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牛郎织女本没有爱情,讲的人多了也便有了爱情

牛郎织女本没有爱情,讲的人多了也便有了爱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534 更新时间:2023/12/24 9:12:15

今天是七夕。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这一天是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的日子。如此恩爱的小两口一年中只能见一次,一直以来引发着人们的同情。不过,凡事不能较真,爱情本是美好的象征,为什么人们偏偏选中了有些“悲剧色彩”的牛郎织女?为什么本是“乞巧节”的七夕,逐渐成了情人节?更要命的是,提起牛郎织女时,我们竟会不自觉地想到董永与七仙女!

这些都不是巧合。不急,我们不妨先从牛郎和织女两位男女主人公的历史说起。

织女一开始不是天帝的女儿,牛郎一开始也不是穷酸的农民。天文学上,牛郎、织女本是天琴座和天鹰座的两颗恒星,是空中的两颗耀眼的星宿,最初是上古时期先民们崇拜的农业神。

经夏商周的发展演变,到了汉朝,织女星摇身一变成了天帝的女儿,掌管着瓜果、丝帛;牵牛星则化身辛勤耕种的农夫,牵牛织女的人格化形象首次出现,并逐渐被人们配对。直到魏晋时期,以牛郎织女一年一会故事为内核的传说及七夕节才逐渐成型。

描绘牛郎织女被分离的画作

农桑之神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之说最早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这里的牵牛和织女是两个星宿名称。牵牛星在银河东边,织女星在银河西边,二者隔着银河遥相对望。

《夏小正》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岁时的书籍,它详细记载了十二个月的星辰和气候变化,以及对于农事的指导。这本书中记载牛郎织女:“七月……寒蝉鸣……织女正东向……”

也就是说,当七月份织女星开始朝向正东,就意味着秋天正式开始。这也从侧面说明,牛郎织女最早的作用是农业报时。

1975年冬,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了大批秦简,其中《日书》部分有两条与牵牛织女相关的材料,材料一:

“丁丑、己丑取(娶)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

材料二: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日书》是古代一种以时、日推断吉凶祸福的占验书,这两条材料均指明在戊申、己酉日娶妻是不吉利的,因为这是牛郎娶织女的日子。可见,牛郎织女苦命鸳鸯的故事在秦朝就已出现,并成为卜筮者占卜吉凶的论词。

睡虎地秦墓墓主喜的下葬年代应为秦始皇三十年 (公元前217年) ,根据竹简的成书年代早于墓葬年代的原则,《日书》的成书年代要早于此年。经学者研究认为睡虎地秦简《日书》应该成书于秦昭襄王时期。

因此,秦简《日书》的这两条材料证明早在先秦时期,牛郎织女之间的婚恋关系就已经确立,并不是毫无关系的两个星座。牛郎织女相恋故事形成的上限至少可以划至战国末期的秦昭襄王时。

描绘牛郎织女故事的古画

但是,牛郎织女相恋的故事虽已出现,并不广为流传。在汉朝,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初步成型。在大多数老百姓的心目中,人格化的牛郎和织女一起守护着寻常人家的经济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关系。汉初《淮南子·真训》记载:”若夫真人,则……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

这里说的是真人与织女的婚姻,与牵牛无关。东汉班固的《西都赋》记载:

“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张衡的《西京赋》中同样写道:

“豫章珍馆揭马,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

这也只是描写了西汉长安时的昆明池旁立有牛郎织女两座石像。

而在相信天人感应的知识分子眼中,这两个星宿的变动,都可以用来判断王朝的吉凶。当牵牛星摇晃,就说明要发生战争;当织女星暗微,就说明纺织业恐怕要衰落了。进一步说,如果这两个星宿附近有流星陨落,就意味着人间要有达官显宦去世。比如《后汉书》中记载,公元64年,有颗杯子那么大的流星从织女星西边掉落。因为织女代表天帝的女儿,所以这一星象预示着人间的女主会有祸事。果然,就在同一个月,光武帝刘秀的第二任妻子阴丽华死了

在民间,人们在七夕这一天会做什么呢?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

“七日,遂作麴,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葸耳,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

在这一天,穷人会晒晒衣服,富人会办办宴席,而读书人则会晒经书,人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来向牵牛星和织女星祈福。最有个性的当属名士郝隆,他在七夕节这天光着肚皮躺在院子里,别人好奇问他,他说我是在晒我肚子里的书。

在皇宫中,宫女们会祈福织女星,保佑她们能织出巧夺天工的衣服来。为此,宫女会日用丝线穿七孔针。并且,她们还会把瓜果放在外面,如果有蜘蛛爬上去织网的话,就意味着得到了“巧”,所以七夕节在古代也被称为“乞巧节”。

可见,此时的人们还没有把七夕节当成情人节来看待。

牛郎织女渐成情侣

不过两汉时期,也有一些文人墨客把牛郎和织女塑造成苦命鸳鸯,例如西汉刘安淮南子》中有”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的记载,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中则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

金朝牛郎织女铜镜

由于牵牛、织女星位于银河两侧,自然而然形成了男女被分隔在银河两岸的浪漫想象,《古诗十九首》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提到: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用两个隔河而望的星宿来比喻人间情侣的相思之苦。

到了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已经具备雏形,话说天帝的女儿住在银河东边,虽然善于织布,但总是郁郁寡欢,天帝于心不忍,就将她嫁给了银河西边的牵牛朗。谁知织女从此荒废了本业,只知道男欢女爱,天帝大怒,于是命令织女“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此时,牛郎织女的故事还很粗糙,直到与董永的故事进行了融合。

晋朝干宝的《搜神记》同时收录了董永和牛郎两人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中的女主角,都叫织女。于是,两个故事的男主人公逐渐合二为一,牛郎从此名为董永。同时,牛郎、董永还吸纳了《搜神记》中《毛衣女》的故事,也就是偷衣娶妻的情节

“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故事大意是:男子偷走了一个女孩脱下的“毛衣”。结果其他人都飞走了,这位女子只能留下来。男子将其娶回家中,生了三个女儿。后来,她让女儿问父亲,才知道当年被偷走的“毛衣”的藏匿之处。女子穿回“羽衣”飞走了,后来还接走了三个女儿,一起飞去。

这则故事的结局并不浪漫。即使同男子生了孩子,还是选择了离去。

之后,牛郎董永又与《田昆仑》中的寻母故事结合起来。晚唐五代敦煌残卷《董永变文》提到,董永的儿子董仲七岁外出寻母,有道士孙宾告诉他:阿耨池边澡浴来,先于树下隐潜藏。三个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边旁。脱却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时纵见小儿郎。”

渐渐的,民间文人尝试将牛郎的故事、董永的故事、毛衣女的故事、董仲寻母的故事等等整合起来,于是便创造出情节更丰富的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的故事成型

从元杂剧到明清白话小说,市井文学达到巅峰。文学上突破封建礼教的作品越来越多,而有关男女追求爱情的题材成为主力军。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转型为爱情故事。

明朝朱名世的《新刻牛郎织女传》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完整记叙了牛郎织女故事的中篇小说。

小说中,王母娘娘成为阻拦两人爱情的反派。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人间还是天上,男女婚姻都必须听从父母安排,不得私自决定。不过,对于牛郎和织女,王母还是动了恻隐之心,她同意牛郎和孩子留在天上,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谁知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又惩罚喜鹊给他们搭桥。从此便有了每年的七月七日,无数喜鹊飞来为她们搭桥的设定。

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他们深情相对,楼抱着儿女,有无数的话要说,有无尽的情谊要倾诉。

此时的故事已经十分动人了。

颐和园长廊彩绘:牛郎织女鹊桥会

到了清朝,有关牛郎织女的第一部长篇巨制是邹山的传奇《双星图》。此剧情节内容多有不同于以往的流行说法,最特别的是搀和了其他神话故事,比如精卫成为织女的姑姑,并曾经运石造桥供牛女相会。

在邹山的描写中,牛郎织女是一对真心相爱的恋人,织女因为与牛郎两情相悦而下凡与牛郎成亲。

清末的《牛郎织女传》则是情节最为丰富的一部小说,它几乎继承了全部以往牛郎织女故事的关键情节,同时增加了许多民间故事的成分。

最终,牛郎织女的故事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版本:仙女下凡,夫妻恩爱,遭人阻拦,被迫分离。

正如于长敏在《日本牛郎织女传说与中国原型的比较》一文中所说:“文学家从牛女两星座联想到一对恋人,又从天上联想到人间。人间已有飞鸟化女洗浴说 (如《田昆仑》) ,有织女下凡说 (如《董永与织女》) ,有人鸟结婚生子说 (如《毛衣女》) ,将这几个传说综合起来,并与文学家创造的牛郎织女爱情传说联系在一起,便逐渐产生了《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在先秦时代是一则星辰神话;汉朝时期成为一则美丽传说,表达民众世俗的愿望和理想;唐宋诗歌中成为文人墨客的同情对象;而随着元明清世俗文学的兴起,牛郎织女故事从古典走向现代,经过文人添彩、民间附会,牛郎由天上的神话星宿变成一个民间的穷苦放牛郎,而织女从天国下凡到人间,共同完成一段打破封建桎梏的姻缘佳话。

从此,牛郎织女为我们的爱情文学提供了范本,散发的魅力一直影响到今天。

参考资料:

1、王朝阳《从秦简《日书》看牛郎织女故事之形成与流变》,《贵州文史丛刊》2011 年第 2 期;

2、王煜《汉朝牵牛、织女图像研究》,《考古》2016年第5期;

3、胡言《中国神话故事》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

4、郑先兴《汉画牛郎织女神话的原型分析》,《古代文明》2007年第4期;

5、叶殊宪《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2011年。

标签: 牛郎织女七夕节七夕

更多文章

  • 2/5的中国,住在草原上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的,大地,皮肤,住在,上,。,草原,中国

    草原,大地的皮肤。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生态系统,草原不仅维护了一方气候,还是旷达洒脱的草原儿女幕天席地的生存家园。身处这片绿色的海,你甚至可以跨越“秦时明月汉时关”,听到远古的浩瀚回声。那达慕大会的振奋激昂,呼麦长号的低沉神秘,马头琴的深远悠长,以及劝驼歌的忧伤,交织成一阵呼啸

  • 历史上有哪些战争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许翰

    以往说起这个话题,许多朋友常追忆起的,是那些凭着智慧勇气力挽狂澜,大智大勇的历代英雄们。但同样值得铭记的,还有历史上另一类景象:有些本来已经看到胜利曙光,甚至局面一片大好的战事,却因为某一个人的自私贪婪,白白葬送了胜利机会,甚至给国家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次要说的,就是某些造

  • 今天,仙女们选择不过七夕!答案都在这些古画里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七夕,七夕节

    今天七夕有对象的过七夕节不用说那单身的过啥过乞巧节啊!旧时的这天姑娘们会用穿针引线等游戏向天上的织女星乞求自己心灵手巧乾隆看到这样的场面都忍不住题诗几句桐轩昼静彩针抛,绿倚红偎笑语交。自是女郎工乞巧,柳州文笔漫相嘲。月曼清游图册 桐荫乞巧-清 陈枚所以今天是“女儿节”要美美的

  • 平民的节日:北京“地摊儿”往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练摊儿,老北京

    1北京的地摊从大明大清到上世纪 九十年代,几百年来兴盛不衰。 从抗战胜利后遍地军装、钢盔、水壶、美国饼干、日本眼药,到八十年代知青返程不好找工作,再到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下岗大潮……都是全城摆摊的时代。 北京话管摆摊儿叫“练摊儿&rdquo

  • 头号国民零食崛起史:中国人到底吃过多少种瓜子?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人,零食,到底,头号,史,吃过,国民,崛起

    优秀的零食,应该只填嘴、不填胃,便携、易清洁,有一定食用乐趣,又不让人为了吃而分心……不禁让人怀疑,“吃瓜群众”其实应该是“吃瓜子群众”。毕竟,论零食的自我修养,瓜子可比瓜高多了。瓜子+军大衣=漫长的冬天。 图/网络顾名思义

  • 什么是东夏国?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大真国,东夏国

    我国东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还诞生了多个有影响力的地方性政权。兴起于金末元初的东夏国(又称“大真国”),由女真人蒲鲜万奴所建,其疆域鼎盛时占有现在的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大部分地区,一度是东北地区璀璨文明的代表,几乎重现了唐朝渤海国的繁盛。虽然辽、金都是兴起于东北的政

  • 古代“虎符”能调兵遣将,为何没有人敢仿制?看完感叹古人智慧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虎符

    经常看古装电视剧的人会发现,古代军队调兵是需要一个叫做“虎符”的东西作为凭证,有了这个凭证才能调兵遣将,也就是说这块虎符就相当于军队的管理制度,只有将领见到虎符才能下令军队的调度,那么有人就会存在一个问题,既然虎符就可以调动军队,那么为什么没有人仿制虎符来调兵呢?对于这个问题

  •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在战前的预估和战后的结果,是让人大跌眼镜?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川口战役,广州战役

    虽然自古以来,战争就是一件时常“充满意外”的事情。但有些让人“大跌眼镜”的战果,不止见证了战场上的成败得失,更缩影了一个王朝的衰败原因。典型的,就是下面这两场。首先要说的,就是北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正月爆发的,号称&ldq

  • 塞上苍狼的征战岁月:草原民族为何逐渐放弃铁甲?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西望月窟九译重,嗟乎自古无英雄。出关未盈十万里,荒陬不得车书同。天兵饮马西河上,欲使西戎献驯象。旌旗蔽空尘涨天,壮士如虹气千丈。元·耶律楚材《西征》并非印象中的大辽宋朝是古代大一统王朝中最具争议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整个宋朝都没能完成南北统一,尤其是五代时期留下的燕云十六州问题始终未

  • 那座倒塌的秦王府,曾开启西安在汉唐后的新黄金时代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王府

    8月8日,西安市中心新城广场西南角的明朝秦王府城墙部分墙体发生坍塌,造成4辆汽车受损,4名群众轻伤。经当地有关部门初步勘察判断,坍塌部分为原城墙遗址新筑保护性土体和东北侧外包砖砌体。坍塌原因为近期连续大雨所致。明秦王府城墙遗址在西安的位置示意图绘制:韦星云这个明秦王府是什么?如何建成的?它又有着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