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轻捷如鹃—回纥篇

轻捷如鹃—回纥篇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406 更新时间:2024/1/4 18:18:52

回纥,是中国古代族名汗国名,是我国维吾尔族的先民。她的族源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的鬼方,周及春秋时期的赤狄,两汉时期的丁零,南北朝时期的高车、敕勒、隋及唐朝的铁勒。北魏时敕勒(高车)中的袁纥氏、隋时铁勒中的韦纥氏应为同名异译,都是回纥的前身。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回纥顿莫贺可汗请唐改称回鹃,取“回旋轻捷如鹘”之义。语言属尔泰语系的拼音字,字母数目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共约19-29个。书写初由右左横书,后改为由上向下直写。今蒙古、满文字母,即由回统文字母演变而来。其习俗遇丧事则嫠面,遇大典则拜狼。

回纥民间传说,回纥祖先降生在秃忽剌河(土拉河)和薛灵哥河(今蒙古国色楞格河)之间一棵大树的瘿(囊状隆起的树洞)中,而今土拉河流入鄂尔浑河,鄂尔浑河又流入色楞格河,所以鄂尔浑河位于另两条河之间。表明回纥的起源地为鄂尔浑河流域。

隋朝时期,回纥分布于铁勒和薛延陀的北部,娑陵水(今蒙古国色楞格河)流域,有10万人口,以游牧为生。役属于西突厥,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回纥利用西突厥被隋打败的形势,与仆骨、同罗、拔野古等各部联盟,正式以回纥命名,并推举菩萨为最高军事领袖“阙俟斤”。铁勒中的另一支薛延陀在漠北建立汗国。回纥依附于薛延陀。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回纥、薛延陀、拔野古等部叛离东突厥。东突厥伐之,回纥首领菩萨大败敌军,使回纥名声大。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回纥向唐朝朝贡。次年,唐与回纥、薛延陀联兵共灭东突厥。回纥与薛延陀两部称雄漠北。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菩萨之子吐迷度继首领位,配合唐军攻灭了薛延陀政权,尽占其地。第二年(公元647年)正月,唐朝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隶属于燕然都护府,并任命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瀚海都督。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土迷度的侄子乌纥谋害了土迷度,后为燕然副都护元礼臣所杀。唐太宗安抚回纥,提拔土迷度之子婆闰继其父位,并封左骁卫大将军。而后婆闰帮助唐朝征高丽、讨平贺鲁有功,升为右卫大将军。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回纥又助庸灭西突厥。从此尽占原东、西突厥汗国的广大土地。

婆闰的侄子比粟毒继承其位,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比粟毒死,其子独解支继位。当时唐朝经征调回纥的精壮骑兵参加赤水军(在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南)。独解支死后,其子伏地匐继任瀚海都督,又任河西经略副使兼赤水军使。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九姓铁勒拔曳固部人杀死默啜。漠北的回纥别部移键颉利发与拔曳固等5部归唐,被安置于大武军(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马邑)北。

自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玄宗派遣将军孙老奴招抚九姓铁勒以后,回纥等部和唐军联合,南北夹击后突厥,使之瓦解。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回纥领袖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立牙帐于乌德鞬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和鄂尔浑河之间。建立了回纥政权,并向唐朝禀报。第二年,骨力裴罗在唐朝协助下杀死了后突厥最后一个君主白眉可汗。从此,回纥汗国取代了后突厥汗国。这时回纥控制的地区,东起今额尔古纳河,西至今阿尔泰山,南跨大漠,势力日益强盛,成为草原上的主要政治军事力量。唐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右骁卫员外大将军。自此回纥汗国在草原上存在一百多年,与唐朝始终关系密切,曾两次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唐曾3次以公主嫁给回纥可汗。

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左右,回纥因天灾与内乱,生产力遭到破坏,势力衰徽,终于被黠戛斯人所灭。回纥部众分三支西迁。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于十二世纪被西辽所灭;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于十三世纪初归附蒙古;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西州回鹘又向西发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先人。西州回鹘于十三世纪后期归附蒙古汗国和元朝。

标签: 世纪突厥公元时期唐朝蒙古大将军贞观

更多文章

  • 戈壁狼纛—突厥篇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草原,关系,突厥,死者,唐朝,战争,以及,蒙古

    “突厥”一词,根据17世纪成书的《突厥语辞典》,意为“最成熟的兴旺之时”。突厥人属于中亚民族,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为西方的阿拉米字母拼写。突厥人创造文字,开北方民族之先河,遗字散见于阴山和乌兰察布草原的岩画和蒙古国的碑刻上。突厥人原为柔然人的锻奴,有发达的冶铁技术,但以游牧经济为主。55

  • 羌人与大禹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聚居,大禹,一个,羌族,传说,开始,这一,地区

    现今的羌族有3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茂县和松潘县,以及与这一带毗邻的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羌族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说其古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相传夏代的创始人、中华民族的治水英雄大禹就生长和兴起在川西北的羌地。说其年轻,因为羌族正式作

  • 傈僳族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字,傈僳,世纪,女子,使用,部落,族人,服饰

    傈僳族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西藏、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傈僳族是从唐代“乌蛮”部落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与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其先民居住在今西昌、冕宁、盐边一带。傈僳族的族称最早见于唐人樊绰的《蛮书》记载的“栗粟两姓蛮”。8世纪时,傈僳族先民受“勿邓”、“两林”和

  • 西域狼痕—乌孙篇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公元前,公主,突厥,单于,匈奴,解忧,汉朝,进攻

    乌孙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兼国名。其族属向有数说,比较重要的为:①匈奴族说。此说强调乌孙"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但乌孙王室始终与匈奴保持密切的联系,尽管有时亦兵戎相见。②突厥族说。主此说者有俄国突厥语学家B。B。拉德洛夫、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等人。所持理由,一是乌孙与突厥开国始祖的传说均

  • 朝鲜始祖—高句骊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辽东,发展,民族,中原,建立,公元,新罗,由于

    高句骊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为古朝鲜的国名。它是我国东北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最早出现于我国东北地区,以后部分南迁朝鲜半岛加入今朝鲜族中,部分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加入中国各民族中。高句骊政权存在705年。高句骊族在朱蒙建高句骊国前,以氏族、部落为单位,分布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至吉林省集安县一

  • 德昂族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世纪,中国,不同,少数民族,民族,服饰,古代,全家福

    德昂族(缅甸称巴朗族)是中国、缅甸、泰国的少数民族。德昂族旧称“崩龙族”。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在唐宋时期已能自制陶器。历史上德昂族的先民曾在12-15世纪时建立了金齿国,后来逐渐衰落,元

  • 粟末靺鞨—渤海篇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契丹,发展,渤海,地区,唐朝,高丽,他们,这一

    渤海国是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以隋末唐初先后迁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的两批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丽余种”为基础建立的国家。后来,高丽国的“逋残”,以及靺鞨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的遗民都归顺渤海,也成了渤海国的主要居民。他们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史称之为渤海人。渤海又在发展

  • 先秦古国—邹国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国君,民众,时期,山东,所以,关系,文化,公元前

    《史记》记载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陆终娶于鬼方,生有6子,第5子名安,大禹赐曹姓,为曹姓始祖。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地。邾国是子爵国,也史称邾子国,东周时期著名方国之一。春秋时期,在今山东境内,邾国是仅次于

  • 突厥帝国的分裂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隋朝,蒙古,突厥,地区,中国,重新,统一,他们

    突厥人的这两个帝国没有长期保持鼎盛。和硕·柴达木碑文中赞扬的伟大的可汗们由一些缺乏前辈们的那种天才的人继承。"彼等之弟辈为可汗,彼等之子辈为可汗,惟弟辈今不类其兄辈,子辈不类其父辈。登位者皆庸可汗、恶可汗。致使突厥帝国解体。真正摧毁突厥力量的是两汗国之间的敌对,即鄂尔浑的东突厥和伊塞克湖、怛逻斯的西

  • 塔塔尔族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黑色,世纪,蒙古人,突厥,新疆,一些,塔尔,中国

    塔塔尔族,或称塔塔尔人、鞑靼人,是中国官方认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地区。“塔塔尔”是“鞑靼”的音译之一。“鞑靼”一词起源于7世纪到9世纪时在贝加尔湖东南地区游牧的至大兴安岭东及呼伦贝尔一带的蒙古部落(也有操突厥语的),13世纪由于随蒙古人西迁,欧洲人便将阿尔泰语系的蒙古人和突厥人统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