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人为什么喜欢把工具放在袖子里?

古代人为什么喜欢把工具放在袖子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534 更新时间:2023/12/9 17:14:24

华夏明上下五千年,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好像中国人的衣饰与礼仪自古便是分不开的,分别场合着装必定分别,固然这都是对待有身份的人来说的,穷人天天为了生计在奔走,偶然也会衣不蔽体,自然波及不到。

那么古时间这些有身份的人,通会衣着1种袖口很大的衣服,以现代人的目光看来是非常不方便的。不外既然是有身份的人,自然不像平头黎民雷同,他们的生活相对优异,所以即便是衣着云云不方便的大袖子衣服也不会造成什么作用。

小时间看影视剧常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他们把工具放在袖子里,莫非不怕掉出来吗?以昔人的聪慧早就想到了这点,因为传统时人们的衣服上并没有口袋,也许是认为不敷雅观,大概是认为不敷宁静。

如果出门处事不带工具也不太现实,除袖子1般还会放在胸口的衣襟里,腰间的荷包里。更有身份的人,屡屡出门必定会带着下人,所以干脆让下人拿着就可以了。

史·舆服志》中说:“其常服,后妃大袖。”可见大袖的衣服在那时是宫阙女子的常服,厥后传到了民间,成为贵族人的校服。这样的衣服最显著的特征便是袖子非常大,并且还引领了那时的1种社会风潮,大家纷繁相仿,也就有了“城中好大袖,四面八方全匹帛”的说法。

固然除这类大袖的衣服外,昔人也穿1种窄袖的衣服,尚有明制汉服中的琵琶袖。这样的衣服与大袖子衣服截然相悖,它的袖口非常小,和手法的粗细差不多,尽管不行像大袖雷同装好多工具,但是也可以放少许小1点的身上之物。

1般黎民因为要整日劳作,所以不适合穿大袖的衣服,他们1般衣着短袖大概把袖子勒起来,通常不会在袖子里放工具。

而真实把工具放在袖子里也是分场合的:通常状况下在大臣们上朝的时间,会把奏章大概其它首要的工具放进袖口方便呈给皇上;偶然也会把少许散碎银两大概是首要的银票放在袖子里,大概是认为从胸前掏出来示人比力不雅吧。固然也不行放太多工具,整个袖子鼓鼓的,也会非常尴尬。

“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1寸绵”,意思是说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整个,比喻做官廉正。从侧面证明了昔人确实是将工具放在袖子里,尚有1种状况例如“左支右绌”,便是因为传统的穷人1来没钱做袖子,而来也是简直没什么工具客可放,捉住衣襟就能看到胳背肘。

传统的大袖子究竟是什么模样呢?金银装进去真的不会掉出来吗?原先里边潜伏着昔人的大聪慧。

昔人的衣服上尽管没有口袋,但是这个袖子里边却有1个很大的口袋,并且它的设想非常的精巧,看到以后会有1种名顿开的感觉,不能不赞叹昔人的构想。

起初,口袋的齿偏是斜着进取的,与袖子的启齿偏向正好相悖,这样就保证了自然垂顺时工具不会掉出来。并且刚才我们提到了在上朝时衣着这样的大袖,所以在天子面前都要恭恭敬敬,不敢有大的行动,自然工具不会掉出来。

其次,口袋的启齿偏向与袖子缝合在1起,将口袋不变住,但口袋的底却不与袖子缝合在1起,而是独立的,这样不管胳背怎样动,袖里的口袋都是自然下垂的状况,也会让袖子显得非常自然。

第三,口袋的设想也是非常精巧的,接纳上窄下宽的梯形设想,1定程度上,也防止了工具掉出来。

汗青上大袖衣服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要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了,“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可见这个大袖里也是能藏下大物件的,据说那时这个这类袖里的口袋是设想在手肘处的。

不足为奇,东晋时期的《肘后备急方》,其中“肘后”的意思便是指身上携带的医书或药方,也便是放在手肘处的口袋中。

这样的大袖装工具也是可大可小,大到四十斤的铁锥,小到小件的奇珍异宝,“小型”这个词便是这样来的。

除用来装工具,昔人独创的这个大口袋还能用来当巾、手帕来拭泪、擦汗、遮面大概遮阳;也可以用来表达“拂袖而去”、“作壁上观”“投袂而起”等等的这些情感;还可以用“红袖添香”来实行指代、用“囊空如洗”来比喻廉正;别的还可以用来表现歌舞和礼仪。

这类大袖的衣服,直到清军入关后便不再运用了,但是纵观大袖衣服的发展汗青,无1不体现了衣饰与礼仪之间的密切关系,无1不体现了我国传统人们的崇高聪慧。

标签: 为什么工具放在喜欢袖子古代人

更多文章

  • 给赣州带来“千年不涝”传说的福寿沟,到底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福寿沟,赣州

    今年入夏以来,南方多个地区在饱受梅雨之苦后,又遭遇了洪水考验。而与此同时,江西赣州城墙以内的老城区却因其“千年不涝”的传说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然,亦有学者在查阅史料之后,对于赣州城“从未有过洪涝”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虽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福

  • 俄罗斯人的窝窝头:为啥大列巴可以那么硬?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窝窝头,大列巴

    最近,大列巴文学火了,连带着大列巴也一起火了。“大列巴”文学,其实就是微博上一位博主,以大列巴为道具,写出的一系列小段子。[emailprotected]硬,是大列巴的核心。我们平时吃的面包都松松软软的,而大列巴,不仅切它的时候得用铡刀,甚至它还能用来磨刀。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

  • 鄱阳湖告急!它到底多重要?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鄱阳湖

    鄱阳湖,怎么了?鄱阳湖告急!7月11日,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内,湖水高达22.74米,漫过1998年洪水位13cm,突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江西全省防汛工作进入战时状态。此次洪灾已经致使江西省521.3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5.5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

  • 巨浪1077,苏轼当年如何抗洪?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轼,抗洪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1077年4月末的一天,徐州府廨内新官上任。大名鼎鼎的苏轼来了。6年前,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遭新党攻讦的他自请外放。原以为这样可以躲过俗事的纷争,结果反而堕入了更加繁杂的公务尘网之中。元 赵孟頫 东坡小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回顾

  • 让美国和墨西哥争破头的“贝尔梅哈”是假的?地图上还有多少骗人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凭空消失的岛屿当太阳爬上6月的天空,“胡斯托·塞拉”号解缆起航前往墨西哥湾,打算彻底搜索墨西哥湾,找到一座神出鬼没的岛屿。这座被称作“贝尔梅哈”的岛屿,据说面积有80平方千米。为全体船员提供指引的人是地图绘制员阿隆

  • 维纳斯走了,天坛地砖来了:2020高考卷都提到了哪些文物?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2020高考

    还记得去年高考数学试卷上的“断臂维纳斯”吗?它的眼神透露着一丝睥睨不禁让在场考生瑟瑟发抖还有凭借高考一夜成名的“独孤信印”引发无数网友的热议很多考生千里迢迢赶赴陕西历史博物馆只为一睹它的“尊容”看来考前刷馆已经是势在必行了说不定

  • 今日入伏:每年的三伏天是怎么计算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伏天,三伏

    今天,就开始入伏了。一入伏,一年之中最热的时间就开始了。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今年的三伏时间:初伏: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中伏: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末伏: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每年我们都要经历头伏、二伏、三伏,而且对“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

  • 雪域边城乌鲁木齐,如何成长为西部枢纽?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是地球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位于亚洲大陆地理中心的她,深居内陆,和任何一个海洋的距离,都在2500千米以上。夜色下的乌鲁木齐站,灯光璀璨。摄影/郑乌特快幺九拐,图片/图虫·创意从“优美的牧场”,脱胎成新疆唯一的特大型城市;从雪域

  •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成了高考作文题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牙,、,鲍叔,没想到,自己,齐桓,公,管仲,和

    今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的题目比较有意思,居然是评价历史人物,题目如下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

  • 为什么一到端午,我们就会想起屈原?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屈原,端午

    对中国人来说,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是再正常不过的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过去祖先是这么吃的,到现在,也没什么变化。只是三大节庆中,唯独端午节吃粽子,多了层纪念屈原的意味,仿佛端午节、粽子就是为屈原而设,实则以出现时间顺序排列的话,屈原位于最末端。1942年话剧《屈原》剧照,屈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