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有哪些战争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

历史上有哪些战争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534 更新时间:2023/12/12 12:41:46

以往说起这个话题,许多朋友常追忆起的,是那些凭着智慧勇气力挽狂澜,大智大勇的历代英雄们。但同样值得铭记的,还有历史上另一类景象:有些本来已经看到胜利曙光,甚至局面一片大好的战事,却因为某一个人的自私贪婪,白白葬送了胜利机会,甚至给国家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次要说的,就是某些造就这“奇景”的“能人”。

首先一位“能人”,就是北宋一位“老直臣”:宋钦宗年间的同知枢密院事许翰。

北宋末年政风败坏,但许翰却是个少见的好人,他素来以刚正著称,再难听的话也敢说,一开口就怼翻一群人。宋徽宗瞎搞的年月里,他就经常这样“开炮”,也因此吃了不少苦头。待到北宋彻底玩大,金兵呼啦啦破关南下,憋屈多年的许翰也翻了身,凭着多年攒下的“直臣”名声扶摇直上。前线战事却告急,他在后方升得越快,到了宋钦宗在位时的靖康元年(1126)三月,已是负责兵机事务的“同知枢密院事”。

在当时大宋许多军民看来,这位平日一身正气的许翰大人,放在如此重要岗位上,一定能凭满身“正气”杀退金兵。其实许翰的运气也好得很。当时金兵刚刚在攻打汴京的战役中失利,不得不草草议和后北退。另一路围攻太原的金兵,也是初露疲态。太原军民团结一心苦守坚城,令金将粘罕率领的精锐吃了不少苦头。粘罕本人也只好在留下一半兵力围太原后,灰溜溜暂时北返。大宋破局的战机,已经到来。

可就是这难得的制胜机会,却也激出了许翰“正气”下的毛病。这位“直臣”一向是耿直忠义著称,遇事最在乎刷声望。至于军事部署指挥的能力?那却基本为零。于是,一心想立个大功“刷声望”的许翰,猴急着颁下严令,要求种师中和姚古的宋军精锐立刻北进,聚歼太原城下的金军。

许翰这做法,看似很正义,其实却昏聩:打仗不是过家家,从兵马调动到粮草军备,样样都要实打实的办。可许翰除了死催前线军将,其他啥都不会办。种师中等人当地部队,除了得到他的空头命令外,兵马粮草装备等紧迫问题,全都没解决。就连士兵们的粮草都没到位,总不能让将士们饿着肚子去拼杀吧?可许翰不管,自己分内的事情没办好,下命令却积极,单种师中的主力部队,每天都收到他六七道严令。

更可耻的是,许翰办事无能,扣帽子却在行,一看种师中们没动作,眼喷火的许翰不反思自己的错,反而大帽子扣下,直接给种师中一句“逗挠玩寇”的指责。为大宋打了一辈子仗的种师中悲愤了:他一生立功无数,可以战败却不能受此侮辱。所以明知此行必死,这位老将依然含泪出征,行前他如诀别一般,与家人一一告别。如他自己所说:“今老矣,忍受此为罪乎?”

接下来的事情,全被种师中将军料中,由于许翰的昏聩调度,宋军连粮草都没齐,就匆匆上路了,路上才走了三天就基本断粮,将士们每天只能啃着一勺黑豆行军。在太原城外20里,种师道遇到了“等候多时”的金军完颜娄室部,双方从早晨激战到中午,准备不足的宋军,箭弩很快就打光。68岁的种师中将军厮杀到最后,身边只剩下百余人,最终壮烈殉国。大宋“破局”的最好机会,就这样白白错失。

而这场战败的严重后果,还不止错失了一次机会。北宋最精锐的种师中部,因为许翰的瞎指挥全军覆没。这种“扣帽子”的套路,坑没了大宋保卫汴京最重要的力量。“靖康之耻”的大坑,等于又给挖了一大铲子。可笑的是,“靖康之耻”后许翰也“南渡”了,继续在南宋官运亨通,数万将士的鲜血,种师中将军的悲愤,于他,竟好似“没事”。

这种活剧,无论军人流血又流泪的悲剧,还是“精英许翰”闯祸后“拍屁股没事人”的闹剧,放在两宋也不是一桩。看过这类活剧,也就看懂了两宋积贫积弱的缘由。

而比起这样的闹剧里,明朝一位拥有如此“能量”的角色,更让人一声叹息:明朝天年间的户科给事中姚宗文。

明朝言官出名“敢说话”,“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角色从来很多。做了多年言官的姚宗文,长期以来也都是小角色。为何这小角色会闹出大动静?就得先说说他的一位老朋友,亦是晚明杰出的军事家熊廷弼。

万历晚年的萨尔浒大战,数万明军覆没白山黑水间,后金努尔哈赤强势崛起。大明朝堂惊做一团,但当时的万历皇帝,反应还算淡定:怕什么?朕用个明白人,管保就能打回来。万历心中的“明白人”,就是熊廷弼。

虽然同是言官出身,但熊廷弼却是言官里少有“敢说又敢干”的人物。早年他巡按辽东时,就精准看到了后金八旗的可怕潜力。待到萨尔浒战役结束,“火速升官”的熊廷弼,扛着万历赐的尚方宝剑出任辽东经略,接盘的却是烂摊子辽东大地兵败如山倒,士兵百姓纷纷撒腿逃跑,骑兵们宁可把战马毒死,也绝不上战场与八旗拼命,特别是辽东的门户沈阳,当地守军一听努尔哈赤要来,吓得仓皇逃窜,偌大沈阳城,一度逃成“空城”。

但就是这么一个烂摊子,性格倔强的熊廷弼,硬是扛了起来:士兵逃亡?先挑官大的军官杀。沈阳逃空了?那就驻兵辽阳,整顿防务。即“以守为稳着”,靠着明朝火器犀利城池坚固的优势,一步步往前推进。硬是扎扎实实,在辽东站稳了脚跟。

于是,萨尔浒战役后,那“兵败如山倒”的景象,竟奇迹般被熊廷弼板回来:打赢了的努尔哈赤,地盘依然局于开原铁岭等地,沈阳辽阳等重镇也牢牢掌握在明军手里。甚至熊廷弼还步步前进,一步步扩大防区。雄心勃勃的努尔哈赤,也只能“按兵不动者岁余”。

甚至,在按奈不住的努尔哈赤,打算跟熊廷弼撞了撞后,那“八旗满万不可战”的“神话”,也挨了重重一击:后金军先攻沈阳,推进到距离沈阳十里处,就被明军一阵群殴。而后虽然在花岭蒲河等地占了点小便宜,但随后又被明军打了回来。像萨尔浒战役里摧枯拉朽痛打明军的一幕,放在熊廷弼面前,基本就是个梦。

至此,局势危急的辽东,就硬是在熊廷弼的铁腕整治下,不到一年就逐渐搬回了局面。辽阳沈阳等重镇安然无恙,“起得快”的努尔哈赤,也一度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谁知给他解决这个难题的,却就是熊廷弼的“好朋友”户科给事中姚宗文。

姚宗文与熊廷弼,早年曾是“并肩骂人”的好战友。萨尔浒战役后,熊廷弼发达了,姚宗文的官位却还是原地踏步。于是姚给事中也就起了私心,希望熊廷弼能“关照”下老朋友,不料正忙着整军备战的熊廷弼,一忙就把这事儿忘了。这下姚宗文很伤心:啥?辽东战局比我升官的事儿还重要?你等着!

偏偏不久以后,姚宗文在老乡方从哲(内阁大学士)的关照下,去辽东巡阅军情,这个小心眼的言官,可逮住公报私仇的机会,回来就在奏折里把熊廷弼好一顿喷,什么“军马不训练,将领不部署”之类的“脏水”,一股脑全泼熊廷弼身上。也许“姚大言官”的本意,只是骂两句泄泄愤,可他这一骂就点了火药桶。

一来这熊廷弼,本来就是个臭脾气,走哪都得罪人,早就被朝中多少人“盯着”。二来这辽东经略的岗位,一年前是烂摊,现在转危为安了,那就更成了香饽饽,不知多少人要抢。姚宗文这一顿骂,恰好就掀了盖子,各种各样的脏水,齐齐朝着熊廷弼泼来,熊廷弼为官以来所有的“劣迹”,全被人扒了个底朝天。明明是力挽狂澜的英雄,没几天就被大明朝的“朝堂舆论”,塑造成了十恶不赦的斯文败类。

幸亏当时的兵科给事中朱童蒙还算厚道,他奉命勘验熊廷弼的战功,给了公正的评价:“数十万(辽东)生灵,皆廷弼(熊廷弼)一人所留”。“(熊廷弼)策马趋救,何其壮也”。挨了一身脏水的熊廷弼,这才免于牢狱之灾,辽东经略却做不成了,让给了东林党“干才”袁应泰。这一通活剧,就是姚宗文“泄私愤”惹的祸。

可骂痛快的姚宗文不会想到,他这祸惹得有多大:熊廷弼下课了,可接替熊廷弼的袁应泰,是清官不假,却是军事庸才,不久后努尔哈赤“慕名来攻”,一顿瞎指挥的袁应泰,接连丢了辽阳沈阳,把熊廷弼辛辛苦苦守住的国土,全“败给”努尔哈赤,成了未来清王朝“龙兴”的本钱。这一顿闹剧,乃至更不久后,熊廷弼无比悲惨的结局,叫几百年后的乾隆皇帝都一声长叹:“观至此为之动心欲泪;而彼之君若不闻,明欲不亡得乎?”

确实,一个风气严重扭曲,党争祸国成风的明王朝,就是有熊廷弼这样的牛人,也是救不过来啊。

参考资料:顾宏义《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实录》、梅毅《明朝真史》、覃仕勇《奏折上的晚明》

标签: 许翰

更多文章

  • 今天,仙女们选择不过七夕!答案都在这些古画里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七夕,七夕节

    今天七夕有对象的过七夕节不用说那单身的过啥过乞巧节啊!旧时的这天姑娘们会用穿针引线等游戏向天上的织女星乞求自己心灵手巧乾隆看到这样的场面都忍不住题诗几句桐轩昼静彩针抛,绿倚红偎笑语交。自是女郎工乞巧,柳州文笔漫相嘲。月曼清游图册 桐荫乞巧-清 陈枚所以今天是“女儿节”要美美的

  • 平民的节日:北京“地摊儿”往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练摊儿,老北京

    1北京的地摊从大明大清到上世纪 九十年代,几百年来兴盛不衰。 从抗战胜利后遍地军装、钢盔、水壶、美国饼干、日本眼药,到八十年代知青返程不好找工作,再到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下岗大潮……都是全城摆摊的时代。 北京话管摆摊儿叫“练摊儿&rdquo

  • 头号国民零食崛起史:中国人到底吃过多少种瓜子?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人,零食,到底,头号,史,吃过,国民,崛起

    优秀的零食,应该只填嘴、不填胃,便携、易清洁,有一定食用乐趣,又不让人为了吃而分心……不禁让人怀疑,“吃瓜群众”其实应该是“吃瓜子群众”。毕竟,论零食的自我修养,瓜子可比瓜高多了。瓜子+军大衣=漫长的冬天。 图/网络顾名思义

  • 什么是东夏国?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大真国,东夏国

    我国东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还诞生了多个有影响力的地方性政权。兴起于金末元初的东夏国(又称“大真国”),由女真人蒲鲜万奴所建,其疆域鼎盛时占有现在的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大部分地区,一度是东北地区璀璨文明的代表,几乎重现了唐朝渤海国的繁盛。虽然辽、金都是兴起于东北的政

  • 古代“虎符”能调兵遣将,为何没有人敢仿制?看完感叹古人智慧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虎符

    经常看古装电视剧的人会发现,古代军队调兵是需要一个叫做“虎符”的东西作为凭证,有了这个凭证才能调兵遣将,也就是说这块虎符就相当于军队的管理制度,只有将领见到虎符才能下令军队的调度,那么有人就会存在一个问题,既然虎符就可以调动军队,那么为什么没有人仿制虎符来调兵呢?对于这个问题

  •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在战前的预估和战后的结果,是让人大跌眼镜?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川口战役,广州战役

    虽然自古以来,战争就是一件时常“充满意外”的事情。但有些让人“大跌眼镜”的战果,不止见证了战场上的成败得失,更缩影了一个王朝的衰败原因。典型的,就是下面这两场。首先要说的,就是北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正月爆发的,号称&ldq

  • 塞上苍狼的征战岁月:草原民族为何逐渐放弃铁甲?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西望月窟九译重,嗟乎自古无英雄。出关未盈十万里,荒陬不得车书同。天兵饮马西河上,欲使西戎献驯象。旌旗蔽空尘涨天,壮士如虹气千丈。元·耶律楚材《西征》并非印象中的大辽宋朝是古代大一统王朝中最具争议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整个宋朝都没能完成南北统一,尤其是五代时期留下的燕云十六州问题始终未

  • 那座倒塌的秦王府,曾开启西安在汉唐后的新黄金时代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王府

    8月8日,西安市中心新城广场西南角的明朝秦王府城墙部分墙体发生坍塌,造成4辆汽车受损,4名群众轻伤。经当地有关部门初步勘察判断,坍塌部分为原城墙遗址新筑保护性土体和东北侧外包砖砌体。坍塌原因为近期连续大雨所致。明秦王府城墙遗址在西安的位置示意图绘制:韦星云这个明秦王府是什么?如何建成的?它又有着怎样

  • 古代人为什么喜欢把工具放在袖子里?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为什么,把,工具,里,放在,喜欢,袖子,古代人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好像中国人的衣饰与礼仪自古便是分不开的,分别场合着装必定分别,固然这都是对待有身份的人来说的,穷人天天为了生计在奔走,偶然也会衣不蔽体,自然波及不到。那么古时间这些有身份的人,通常会衣着1种袖口很大的衣服,以现代人的目光看来是非常

  • 给赣州带来“千年不涝”传说的福寿沟,到底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福寿沟,赣州

    今年入夏以来,南方多个地区在饱受梅雨之苦后,又遭遇了洪水考验。而与此同时,江西赣州城墙以内的老城区却因其“千年不涝”的传说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然,亦有学者在查阅史料之后,对于赣州城“从未有过洪涝”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虽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