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头号国民零食崛起史:中国人到底吃过多少种瓜子?

头号国民零食崛起史:中国人到底吃过多少种瓜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534 更新时间:2023/12/14 6:35:12

优秀的零食,应该只填嘴、不填胃,便携、易清洁,有一定食用乐趣,又不让人为了吃而分心……不禁让人怀疑,“吃瓜群众”其实应该是“吃瓜子群众”。

毕竟,论零食的自我修养,瓜子可比瓜高多了。

瓜子+军大衣=漫长的冬天。 图/网络

01 为了嗑瓜子,人们培养出了“种子选手”

顾名思义,瓜子 当然是“瓜的孩子”,而常见“产子”的瓜西瓜、吊瓜、南瓜,全是葫芦科的成员。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从这些葫芦籽里抠出一点点能量,既是对食物的珍视,也是为丰富食谱而做出的努力。

小时候吃西瓜,总会好奇地把西瓜籽放在上下牙之间嗑一下,得到一片柔嫩的米白色瓜子仁。随着无籽西瓜的普及,现在在超市、水果店已经很难买到种子发育茁壮的西瓜了,许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零食区售卖的大板瓜子真的是西瓜籽。

虽然现在葵花籽当道,大有抢走“瓜子”之名的架势,但西瓜籽仁才是传统中式点心里的“瓜仁本仁”。《红楼梦》里令人肃然起敬的“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 (宫廷限定联名款五仁月饼) ,用的就是西瓜籽。

老字号富华斋复刻的“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摄影/陶子

作为著名 的非洲特产、“大象犀牛的最爱”,西瓜传入中国的时间至今没有定论,但唐朝之后,西瓜和瓜子的“中土之旅”时间线便逐渐清晰了起来:

成书于公元953年的《陷虏记》中记载,“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作为契丹特产,“西瓜”一词首次以字形式出现;

西瓜,来自西域的美味。图/sohu.com

北宋初年,《太平寰宇记》中第一次出现了幽州土产“瓜子”;

元朝的《祯农书》记载道,“(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荐茶易得”;

到了晚明,嗑瓜子登上大雅之堂,成了皇家活动,明神宗“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

清朝初年,瓜子的街头地位已经堪比今天的奶茶,孔尚任的《节序同风录》中就有“炒西瓜子装衣袖,随路取嚼曰嗑牙儿”。19世纪中叶来华的法国传教士古伯察甚至在《中华帝国纪行》中说,“你就是到了最荒凉的地区,也不用担心买不到西瓜子。”

至于葵花籽大量取代西瓜籽,就是民国之后的事了。

问题来了。现在的西瓜要么“小籽”、要么无籽,那么大板瓜子又是从何而来?这还要归功于农业育种。为了获得更大更饱满的瓜子,在农人的引导下,西瓜走上了分化之路:一些愈发爽脆甘甜,另一些则始终绵软寡淡,瓜瓤被种子抢尽风头,连名字也从“西瓜”变成了“籽瓜”。

清朝光绪年间,籽瓜频繁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乡土志中,得到的描述也大同小异,“味淡”“瓤不堪食”“子大而多”“专取其子”……由于一切为种子服务,籽瓜瓤的口感和味道完全无法与水果店里的嫡亲们相比,但绵软清淡的特性也让它成为了另一种风景:

敲开籽瓜,露出一大堆虎头虎脑的大板瓜子。摄影/密林

到了收获季,瓜农将籽瓜堆在路旁,供口渴的路人随意取食。肉质松软的籽瓜可 以被徒手打开,免去了切瓜的麻烦;更为便利的是,由于糖度仅有西瓜的20%,人们还可以把打开的籽 瓜分为两半用:取一小半的瓤擦洗双手,再用洗干净的手挖食另一大半。

补充完水分,“吃瓜路人”把抖落的瓜子留给瓜农,双方皆大欢喜。别的不说,光是“洗手”这一项神奇技能,就令西瓜望尘莫及。

甘肃靖远的籽瓜田。从车窗望出去,满地籽瓜仿佛随着车轮一同前滚动。摄影/密林

在甘肃靖远,七八月的田野是天地间最壮观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作为籽瓜最重要的产区之一,丰收时节的靖远往往给人一种错位的荒诞感:最生硬的砂石里长出了最可爱的圆滚滚,最苍凉的高原怀抱着最饱满的果实。

几个月后,这些果实的“果实”大板黑瓜子,将会出现在遥远城市的某户人家,躺在茶几上的干果盒里,参与全中国规模最大的社交活动拜年。半生不熟的亲戚之间话题用尽、陷入沉默时,幸好还有嗑瓜子的声音,可以填满冷场的空隙。

02 葵花籽:你们都说我瓜,其实我一点都不瓜

中国人嗑了几百年的 西瓜籽,在民国时期遭遇了强大的竞争对手葵花籽。

明朝,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推进、西方商团来华,向日葵作为观赏植物登上了中国大陆。到了晚清,葵花籽的食用价值仍未被国人发掘,只是偶尔有“子生花中……可炒食”的记录。直到民国初年,《呼兰县志》中才出现了“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食用向日葵 (食葵) 和油用向日葵 (油葵) 在中国北方全面开花。

现在,说起“瓜子”,大部分人脑海中浮现出的形象,恐怕已经是瘦瘦长长、黑白条纹的葵花籽,而不是扁平黝黑的西瓜籽了。

比起真正的瓜子,葵花籽几乎是全方位作弊的选手。论口味,葵花籽的母亲食葵,可是世界五大油料作物之一的油葵的亲姐妹,丰富的油脂时刻发出“真香警告”;论形状,中间膨起、外壳带有纵向棱柱的葵花籽比西瓜籽更好嗑、更不易断;论采收难度,跟包藏种子的“葫芦兄弟”比起来,顶着巨型花盘、将种子全部暴露在外的向日葵显得极为慷慨。

像“吃鱼吐刺”一样,长久以来,嗑瓜子似乎是中国人的独家秘技,但其实这项技能已经在“世界大同”的道路上走出很远了。从西欧到北美,你都能在球场边看到满地瓜子皮,狼藉背后,是球迷和运动员们无处安放的焦虑。

03 “小众”瓜子:古风、田园风、夏天的风

向日葵固然强势,但“葫芦兄弟”以量取胜。除了西瓜,吊瓜、南瓜也是贡献卓著的“种子选手”。

西瓜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至少一千年,然而最中国、最本土的瓜子,还要数吊瓜子,或“栝 (guā) 楼籽”,或“瓜篓籽”,或“果臝 (lǔo) 籽”……后三者显然是同一个词的发音变体,其中,“栝楼”成了学界认可的通用名。一个物种的名称能顽强地流传数千年,几经迭代却仍可溯源,可见栝楼在中国的根基之深。

故事还要从先秦时代说起。早在《诗经·豳风·东山》中,栝楼就以野草的形象出现:“果臝之实,亦施于宇”,说的是一个远征多年的战士回到家,发现屋顶已经爬满了栝楼。西汉的《礼记·月令》中提到,“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东汉的高诱为它添了一笔注释,“王瓜,栝楼也”。

带着“荒颓”和“繁盛”两种看似矛盾的属性,栝楼年年生、年年熟,让我们嗑上了祖先嗑过的瓜子。

虽然吊瓜子名气不大,主产区也只在浙江、安徽一带,但在爱好者眼中,它是丝毫不逊色于西瓜籽、葵花籽的私心珍藏。吊瓜子的形状比西瓜籽更立体,嗑的时候不需要小心翼翼地保持瓜子和两排牙齿垂直;瓜仁虽小,胜在饱满圆润,比西瓜籽多一些油性,又比葵花籽少几分燥气。

“葫芦兄弟”中,数南瓜与中国的交情最浅。南瓜的“访华之路”与向日葵十分相似,明朝嘉靖中叶开始,南瓜在中国史料中的存在感激增,《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录了935种明朝方志,其中118种提到了南瓜;而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的南瓜记录尤为丰富,让人有理由相信,京杭大运河就是南瓜在中国的第一条“绿色通道”。

或许是有栝楼籽、西瓜籽的良好示范,中国人欣然接受了南瓜籽。清末,张之洞的父亲张锳主持纂修《兴义府志》,其中就提到“郡人收其 (南瓜) 子炒食,以代西瓜子”,同一时期,上海、浙江一带的方志也出现了南瓜籽“香美可食”的记述。到了民国,南瓜籽人气一路走高,到了“终年市于茶坊酒肆,人竞买食之”的程度。

即使一直被视作西瓜籽的替代品,南瓜籽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与“肉不堪食”的籽瓜、“籽不堪食”的西瓜不同,在南瓜籽的世界里,不仅有黑龙江宝清“大白板”这样的专业产子选手,大部分蔬食南瓜也能做到“长肉结籽两不误”。

每一个从菜市场抱回整个南瓜的人,心底都藏着对南瓜籽的期待毕竟,谁会拒绝“随瓜赠送”的一大包零食呢?即使在离田园最远的水泥城市,你也能找到无数个铺着南瓜籽的厨房窗台。

淘洗、晾干、热锅烘炒,自制瓜子的过程并不复杂,却给人以一种莫名的收获感。出锅的瓜子虽然皱的皱、焦的焦,但齿缝间传来一声轻脆的“喀啦”、瓜仁香气钻进鼻孔的一瞬间,城市人还是满意地发出了“我真是中华小当家”的感叹。

南瓜籽面包,香气扑出屏幕。图/网络

海水之中,还藏着最 特殊的“瓜子”。锥螺、寻氏肌蛤、虹光亮樱蛤……在海鲜大排档的菜单上,这些物种共享同一个名字:海瓜子。它们小巧、易食、平价,清水煮出鲜美,辣炒赋予风味,配上啤酒和晚风,就是一场亲切踏实的夏天。

热搜榜上的瓜一个接一个,吃得人心浮气躁。与其让时间在划水摸鱼中消磨殆尽,不如在阳台上种一棵栝楼,用半年的光阴仔细感受“果臝在宇”的古老风情,或者栽一盆向日葵,让自己获得“抱着花盘吃瓜子”的有趣体验。

标签: 中国人零食到底头号吃过国民崛起

更多文章

  • 什么是东夏国?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大真国,东夏国

    我国东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还诞生了多个有影响力的地方性政权。兴起于金末元初的东夏国(又称“大真国”),由女真人蒲鲜万奴所建,其疆域鼎盛时占有现在的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大部分地区,一度是东北地区璀璨文明的代表,几乎重现了唐朝渤海国的繁盛。虽然辽、金都是兴起于东北的政

  • 古代“虎符”能调兵遣将,为何没有人敢仿制?看完感叹古人智慧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虎符

    经常看古装电视剧的人会发现,古代军队调兵是需要一个叫做“虎符”的东西作为凭证,有了这个凭证才能调兵遣将,也就是说这块虎符就相当于军队的管理制度,只有将领见到虎符才能下令军队的调度,那么有人就会存在一个问题,既然虎符就可以调动军队,那么为什么没有人仿制虎符来调兵呢?对于这个问题

  •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在战前的预估和战后的结果,是让人大跌眼镜?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川口战役,广州战役

    虽然自古以来,战争就是一件时常“充满意外”的事情。但有些让人“大跌眼镜”的战果,不止见证了战场上的成败得失,更缩影了一个王朝的衰败原因。典型的,就是下面这两场。首先要说的,就是北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正月爆发的,号称&ldq

  • 塞上苍狼的征战岁月:草原民族为何逐渐放弃铁甲?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西望月窟九译重,嗟乎自古无英雄。出关未盈十万里,荒陬不得车书同。天兵饮马西河上,欲使西戎献驯象。旌旗蔽空尘涨天,壮士如虹气千丈。元·耶律楚材《西征》并非印象中的大辽宋朝是古代大一统王朝中最具争议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整个宋朝都没能完成南北统一,尤其是五代时期留下的燕云十六州问题始终未

  • 那座倒塌的秦王府,曾开启西安在汉唐后的新黄金时代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王府

    8月8日,西安市中心新城广场西南角的明朝秦王府城墙部分墙体发生坍塌,造成4辆汽车受损,4名群众轻伤。经当地有关部门初步勘察判断,坍塌部分为原城墙遗址新筑保护性土体和东北侧外包砖砌体。坍塌原因为近期连续大雨所致。明秦王府城墙遗址在西安的位置示意图绘制:韦星云这个明秦王府是什么?如何建成的?它又有着怎样

  • 古代人为什么喜欢把工具放在袖子里?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为什么,把,工具,里,放在,喜欢,袖子,古代人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好像中国人的衣饰与礼仪自古便是分不开的,分别场合着装必定分别,固然这都是对待有身份的人来说的,穷人天天为了生计在奔走,偶然也会衣不蔽体,自然波及不到。那么古时间这些有身份的人,通常会衣着1种袖口很大的衣服,以现代人的目光看来是非常

  • 给赣州带来“千年不涝”传说的福寿沟,到底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福寿沟,赣州

    今年入夏以来,南方多个地区在饱受梅雨之苦后,又遭遇了洪水考验。而与此同时,江西赣州城墙以内的老城区却因其“千年不涝”的传说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然,亦有学者在查阅史料之后,对于赣州城“从未有过洪涝”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虽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福

  • 俄罗斯人的窝窝头:为啥大列巴可以那么硬?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窝窝头,大列巴

    最近,大列巴文学火了,连带着大列巴也一起火了。“大列巴”文学,其实就是微博上一位博主,以大列巴为道具,写出的一系列小段子。[emailprotected]硬,是大列巴的核心。我们平时吃的面包都松松软软的,而大列巴,不仅切它的时候得用铡刀,甚至它还能用来磨刀。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

  • 鄱阳湖告急!它到底多重要?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鄱阳湖

    鄱阳湖,怎么了?鄱阳湖告急!7月11日,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内,湖水高达22.74米,漫过1998年洪水位13cm,突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江西全省防汛工作进入战时状态。此次洪灾已经致使江西省521.3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5.5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

  • 巨浪1077,苏轼当年如何抗洪?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轼,抗洪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1077年4月末的一天,徐州府廨内新官上任。大名鼎鼎的苏轼来了。6年前,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遭新党攻讦的他自请外放。原以为这样可以躲过俗事的纷争,结果反而堕入了更加繁杂的公务尘网之中。元 赵孟頫 东坡小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