些语言特色?元曲语言特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元曲,元朝

    众所周知元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那么元曲有哪些语言特色呢?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吸取民间文学特色,语言平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元曲的出现与形成是在宋、金说唱艺术十分发达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元曲本身就是从下层人民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 对比林黛玉和贾探春,王熙凤为什么就是不喜薛宝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熙凤,薛宝钗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在贾元春的一生中,占了哪一个最有面子的日子?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贾元春,日子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元曲有哪些文学特点?元曲的文学特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元曲,元朝

    元曲、唐诗和宋词鼎足并举,是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那么元曲有哪些文学特点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而独秀文坛,以其不同于唐诗宋词的美学风采而成为中国外呢学宝库中别具一格的体裁,它淋漓酣畅、泼辣直白、诙谐风趣、热烈尖锐、富于动感,以俗破雅,以俗成

  • 元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适应了文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元曲,元朝

    还不知道元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在当时的黑暗封建时代,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耀眼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它适应了文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标志着案头文学向街头文学的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不难想象,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为什么匆匆忙忙大

  • 原本伺候贾母的紫鹃,为什么会一心一意的只为林黛玉?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紫鹃,林黛玉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即使生命的最后一刻,王熙凤为何都不愿提拔平儿为姨娘?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熙凤,平儿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宋真宗当初能顺利即位,吕端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真宗,吕端

    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赵炅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最初,宋太宗先后属意于自己的长子赵元佐和次子赵元僖为继承人,但赵元佐因叔父赵廷美之死发疯遭到幽禁,而赵元僖也在淳化三年(992年)无疾暴死,最终使得只是第三子的赵恒走进了宋太宗的视线,并于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十八日,被册立为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