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族

汉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189 更新时间:2023/12/6 15:23:16

汉族,又称为汉人、华人,在历史上曾经自称“夏”、“华”、“华夏”,或被称作“秦人”、唐人、桃花石,是中国和新加坡的主体族群,占中国人口的90%以上,是狭义上的“中国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

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认同炎黄二帝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裔胄及炎黄子孙,现代则有龙的传人等称呼。

汉族作为一个族群,在先秦时代称作“夏”或是“华夏”。到汉朝便有了“汉人”一名。“汉人”得名于汉朝,其本意是指“汉朝之人”。但在汉朝早期,因为秦朝的强大影响,其邻居更多的将汉朝人称作“秦人”,由于秦朝声威远震,也影响到其他国家对汉朝的称呼,如古代的印度、希腊与罗马等国仍称其为Cina,Thin,Sinae等等。直到东汉后,“秦人”才被称为“汉人”或是“汉民”。而“汉人”作为民族的族称应不晚于南朝初期。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因数个北方游牧民族中原南下建立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尤其是在前赵和后赵时期的数十年里,民族矛盾尤为突出,迫使汉人大兴向南迁徙到长江中下游、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史称“衣冠南渡”,据统计南下人口要占西晋各州总人数的八分之一以上.当时,由于占据东北的鲜卑慕容氏接受东晋封号,并实行安置流民、设置侨郡等政策,使得黄河中下游不少汉人举族迁往辽东和辽西;而在西北,汉人张氏建立的前凉也招致人数不少的汉人西迁,其后续的政权也一并彻这项政策,令今甘肃、青海东部和新疆南部的汉人数量大为增长。由此到南北朝时便出现了一个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情况。也是这个时期,汉人便成为这个民族的稳定的族称,如鲜卑化的北齐高氏政权便用“汉狗”、“一钱汉”蔑称来辱骂其境内的汉人.

到唐朝后,由于唐朝对周边的强大影响力,“汉人”也被外国人称为“唐人”。但“唐人”作为当时外国对汉族的族称,却并未被汉民族本身所承认。唐朝在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交往中自称为“汉”,将其国家称为“汉国”、边界称为“汉界”,人民也称作“汉人”。到近代19世纪末以后,由于“民族”一词的含义引入,“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

汉人迁徙到海外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南末年,由于国家被蒙古人消灭,不少南宋遗民选择向南逃亡。这其中就有宰相陈宜中郑思肖,他们一直逃到了爪哇。其次则是明朝灭亡后,为数不少的士大夫与普通百姓的南下。而大规模的向海外的移民则主要是清末民初时期,自从1860年满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后,和英法签订《天律条约》,迫使清廷放弃海禁,从此以后中国人可以自由迁徙到海外,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流向了东南亚。当今的海外华人约五千万以上,这当中绝大多数是汉族。

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汉字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其指的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仍使用汉字,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并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媒体)。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汉族)、越南(京族)、朝鲜半岛(朝鲜族)、日本(和族及琉球族)、缅甸(果敢族)等。汉字文化圈从地理角度可以称为东亚文化圈,

从文化角度可称为儒家文化圈(儒教文化圈),以器物戏称为稻米文化圈、筷子文化圈,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汉族人通以稻、麦为主食,搭配蔬菜、肉食和豆制品等多种菜点,通过蒸、炒、煎、炸、煮等等不同烹饪方法制作主食和菜点。

汉民族善于烹饪,经过几千年的烹饪历史发展,菜式基本分为八大菜系,即川、鲁、苏、粤、皖、湘、浙、闽等八大菜系,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除酒和茶两种主要饮料,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人们的饮料。

汉族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互惠型社会关系。通常社会关系的不同是通过类似家庭称呼来表达的。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被称作“关系”,联系感情。华人的社会关系通常是通过互相送礼来进行。

自古有“千里送鹅,礼轻情义重”的说法,表示礼物的价值在于送礼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礼物本身的价值。尤其是定情信物。

汉族服饰被现代人称之为“汉服”是从三皇五帝至明朝汉族一直沿袭下来的民族服饰。其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宽袍大袖。这种服饰文化在古代也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国的传统服饰。

后因满清统治者强迫剃发易服、改穿满族的旗装而使传统汉服式样失传,但日本、朝鲜、越南等依然有部分遗存下来。典型的旗装是以男子的长袍马褂和女子的直筒长袍为代表(但事实上在民间上衣下裳的传统汉族穿法仍然常见于妇女服饰中)。民国时期随着西方事物的传入汉族服饰再次经历变革,西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及开。

汉族服饰与图腾

图腾:龙凤呈祥

标签: 服饰中国文化汉人民族汉族称为汉朝

更多文章

  • 越国一脉—闽越篇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公元前,福建,民族,文化,地区,舞蹈,习俗,中原

    闽越国是福建历史上地方割据政权中时间最早最长也最为强盛的古国。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闽越人既保持了福建远古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宗教观念等,又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效法中原内地,从而创造出灿烂一时的闽越古国文化。勾践的后人开创闽越国闽越国,位于今中国福建省北部,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的

  • 保安族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服饰,明朝,伊斯兰教,保安,主要,世纪,中国,信仰

    保安族是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少数散居青海与新疆,现代社会因工作、婚姻的频繁迁徙,绝大部分省份均有分布。中国有保安族16,505人(2000年人口普查)。族源是来自中亚的色目人签军(探马赤军)。保安族的祖先是元朝、明朝(公元13世纪至17世纪)在青海同仁附近驻垦的蒙

  • 柯尔克孜族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吉尔,中国,新疆,语言,使用,主要,属于,男子

    柯尔克孜族是中亚的一支民族,为是吉尔吉斯共和国的主要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中国境内约有16万柯尔克孜人(2000年),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史记》中最早记录了柯尔克孜人的情况,称之为“鬲昆”。两汉时称“坚昆”,魏晋南北朝至隋代称“结骨”、“契骨”、“纥骨”、“护骨”。唐代时

  • 回族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人口,回族,中国,文化,穆斯林,民族,中亚,主要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沿海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中国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

  • 羌族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图腾,服饰,春秋战国,传统,文化,今天,自己,羌族

    今天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自称尔玛。“羌”是他称,因其以羊为图腾,“西戎牧羊人”(《史记.西羌传》)。今天的羌族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地震后,总人口不足30万。有口语,文字失落。“羌人”分为“先古羌”,又叫“东羌”(春秋战国之前的炎黄族团)和“后古羌”,又叫西羌(春秋战国之后的西羌“胡夷”族团)

  • 北地雄风—东胡篇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地区,部落,单于,鲜卑,一带,契丹,匈奴,出土

    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今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 通古斯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女真,历史,建立,斯人,中国,满族,国家,时期

    一、通古斯--满语族的范围及源流通古斯--满语族是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现在属于这个语族的包括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南起

  • 大漠苍狼—匈奴亚洲篇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地区,单于,游牧,匈奴,一带,汉朝,他们,公元前

    匈奴是我国古代一个强大而影响深远的民族,其名始显于战国。自西汉以来,中国古代文籍记述其先民即殷周鬼方、猃狁。当今学术界,仍多宗古籍;也有西来、北来等说。匈奴无文字,以语言为约束。留传至今的少量古代汉语文记录的匈奴语汇与氏族名,难于对其族属与语族作出准确判断,目前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说,也还有别的一些说

  • 撒拉族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一部分,部落,民族,中国,历史,文化,拉尔,后来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骨子里就是突厥人。 撒拉族,正式名称为撒拉尔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人的后裔,现主要聚居在中国青海省循化与甘肃省积石山自治县及其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有人口10.4万人(2000年)。中国撒拉族古称Salor,这个部落名起源于传说中的乌古斯可汗(被土库

  • 鲜卑的消失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一个,慕容,建立,太后,文帝,鲜卑,北魏,政权

    鲜卑,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游牧于今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附属于匈奴。北匈奴西迁后,进入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强盛。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立制,组成行军政联合体。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死后,联合体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有慕容、乞伏、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