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的椅子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代的椅子有什么讲究?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406 更新时间:2023/12/21 1:28:29

数千年来,中国古典家具始终与社会的政治、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中国古代的椅子,它便是中国礼仪等级名分的象征。

在古代,只有男子才有坐椅子的权利,女子不能坐?古代的椅子,到底有哪些讲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古代椅子与中国等级文化

早些时候,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民间使用家具讲究尊卑、长幼、男女。

汉代礼俗基本上沿袭周代,汉代使用的席分长短,长的可以坐三至四人、短的可以坐两人,再短的只可以坐一人。论等级,一人独坐的席高于两人席,两人席又高于三人席与四人席。

“椅子”这个叫法也是唐代才有的。唐代出现了早期的椅子,是由矮床和胡床兼并融合产生的,椅凳的使用渐渐多起来。

代椅子更为普遍,造型和结构都更合理,高度也接近现代。宋元时期一般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贵宾来访才能使用椅子,妇女及下人只能坐圆凳或马扎。

到了明代,椅子的形式已有很多,如交椅、圈椅、官帽椅、太师椅等等。明清时期,女人可以使用椅子了,但也有一些男女有别的限制。

明代有一种形制较小、造型别致的玫瑰椅,据说是专门放置在闺房中给大户人家的小姐坐的。

中国古典坐具,体现的是一种庄重和典雅的文化,这些坐具的设计宗旨,蕴含着人们坐时的礼仪。

交椅

交椅是一种很古老的椅子,原始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折叠坐具,叫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因椅子腿呈交叉状,可以折叠,便于携带,故名“交椅”。

交椅出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交椅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其交接部位一般都用金属饰件钉裹。明代的交椅以圆后背为多。

在北宋时期,椅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作为男尊女卑、尊卑有别的衡量标准。交椅,在宋元时期是仕官贵族及有名望的人家中才配置。

交椅在厅堂中陈设,以显著地位,有凌驾四座之势,俗语有“第一把交椅”之说,就能说明它的尊贵和崇高。如果来访宾客的地位与自己相当,皆是高官显赫,就只能也以交椅接待。

圈椅

圈椅,俗称罗圈椅,因靠背与扶手相连成圈形而得名,是交椅的改进。

明代圈椅兴起,圈椅宽阔的背圈,再配上精美的椅披甚至虎皮等皮,着官服的祖宗们在烟雾缭绕中更显得神秘、尊贵。

圈椅是身份较高贵、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坐的。圈椅在明代称为“太师椅”。

圈背连着扶手的扶手椅,圈背和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坐靠时可使人的臂膀倚着圈形的扶手,十分舒适。

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国独具民族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一般陈设在正屋八仙桌的左右两侧。

宝座

宝座产于唐朝皇宫,后于宋、元两朝完善并定型,由明朝进入顶盛。

古代为皇帝专用御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的产物,象征着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权力和地位。

在皇宫正殿里,宝座居中而设,皇帝坐在宝座上,俯视苍生,接受百官的朝拜,家具的实用意义已经完全让位于等级森严的宫廷礼仪了。

宝座大都形体较大,座面以下的做法采用床塌做法,多用弧腿膨牙、内翻马蹄的形式,突出其稳重大方的特点。

后面摆一较大的带座屏风,两边放置香几、宫扇、香筒之类器物,显得格外庄重、威严。

即使是摆在配殿或客厅,也要放在室内中心或重要位置。这类椅子很少成对,大都单独陈设。

宝椅大多以紫檀制作,取材厚重,造型庄重,雕饰精巧,为使用者增添威严之感。

清式宝椅的特点是尺寸大,结构复杂,用料规范,做工精细,装饰瑰丽。宝椅上下内外,雕琢各种吉祥纹饰,显现出皇家的尊贵和豪华气派。

太师椅

太师椅产生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它是唯一一个以官职来命名的椅子。

太师在宋朝的等级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见太师椅等级仅次于宝座。

明代,将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清式太师椅一般成对陈设于厅堂正中或比较雅致、庄重的场合。

后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与庭院中的典型厅堂家具,在陈置上要求成双配对,或布置于供桌两边,或设置于厅堂东、西两边。

到了清代,太师椅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俗称屏背式,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装饰繁缛。

这些特征都是为了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趋于尊严。

官帽椅

官帽椅,因椅子搭脑的造型,酷似宋代官帽的“乌翅帽”形状,官帽椅为古代官吏使用。官帽椅是宋代定型的一种椅具,明清时期,民间使用得较为广泛。

不论在厅堂,还是在花园户外,官帽椅以其舒适和优美,既能让人坐着舒服,又能与室外美景融为一体,应该说是中国传统坐具中设计最为成功的一种。

千百年来,在“礼”的名义下,人们制定了一整套社会行为规范,包括家具使用的规范。这些规范,有些已随时代的变迁烟消云散,有些沉淀成为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习惯和风俗而流传至今。

古代家具是一本百科书,是历史的见证,映射着古人的审美情趣、科学技术、生活习性和阴阳之道,形成了中国几干年来家具文化的独特历史。

标签: 古代中国

更多文章

  • 揭秘重阳节登高原是避凶气?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重阳节,揭秘

    重阳节最重要的仪式活动是登高,这里面其实有着与现今说法完全迥异的含义......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人的生命力极其脆弱,认识能力也受到限制,只能从某些片面局部的经验中积累所谓知识。如果得到了某种重复性,就被认证为规律,这些规律就成为禁忌而规范人们的生活。某些节日的形成和这些禁忌认知有着某种

  • 土族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蒙古,建立,部分,一个,霍尔,主要,藏族,服饰

    土族为中国西北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两县,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门源以及甘肃的天祝等地。现有人口大约接近20万。“土族”族名源于部分土族人自称“土昆”、“蒙古尔”,“察罕蒙古尔”,蒙古族称土族为“白鞑靼”,藏族称其为“霍尔”。藏族很早就知道蒙古尔人,东胡有一部

  • 轻捷如鹃—回纥篇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世纪,突厥,公元,时期,唐朝,蒙古,大将军,贞观

    回纥,是中国古代族名和汗国名,是我国维吾尔族的先民。她的族源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的鬼方,周及春秋时期的赤狄,两汉时期的丁零,南北朝时期的高车、敕勒、隋及唐朝的铁勒。北魏时敕勒(高车)中的袁纥氏、隋时铁勒中的韦纥氏应为同名异译,都是回纥的前身。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回纥顿莫贺可汗请唐改称回鹃,取

  • 戈壁狼纛—突厥篇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草原,关系,突厥,死者,唐朝,战争,以及,蒙古

    “突厥”一词,根据17世纪成书的《突厥语辞典》,意为“最成熟的兴旺之时”。突厥人属于中亚民族,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为西方的阿拉米字母拼写。突厥人创造文字,开北方民族之先河,遗字散见于阴山和乌兰察布草原的岩画和蒙古国的碑刻上。突厥人原为柔然人的锻奴,有发达的冶铁技术,但以游牧经济为主。55

  • 羌人与大禹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聚居,大禹,一个,羌族,传说,开始,这一,地区

    现今的羌族有3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茂县和松潘县,以及与这一带毗邻的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羌族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说其古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相传夏代的创始人、中华民族的治水英雄大禹就生长和兴起在川西北的羌地。说其年轻,因为羌族正式作

  • 傈僳族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字,傈僳,世纪,女子,使用,部落,族人,服饰

    傈僳族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西藏、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傈僳族是从唐代“乌蛮”部落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与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其先民居住在今西昌、冕宁、盐边一带。傈僳族的族称最早见于唐人樊绰的《蛮书》记载的“栗粟两姓蛮”。8世纪时,傈僳族先民受“勿邓”、“两林”和

  • 西域狼痕—乌孙篇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公元前,公主,突厥,单于,匈奴,解忧,汉朝,进攻

    乌孙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兼国名。其族属向有数说,比较重要的为:①匈奴族说。此说强调乌孙"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但乌孙王室始终与匈奴保持密切的联系,尽管有时亦兵戎相见。②突厥族说。主此说者有俄国突厥语学家B。B。拉德洛夫、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等人。所持理由,一是乌孙与突厥开国始祖的传说均

  • 朝鲜始祖—高句骊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辽东,发展,民族,中原,建立,公元,新罗,由于

    高句骊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为古朝鲜的国名。它是我国东北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最早出现于我国东北地区,以后部分南迁朝鲜半岛加入今朝鲜族中,部分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加入中国各民族中。高句骊政权存在705年。高句骊族在朱蒙建高句骊国前,以氏族、部落为单位,分布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至吉林省集安县一

  • 德昂族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世纪,中国,不同,少数民族,民族,服饰,古代,全家福

    德昂族(缅甸称巴朗族)是中国、缅甸、泰国的少数民族。德昂族旧称“崩龙族”。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在唐宋时期已能自制陶器。历史上德昂族的先民曾在12-15世纪时建立了金齿国,后来逐渐衰落,元

  • 粟末靺鞨—渤海篇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契丹,发展,渤海,地区,唐朝,高丽,他们,这一

    渤海国是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以隋末唐初先后迁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的两批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丽余种”为基础建立的国家。后来,高丽国的“逋残”,以及靺鞨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的遗民都归顺渤海,也成了渤海国的主要居民。他们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史称之为渤海人。渤海又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