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少数民族食俗趣谈

中国少数民族食俗趣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50 更新时间:2024/1/3 2:21:5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宗教信仰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习惯。不仅食物结构不同,而且许多食品的烹制方法也不相同,使得我国的食俗化更加显得丰富多彩。

我国许多民族,包括汉族在内,都有食用昆虫的习惯,早些年间,听说在天津就把油炸蚂昨当成当特有的美味小吃。山东有地区还把油炸药蝎子,做为特殊的美味佳肴……。直到今天,内地许多蚕农一直保留食用蚕蛹的习惯。

布朗族

云南许多少数民族有很多人喜食蝉。其中尤以布朗族食用成蝉别具情趣。捕捉成蝉,一般都选在入夏以后,由年轻的姑娘来进行。布朗族姑娘捕蝉不是听蝉的叫声去寻找,而是多在黄错之后,寨子里的姑娘们常成群结伙去踏山,在踏实山的时候,那些白天飞累了的蝉都落在地上或灌木丛里,并且被露水润湿了翅膀,再也飞不起来了。姑娘们就可以信手拈来。待拣到一定数量之后。回家将蝉用沸水烫死,并去其翅膀,放入小笼屉内蒸熟,捣碎,做成与沿海渔民食用的虾酱一样的蝉酱。经常食用蝉酱,据说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

能以多种昆虫入菜的,应该首推云南的傣族。傣族食用昆虫种类多,范围广,而且食用方法多种多样。除蜂蛹和成蚕外,还食用江边沙士里的沙蛹、花蜘蛛、酸蚂蚁、蚂蚁蛋和竹蛹。竹蛹又称象鼻虫,是生长在野生竹中的一种甲状虫的蛹体。色白,长有一寸左右。有时一节竹中,可取多至数十条。取出的竹蛹先用盐水浸泡入味。竹蛹以九至十月间最肥,有些傣族群众常把选用出最好的竹蛹外面裹上鸡蛋,用油炸成呈黄色后下酒。其特点是外焦里嫩,被认为是最好的下酒菜。

在傣族民间食用昆虫最富特色的是用酸蚂蚁拌成的凉菜。据说既消暑,又开胃。酸蚂蚁是生长在怒江两岸的一种黄蚂蚁。因为在其腹下生有一个透明的储酸小黄球,故称酸蚂蚁。酸蚂蚁的巢都筑在一种豆种植物的枝和干上。巢是用蚂蚁吐的丝状物将植物叶子连接一起做成的,呈倒圆椎形挂在植物的枝干上。大的蚂蚁窝约有一尺左右。捕获酸蚂蚁大约在立夏以后。捕时很简单,只要发现蚂蚁的巢,顺着根一刀割下即可,然用用胶泥封住蚂蚁的进出口,就可将全窝捕获,食用时将蚂蚁窝频频摇动,使巢中的蚂蚁储酸球碰破,互相沾一起,然后破巢入盘,加盐和辣椒拌合,即可食用。食用时酸辣可口,经常食用,有治瘴毒、杀虫的功效,所以市场上经常有小贩出售整窝的酸蚂蚁。

在傣族民间除普遍喜食酸蚂蚁之外,还喜食蚂蚁蛋,以蚁子作酱,周代宫廷即有之,取蚂蚁蛋时,先把蚂蚁赶走,然后把蚂蚁蛋洗净、晒干,与鸡蛋和一起同炒,其味比完全用鸡蛋更为鲜美。当然,在民间也有直接用酸生拌蚂蚁蛋做成凉菜食用的,傣族普遍喜食蚂蚁,可能与其口味嗜酸有关。

仡佬族

谁都知道:很多昆虫都对农业生产有害的害虫,许多少民族食用昆虫不仅有助于改变口味,增加食物种类,而且可以大量消灭害虫。比如居住在贵州省的仡佬族,不但有食虫之习,并且还专门名为"吃虫为"的吃虫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日就是仡佬族一年一度的吃虫节,过吃虫节时,家家都要买肉置酒,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要到田里捉虫,捉完虫之后带回家里做成各种应时小吃,与酒肉一起同食。传说仡佬族过吃虫节最先始于一位名甲娘的妇女。相传在很古的时候,仡佬族地区连年遭受虫灾,庄稼所收无几。甲娘望着遭虫害的庄稼心如火焚。于是她毅然地带领几个孩子到田里捉虫,然后将捕获的昆虫加种佐料,做成好吃的食品,请所有的人吃。凡是吃过她加工的昆虫按照甲娘的加工方法,做成可口的食品,任人品尝。从此害虫减少了,庄稼获得了丰收。为此,甲娘受到寨老们的奖赏。甲娘把寨老们奖给她的肥猪杀了之后,宴请了全寨的父老,并订于每年农历二日为吃虫节。至今仡佬族民间每年在吃虫节时要制作油炸蚂炸、胆腌酸蚂炸和甜炒蝶蛹等应时小吃。

哈尼

除仡佬族过吃虫节外,哈尼族也有专门吃虫的节日,民间称"捉蚂蚱节"时不同于平时的食用昆虫食品,捉蚂蚁节的吃虫有很大的食用昆虫食品,捉蚂蚁节的吃虫有很大的成份是在消除虫害。因此,当人们捉到蚂蚁的时候,首先把蚂蚱撕成头、腿、耳和翅膀各一份,然后再用木棍或竹片夹起来,插在田边、地头,用以威吓那些还没有被捉到的蚂炸,使它们不敢再危害庄稼,最后才把这些撕碎的蚂蚱收拢起来,回家作菜。

当然,单纯靠人边去捉虫灭灾,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但这种活动,确实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愿望。人们通过这种食俗活动,大大地开拓了人类食品来源的新领域。特别是近些年来,很多专家发现:昆虫食品不仅含有很丰富的蛋白,而且蛋白纤维很少、容易被人体吸收。主应该加以开拓,而我们许多少数民族,却在这一方面先走了一步。

以物传言寄情寓食

青年男女相爱,用食物表达思念之情,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抛梅子”、“抛木瓜”的记载。古时男女青年于夏季果熟之际,聚会林中,互相抛掷梅子、木瓜选择情人。唐·维《相思》诗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则是汉族男女相爱,以赠红豆作爱情信物的明证。时至当代,仍不乏其例。所不同的是,寄物寓情,非比当初,如赠金戒指等。但追根朔源,又以现在部分民族以食物来求爱,别具古趣。

景颇族

传树叶情书,是云南景颇族表达爱情的通信方式。景颇族的小伙子一当爱上某家姑娘时,就用一片栗树的树叶包上树根、大蒜、辣椒、火柴丝送给意中人。栗树叶表示有许多知心话,要给姑娘说。树根表示思念爱慕姑娘。大蒜表示愿与姑娘结成良缘。辣椒表示自己忠贞炽热的爱。火柴丝表示自己态度之坚决。姑娘接到“情书”后,如同意即将原物退回。如需考虑,则加上奶浆草。如不同意,则加上木炭以示反感。当小伙子接到要考虑的“回信”后,又摘下两片嫩栗树叶,面对面合在一起,加上包谷、谷子、豆子,再次表示愿跟姑娘成家立业,共同生活。经过多次联络,如姑娘答应这门亲事,即收下“信件”,以烟草回赠;如不同意,便把栗树叶背合在一起送还小伙子。当男女双方恋爱成熟时,如遇父母反对,姑娘则以树叶包上含羞草、刺、火药等寄与小伙子;若男方要私约女子逃婚,便以树叶包上蕨菜尖送与女方,女方同意,便加上茅草送回。

赠芭蕉叶包,是云南景颇族表达爱情的另一种方式。当小伙子相中某一姑娘时便用彩线扎一个芭蕉包送姑娘。若包内夹有沙枝、野芥子叶等树叶,则表示对爱情坚贞不渝,姑娘如同意,常以此为骄傲。如不同意,则退回。

傈傈族

生活在云南陇川和盈江县的傈傈族,男女求爱时,采用“来苏”表达思想之情。“来苏”是用芭蕉叶包上两小节长短一致的茅草,表示你我差不多,一个大蒜,表示愿结为一体;一枚槟榔,表示让你含在口中,草烟,然后包上同样内容的“来苏”,外加芫荽,表示愿和你相好,用白线表示自己是洁白的,如不同意,则把相合的树叶背过来,外加一块木炭。完全拒绝,则加一节辣子,原物退回男方。

文帕寨彝族

云南镇沅县文帕寨彝族支系香堂人,从男女互相追求相爱开幕始,以物寄颇富诗意。如无字情书即是一例。当小伙子与姑娘见面相识后,如姑娘对小伙子的求爱表示同意时,就用芭蕉叶包上一个小把盐巴,托人带给小伙子。小伙子一旦见到此盐巴,高兴得手舞足蹈,于是就带上定婚礼物到姑娘家去喝定婚酒。因为,绿色的芭蕉叶表示他俩年轻的生命和青春,盐巴表示姑娘对追求她的小伙子有缘法、有感情,姑娘的父母对他们的婚事很喜欢。反之,如果姑娘不同意,就用纸或芭蕉叶包上一只苍蝇寄给对方。

独龙族

“搭弓”是云南怒江州独龙族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搭弓”由男青年以藤篾编织而成。约15厘米大小,扁圆形,制作精巧,美观别致。当男青年相中一姑娘后,即在夜深人静时,用“搭弓”装上食品,挂在姑娘家门口,姑娘据“搭弓”的编制风格,猜度其人,若也有情意,即将它挎在身上,作为已有了对象的凭证。反之,则原物挂回原处,让男方取回。

苗族

赠糯米饭,则是流行于云南苗族的传情方式。当姑娘一旦相中某一男青年时,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便主动送给意中人一包糯米饭,数量越多,表示爱情越深挚。如男方亦有情,便欣然收下,禀报父母,托媒人提亲。

标签: 食用食品树叶蚂蚁昆虫表示姑娘小伙子

更多文章

  • 普米族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信仰,民族,中国,文化,自治县,以及,自治州,语言

    普米族是中国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丽江市的宁蒗、玉龙、永胜等地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2000年人口为33600人。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汉文史书称之为“西番”、“巴苴”等。其自称为“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等,是同一名称

  • 突厥别支—沙陀篇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起义,王朝,唐朝,李克,他们,后来,突厥,长安

    唐朝衰落时,一支新的突厥部落登上历史舞台,即汉文转写名为处月、汉文意译名为沙陀的部落,沙陀的意思是沙漠之民。沙陀虽称突厥,其形状,据史籍所载,是属于白种人的。巴托尔德倾向于把处月(沙陀)归于九姓乌古斯部落,它们中至少有一部分人于10至12世纪在威海以北游牧。事实上,沙陀部落已经从西突厥主体中分裂出来

  • 大宛国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匈奴,大夏,使者,于是,天子,他们,汉朝,出使

    《大宛列传》是记述西域诸国史实的传记。其中详记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小月氏、安息、条枝、大夏八国之事;附记扜罙、于窴、楼兰、姑师、黎轩、身毒、驩潜、大益、苏薤九国之事;偶涉西南夷駹、冉、徙、邛、僰氏、笮、嶲、昆明、滇、越十国之事,而以大宛、乌孙事为主,且以大宛事开篇,以大宛事终篇,故名曰《大宛列

  • 西域孤烟—黑汗篇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朝,突厥,中国,地区,喀什,民族,东部,伊斯兰教

    中国五代十国末期至南宋(约940~1211)时期,西北地区操突厥语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亚建立的封建汗朝,亦称黑汗王朝。黑汗王朝起源于回鹘。公元840(唐开成五年),回鹘从漠北分四支外迁,除一支南下,其他三支西迁,其中最大的一支在汗族成员庞特勤和相馺职的率领下西奔葛逻禄(今阿尔泰山以西地区)。这支西迁回

  • 壮族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以后,主要,服饰,地区,文化,壮族,传入,中央

    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为古代百越族的一支,与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语言文化很相似,并称为僚人。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她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译音“俚”字,实是壮语中对“蛇”的称呼)、乌浒,宋以

  • 客家人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形成,中原,客家人,一个,南下,地区,客家,迁徙

    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因从北方中原地区南下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客家人并非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客居他乡的客人,而是指

  • 高山族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自己,台湾,汉族,原住民,族群,中国,语系,高山

    高山族是中国政府对台湾南岛语系各族群的统称,指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上汉族及其他中国民族以外的“中华民族”人口,范围大概相当于历史上汉族所谓“生番”,日本殖民当局所谓“蕃人”、“高砂族”,或当前台湾当局法律上“山地原住民”和“平地原住民”的总和。由于历史上原居平地的台湾原住民(“熟番”、“平埔族”)大量

  • 布依族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民族,壮族,图腾,族人,部分,关系,古代,中国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才

  • 东突厥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帝,突厥,内蒙古自治区,公主,唐朝,以后,隋朝,都督

    一、东突厥的辖区与属部突厥汗国分裂以后,东突厥大体上以金山(今阿尔泰山脉)为界,与西突厥划分汗国原来的疆域。但是,随着两国势力的消长,所辖范围也时有伸缩。在东突厥汗国内,突厥分布在南部,铁勒诸部则在北方。据《隋书·铁勒传》记载:独洛河(今蒙古国上拉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统(即回纥)、拔也古、覆罗等铁

  • 入主中原—鲜卑篇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宇文,公元,他们,匈奴,慕容,鲜卑,大人,部落

    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鲜卑属东胡系,居于鲜卑山,因此得名。近年来,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与民族史研究,颇以为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鲜卑部落集团,可能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而兴起则晚于乌桓,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或又以鲜卑为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山戎。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