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2/5的中国,住在草原上

2/5的中国,住在草原上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534 更新时间:2023/12/6 5:35:57

草原,大地的皮肤。

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生态系统,草原不仅维护了一方气候,还是旷达洒脱的草原儿女幕天席地的生存家园。

身处这片绿色的海,你甚至可以跨越“秦时明月汉时关”,听到远古的浩瀚回声。那达慕大会的振奋激昂,呼麦长号的低沉神秘,马头琴的深远悠长,以及劝驼歌的忧伤,交织成一阵呼啸而过的风,掠过草尖,奏出独属于草原的物语。

新疆伊犁那拉提草原,世界著名的亚高山草甸植物区。摄影/王新康

1

什么塑造了草原?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中国是草原资源大国,拥有近4亿公顷的草原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0%以上,是中国现有耕地面积的3倍。可以说,中国2/5以上的陆地面积,都住在草原上。

中国草原分布甚广。广义来讲,除农田和森林以外,陆地上所有具绿色植被生长覆盖的土地,都属于草原的范畴。 制图/F50BB

草原有一种特殊的美,集合了冰川雪原的浩瀚,和溪流山涧的柔美。举目是山川笼罩的苍茫,微风拂过,又是另一番牛羊遍布的田园牧歌。

草原的美多姿多彩,草原的成因,也各有不同。

大多时候,在中国,草原约等于内蒙古草原。这片漫无边际的原野,坐落在内蒙古高原,是欧亚大草原的重要部分。

内蒙古高原,北起呼伦贝尔高原,经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抵达黄土高原的西部,处于200400毫米降水量之间的她,跨越干湿环境梯度,是温带草原生长的乐园,拥有绵延2500千米、宽600千米以上的草原景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草原区之一。

地跨东西的内蒙古草原,拥有多样的自然景观。 制图/F50BB

由于内蒙古高原地跨东西,展布于东西的草原,也各有风貌。

气候偏湿、河流交错的呼伦贝尔草原,地阔天宽,有种刚柔并济之美;空旷幽深、辽阔苍茫的锡林郭勒草原,火山熔岩不时凸显,有种广漠博大之美;背靠阴山、风大沙多的乌兰察布草原,鲜花遍野,是中国地貌最独特、景观最丰富的大草原;而被黄河环抱的鄂尔多斯草原,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和沙地,风与沙的交织,勾勒出雄浑奇妙的塞外景象。

呼伦贝尔草原。摄影/郭伟忠

锡林郭勒草原南端的浑善达克沙地,草原与沙漠同框。摄影/和平

区别于水平的内蒙古草原,坐落在新疆的草原,是典型的山地垂直草原。虽然新疆地处中亚荒漠腹地,发育于天山山脉山间盆地的伊犁草原,南、北、东三面环山,西部开口承接了自西而来的湿润气流,加之冰川融水的浸润,自低至高依次出现了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等垂直带谱景观。

迎风的伊犁河谷北侧,降水相对丰富,山地植被也更为茂盛。 制图/F50BB

由于伊犁河谷地形的特殊性,南北侧的自然景观带,十分迥异。 制图/F50BB

虽不似内蒙古高原一般平坦辽阔,但依托山体而生的伊犁草原,凹凸起伏,高低绵延,与巍峨圣洁的雪山,古老又年轻的云杉,缤纷灵动的油菜花,哈萨克族人的木屋毡房,交织出一幅包容又深刻的复合画卷。

新疆伊犁喀拉峻草原的雪山与花海。摄影/万瑞

一如伊犁草原的垂直包容,坐落在四川甘孜州的川西高寒草原,和西藏那曲的那曲高寒草原,各有各的变幻与壮观,是盛放在雪山上的“高岭之花”。

河网密布的川西草原风光。摄影/熊可

此外,在海南岛西部的昌化江口,因为焚风效应,海滨区域甚至出现了一条狭长的热带沙漠带,是我国唯一可以看到热带草原的地区。

西藏那曲羌塘草原。摄影/天外流星

2

草原如何塑造中国?

没有哪一种自然景观,如草原一般,对中国的影响如此深远。

高洪雷曾在《另一半中国史》中提及:“迄今被我们称‘中国史'的,只能算是半个中国的历史,历史学家所记录的大多是中原王朝的兴衰荣辱,各少数民族即便偶然被提起,也不过是因为与中原王朝的瓜葛而被迫匆匆地一笔带过。”

而这被“忽视”的另一半中国史,其中有一大半故事,由游牧民族而塑就,并在草原上轮番上演。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群。摄影/邱会宁

草尖上的温柔

若在翻阅历史典籍时稍加注意便不难发现,在中原王朝的北沿内蒙古草原上,不同的游牧民族以旺盛的生命力,精彩纷呈了几千年,是塑造中国的一块重要拼图。

类似黄河冲积平原是中原文明的滥觞,发端于草原的游牧民族,以肥美的水草而生。草,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命根子。因而如何与草原相处,是游牧民族的人生第一课。

伊犁昭苏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摄影/清溪

大多时候,牧人很少与草原有直接的接触,山羊、绵羊、牛、马、骆驼,这五种牲畜是草原民族与大地互动的纽带。

在不少人的理解中,逐水草而游牧,似乎是一片牧场吃完了,再去寻找另外的牧场去放牧。事实上,真正的游牧迁徙并非如此。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笃信:游牧时,在同一片牧场逗留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4天。

换季时节,祁连山草原上的牧民正在迁徙转场。摄影/肖南波

赤峰克什克腾旗牧民正准备带驼队转场。摄影/刘刚

牛羊吃草时,通常是这儿一口,那儿一口,若草场充足,牛羊基本上只啃草尖,草尖被吃后,会刺激草再生,反而长得更好。为了保障牧场的休养生息,赢得草木生长的时间,因而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只能频繁地迁徙。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虽然草原不留痕迹,但到处都有草原民族放牧的身影。除了牧场,游牧民族对待草原五畜,也格外柔情。

呼伦贝尔哈吉夏营地套马杆。摄影/于永乐

祁连山大马营草原上的牧民与小羊。摄影/傅鼎

在汉语中,“对牛弹琴”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草原上,与五畜的交流,从来都不少见。在戈壁地区游牧的蒙古族人中,流传着一首劝驼歌《孤独的白驼羔》。这首长调民歌,正是为哀伤的母骆驼而奏。

在草原民族的心中,“每一棵灌木都是神灵,每一座山岩都是圣主可汗”,因而他们对大自然格外虔诚。春天的招福仪式,初夏的母畜初乳洒祭,盛夏的那达慕大会和敖包祭祀,入冬的“达尔汗宴”……都是草原民族对五畜、对草原最直接的情感表达。

呼伦贝尔草原冬季那达慕大会。摄影/卢文

锡林郭勒盟东乌旗祭敖包。摄影/王金

于马背上征服世界

随着季节的鼓点,于广袤无际的草原上不断迁徙的生活,塑造草原儿女洒脱率直性格的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全民皆兵和擅长游击的典型特征。

从骁勇善战的匈奴,到迁都洛阳、大举汉化的鲜卑,从创立汗国政权的突厥、契丹,到创建蒙古帝国的蒙古族,或许是前行的道路几乎没有阻隔,生活在马背上的草原民族,从来都一往无前、锐意进取。

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多骁勇善战,许多民族都曾在草原上成就一代霸业。 制图/F50BB

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不少游牧部落都曾创建过帝国,拓展中国疆域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史记》中,司马迁张骞出使西域的行为,称之为“凿空”。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中原王朝视野下的定义。对于“蒙古包,勒勒车,马镫一踩走四方”的草原部落而言,早在张骞“凿空”之前,游牧部落早就在这片神秘的“大漠”,与东亚、南亚、西亚等地的人们发生过交流与碰撞。

伊犁恰西草原河谷附近搭建毡房的牧民。摄影/赖宇宁

那拉提草原,雪山下的蒙古包。摄影/万瑞

甚至在沙漠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就形成了一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草原丝绸之路。唐朝时期,漠北草原游牧部落在回纥的率领下归附唐朝,参拜唐太宗为“天可汗”,并为其开辟了一条“参天可汗道”,为辽朝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的全面繁盛奠定了基础。

辽朝和元朝时,是北方草原民族最繁盛的时期。当时辽朝、元朝与欧亚各地的往来,大都要依靠草原丝绸之路。西方国家和中原王朝的使者、商人集中于此,辽上京、中京,以及元上都,也因此成为了当时的国际大都市。

锡林郭勒草原元上都遗址。摄影/和平

因为辽文化的传播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中亚乃至欧洲国家,常常将中国称呼为“契丹”,俄语里的“中国”,音译过来就是契丹。

值得一提的是,在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时期,中国的疆域空前广大,约1300万平方公里,汉唐都难以望其项背。

科尔沁草原腹地,霍林郭勒可汗山顶上修建了成吉思汗忽必烈的巨型雕像。摄影/邱会宁

草原元素知多少?

回顾草原民族的发展,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的史诗感。

事实上,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交织融合了几千年,许多草原元素早已“潜入”到中原文化的方方面面。

乌兰布统草原红山军马场。摄影/陈刚

当你热血沸腾时,或许会吟唱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当你抑郁苦闷时,或许会想起“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这些或激昂或哀伤的诗词,有一个共同的流派边塞诗。

而所谓的边塞,就包括苍茫的北方草原。或许对于边塞百姓而言,两种文明的交锋,带来了生活的不幸,而这种不幸却是文学的出口,一首首边塞诗幻化成一颗颗明星,照亮了中国文学的征程。

坝上草原羊群密布。摄影/胡子卉

草原审美也影响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由鲜卑族修建的云冈石窟,佛像高大巍峨,有种草原民族特有的雄浑之美。而云冈早期建造的昙曜五窟,均采用了马蹄形的平面和高阔的穹隆式屋顶,和早期鲜卑族游牧在草原时的居室,颇为相似。

乃至于鲜卑政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在修建龙门石窟时,虽融入了中原审美的纤美细腻,却也不失飘逸豪放的草原风情。

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融,不仅体现在文化艺术上,还常见于日常生活中。

赤峰克旗,制作奶豆腐的非遗传承人。摄影/刘刚

锡林郭勒西乌旗,蒙古族婚礼迎新娘。摄影/顾群

锡林郭勒西乌旗的草原博克手。摄影/戴明生

虽然在入主中原后,北魏孝文帝曾推行衣冠改革,命令鲜卑人都穿汉服,然而神奇的是,紧身、短小、连裆的鲜卑装,因为更适合生产、生活的需要,反而在汉族中得到了推广。今天我们最日常的裤子、马靴等服饰,都是由草原民族的传统服饰演变而来的。

除此之外,草原饮食的推广,也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丰富多样的奶制品,肉中骄子牛肉干,鲜、咸、香、补的涮羊肉,是不少饕客都无法割舍的美食盛宴。

蒙古族的烤包子。摄影/胡永良

3

草原,真实的天堂

单之蔷曾在《无法言说的是草原》中写道:“草原与浪漫无关,草原的背后是艰难。”

草原,草长莺飞、辽阔无边,人们总会为其添加一层浪漫滤镜。然而实际上的草原,却是最为脆弱的土地资源。据专家研究,我国最好的草原之一呼伦贝尔草原,地下一米就是流动的沙子。草原一旦沙漠化,恢复起来尤为艰难。

雪山、沙漠、草原依次展开,这是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摄影/孙志军

“逐水草而居”,是草原民族千百年来的一种生活方式,看似落后原始,却是对异常脆弱的草原生态和资源的一种有效保护。

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孝庄太后的出生地。摄影/王金

没有人可以征服草原。即便是征服过半个世界的成吉思汗,也从不曾征服过草原。成吉思汗在位期间,还颁布了最严厉的保护草原法规:“草绿后挖坑致使草原被损坏的,失火致使草原被烧的,对全家处死刑。”敬畏草原母亲,呵护草原生态结构,或许是每一个草原儿女与生俱来的本能。

草原,美丽又脆弱,这种强烈反差带来的焦虑,曾让蒙古族诗人席慕蓉叹息:“请给我蒙古族人的马头琴曲和蒙古族长调。”

内蒙乌兰察布辉腾锡勒草原风电场是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草原风能是对草原资源保护的方式。摄影/卢文

生态恶化、草原面积不断缩小的情况正在发生,草原儿女的焦虑,能否有新的出口?这不仅是草原儿女的课题,更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诘问。

毕竟草原,是你我心中最接近天堂的模样。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摄影/清溪

标签: 大地皮肤住在草原中国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有哪些战争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许翰

    以往说起这个话题,许多朋友常追忆起的,是那些凭着智慧勇气力挽狂澜,大智大勇的历代英雄们。但同样值得铭记的,还有历史上另一类景象:有些本来已经看到胜利曙光,甚至局面一片大好的战事,却因为某一个人的自私贪婪,白白葬送了胜利机会,甚至给国家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次要说的,就是某些造

  • 今天,仙女们选择不过七夕!答案都在这些古画里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七夕,七夕节

    今天七夕有对象的过七夕节不用说那单身的过啥过乞巧节啊!旧时的这天姑娘们会用穿针引线等游戏向天上的织女星乞求自己心灵手巧乾隆看到这样的场面都忍不住题诗几句桐轩昼静彩针抛,绿倚红偎笑语交。自是女郎工乞巧,柳州文笔漫相嘲。月曼清游图册 桐荫乞巧-清 陈枚所以今天是“女儿节”要美美的

  • 平民的节日:北京“地摊儿”往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练摊儿,老北京

    1北京的地摊从大明大清到上世纪 九十年代,几百年来兴盛不衰。 从抗战胜利后遍地军装、钢盔、水壶、美国饼干、日本眼药,到八十年代知青返程不好找工作,再到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下岗大潮……都是全城摆摊的时代。 北京话管摆摊儿叫“练摊儿&rdquo

  • 头号国民零食崛起史:中国人到底吃过多少种瓜子?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人,零食,到底,头号,史,吃过,国民,崛起

    优秀的零食,应该只填嘴、不填胃,便携、易清洁,有一定食用乐趣,又不让人为了吃而分心……不禁让人怀疑,“吃瓜群众”其实应该是“吃瓜子群众”。毕竟,论零食的自我修养,瓜子可比瓜高多了。瓜子+军大衣=漫长的冬天。 图/网络顾名思义

  • 什么是东夏国?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大真国,东夏国

    我国东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还诞生了多个有影响力的地方性政权。兴起于金末元初的东夏国(又称“大真国”),由女真人蒲鲜万奴所建,其疆域鼎盛时占有现在的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大部分地区,一度是东北地区璀璨文明的代表,几乎重现了唐朝渤海国的繁盛。虽然辽、金都是兴起于东北的政

  • 古代“虎符”能调兵遣将,为何没有人敢仿制?看完感叹古人智慧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虎符

    经常看古装电视剧的人会发现,古代军队调兵是需要一个叫做“虎符”的东西作为凭证,有了这个凭证才能调兵遣将,也就是说这块虎符就相当于军队的管理制度,只有将领见到虎符才能下令军队的调度,那么有人就会存在一个问题,既然虎符就可以调动军队,那么为什么没有人仿制虎符来调兵呢?对于这个问题

  •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在战前的预估和战后的结果,是让人大跌眼镜?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川口战役,广州战役

    虽然自古以来,战争就是一件时常“充满意外”的事情。但有些让人“大跌眼镜”的战果,不止见证了战场上的成败得失,更缩影了一个王朝的衰败原因。典型的,就是下面这两场。首先要说的,就是北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正月爆发的,号称&ldq

  • 塞上苍狼的征战岁月:草原民族为何逐渐放弃铁甲?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西望月窟九译重,嗟乎自古无英雄。出关未盈十万里,荒陬不得车书同。天兵饮马西河上,欲使西戎献驯象。旌旗蔽空尘涨天,壮士如虹气千丈。元·耶律楚材《西征》并非印象中的大辽宋朝是古代大一统王朝中最具争议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整个宋朝都没能完成南北统一,尤其是五代时期留下的燕云十六州问题始终未

  • 那座倒塌的秦王府,曾开启西安在汉唐后的新黄金时代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王府

    8月8日,西安市中心新城广场西南角的明朝秦王府城墙部分墙体发生坍塌,造成4辆汽车受损,4名群众轻伤。经当地有关部门初步勘察判断,坍塌部分为原城墙遗址新筑保护性土体和东北侧外包砖砌体。坍塌原因为近期连续大雨所致。明秦王府城墙遗址在西安的位置示意图绘制:韦星云这个明秦王府是什么?如何建成的?它又有着怎样

  • 古代人为什么喜欢把工具放在袖子里?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为什么,把,工具,里,放在,喜欢,袖子,古代人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好像中国人的衣饰与礼仪自古便是分不开的,分别场合着装必定分别,固然这都是对待有身份的人来说的,穷人天天为了生计在奔走,偶然也会衣不蔽体,自然波及不到。那么古时间这些有身份的人,通常会衣着1种袖口很大的衣服,以现代人的目光看来是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