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造墙:中国城市住宅区“封闭史”

造墙:中国城市住宅区“封闭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209 更新时间:2024/1/28 14:55:27

《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宋代街道

近日,国务院印发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因为事关民众切身利益,政策出台后引发了相当多的争议。

在这争议声之外,还有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多数城市居民的住宅小区,为长期都是封闭的?

皇权时代搞闾里制,把住宅小区封闭起来,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民众

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波大规模的城市居民住宅封闭潮,究其原因,各有不同。第一波住宅封闭潮,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闾里制”。简单说来,就是把城里的居民,按一定户数用高墙圈成方块状的“闾”;墙上设门,供居民出入;门侧设“弹室”一类的机构,配置“里正”一类的管理人员,来控制和管理内中居民(如入夜后居民禁止上街)。这种制度起源于先秦,至隋唐进化为控制力更强的“里坊制”唐代长安城居民区共划为108坊。大坊内部,四门加一条十字街,小坊内部,两门加一条横街。日出开坊门,日落敲街鼓60下后关坊门,管理极为严格。

北宋定都汴梁后,工商业很发达,严格控制居民人身自由的里坊制遂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清明上河图》中那种与今天的商业街很相似的“街坊制”。城市居民自此不再被政府用高墙圈禁。至满清入关,因为政权不自信,北京城居民的住宅,才又再次被栅栏分割、封闭。据《大清会典》记载,清初北京,内城有大小栅栏1100座,外城有大小栅栏440余座。栅栏门晨昏闭。清朝中叶以后,栅栏渐渐消失,唯前门“大栅栏”这样的名称流传了下来。①

唐代长安城示意图。青龙坊、教化坊等,乃是人身控制相当严苛的封闭住宅区

50年代开始兴起封闭的“单位大院”,一度容纳近八成城市劳动力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建造封闭住宅区,是1949年后兴起的“单位大院”。机关、工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都可以根据其人员规模、行政级别等,分得一块城市土地和一笔包含住房、饮食、医疗、教育费用在内的建设资金。各单位将土地用高墙一围,在内部自行规划办公、居住资源,工作、生活高度一体化,就成了一个个单位大院。②

之所以要搞单位大院,有两个原因。第一,四九建政后,大量的实力部门进城,需要安置,跑马圈地建大院,是最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需要强化劳动者对“单位”的依附性,集工作、生活于一体的“单位大院”遂应运而生。有统计显示,到1975年,城市劳动力的78.2%,都住到了封闭的单位大院里。

单位大院的坏处也显而易见。大院高墙厚门,不但排斥外单位,在财政与管理上也独立于其所在城市,形同割据。无论大院内部如何精心设计,其存在,对整个城市的规划而言,都是巨大的障碍。1952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借苏联专家之口,小心翼翼地批评“每个单位都用围墙把自己围起来,自成一个小天地”,是一种“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③1957年,他又以苏联学习城市建设经验为掩护,呼吁城市建设要有一个“统一规划”,不能任由单位大院自行其是。但这类呼吁没有任何作用。北京市委1954年向中央告状:各单位大院“在城内有空就挤,遍地开花;在城外则各占一方,互不配合,现在这种现象,必须停止!”④这种来自城市方面的抗议同样无效。1964年,国务院副总理富春向中央提交《关于北京城市建设工作的报告》,无奈说道:“由于建设计划是按‘条条下达,各单位分别进行建设,北京市很难有计划地、成街成片地进行建设,至今没有建设一条完整的好的街道。……不少单位圈了很大的院子,近期又不建设,造成很大的浪费。”⑤

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对大院圈地破坏城市整体规划深感痛心

90年代后的小区封闭潮,与社会治安关系深,非只是富人追求特权

第三次大规模建设封闭小区,是90年代之后的事情。有统计称:1991-2000年间,上海将83%的居住小区封闭了起来;同期广东封闭了54000个居民区;深圳2001年持有商品预售许可证的楼盘里,95%是封闭社区。⑥

有一种想当然的声音认为,这波小区封闭潮,是有钱人在追求“特权”,想把自己和其他普通民众隔离开来。但档案资料,却更多地将主要原因指向了社会治安。譬如,《人民公安》1996年刊登报道《封闭小区好》,其中写道:

“1995年2月以来,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展览路派出所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治安状况,选择朝北、朝南等十个治保会进行了‘小区封闭管理的防范试点,收到显著效果。……在派出所的直接领导下,十个治保会迅速行动,有的召开群众大会,介绍治安形势,用身边的事例宣传封闭小区的优越性,有的逐门逐户反复宣传动员。……封闭小区建围墙、修栅栏、设传达室都需要资金,这对于治保会来讲确是一道难题。为此,派出所同治保会一道积极想办法。……目前10个小区的42个路口已封堵14个,实现了封闭小区的第一步。……一年来10个封闭小区治安状况、公共秩序有了明显改观,自行车案件下降幅度达91.5%,刑事案件发生3起,下降85%,机动车全年无一丢失,穿插小区人员明显减少,商贩基本看不见,过去噪杂、混乱的叫卖声消失了,代之是宁静祥和优美的生活居住环境。”⑦

类似这种由基层派出所出面,动员民众将原本开放的小区封闭起来的事情,并非个案。2002年,《北京宣武年鉴》在关于“公安工作”的总结中说道:“继续推行居民小区封闭式管理,先后在白纸坊、大栅栏地区进行科技创安工作试点。全区建成封闭小区116个,使用技防手段的小区29个。”2006年,《北京通州年鉴》总结上一年度公安工作的成绩,也提及“全区封闭小区达293个”。北京丰台区公安局2008年度的工作展望中,也有“二是加快推进小区封闭工作。对23%尚未完全封闭的小区加紧封闭工作”的内容。其余如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翻查其各区县年鉴,均可在公安工作的总结条目下,找到“推行封闭小区”的内容。⑧换句话说,98年住房制度改革之后,开发商乐衷于建设封闭商品住宅,民众也乐意购买封闭商品住宅,并不是有钱人在追求“特权”,而多只是在寻求一种最基本的安全感。否则,该如何解释前述公安工作的成绩呢?

不过呢,推进封闭小区,在基层派出所是成绩,在另一些基层部门如居委会、计生机构看来,则未必。海淀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06年的一份报告中,就指责“高档封闭住宅小区……一度成为违法生育的避风港”,原因是很多封闭小区只有业主委员会,没有居委会,“游离于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范围之外”。其调查发现,“大部分已建居委会的小区能够掌握育龄人口数,而大多数未建居委会小区则没有进行统计”。⑨此中意味,无疑是深长的。

业主委员会被居委会刁难以致难产的新闻时有发生

注释

①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P65-74。②(澳)薄大伟,《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P141-142。③梁思成,《苏联专家帮助我们端正了建筑设计的思想》,人民日报,1952年12月22日。④郑天翔,《加强首都建设的计划性和统一性》,1954年11月。⑤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 1964》,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P186。⑥宋伟轩,《中国封闭式居住模式的源流、现状与趋势》,收录于《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⑦李振涛、路全庆,《封闭小区好》,《人民公安》1996年第18期。⑧参见:《北京宣武年鉴2002》,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P170。《北京通州年鉴 2006》,方志出版社,2006,P199。丰台区调研成果选编(2007年度-2008年度),丰台区委研究室,P130。⑨海淀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海淀区高档封闭住宅小区人口计生工作的现状调查》,收录于《2006年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调研报告选编》。

标签: 城市中国

更多文章

  •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以为,风声,前锋,可以,东晋,公元,安徽,草木

    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進行了一场大战,史称“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公元357年,苻坚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 背水一战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军,我们,你们,而后,旗帜,大将,阵地,韩信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

  • 饮鸩止渴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篡改,舅舅,诏书,怎么,这样的话,知道,结果,没有

    东汉的霍諝,从小就很有胆识。他十五岁时,他舅舅宋光由于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权贵,被他们诬告篡改诏书,关進了监狱。霍諝知道舅舅为人正直,不可能干这种事,就给大将军梁商写信,为舅舅辩白。信中说:“宋光身为州郡的长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更好地为朝廷效力。他怎么会冒着死罪去篡改诏书呢?这不就是人为了充饥去吃

  • 自惭形秽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人们,一个,漂亮,有名,外甥,一起,明珠,相貌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俊朗,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jiè)母子前来投靠王济。卫玠是晋朝时最有名的美男子。《世说新语》中说卫玠“风神秀逸、身体羸弱”,这正合魏晋女子喜欢的标准病态之美。

  • 出人头地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自己,人们,骄傲,看到,文章,当时,欧阳修,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被人们合称为“三苏”,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

  • 运筹帷幄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天下,取得,刘邦,要说,项羽,不如,一个,为什么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几轮酒过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说说,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大臣高起、王陵等人说:“您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封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将士打了胜仗,他也不给奖励,心胸狭小,容不

  • 长风破浪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志向,小时候,后来,一点,长风,没有,大象,强盗

    南北朝的宗悫(que)小时候,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他说:“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十四岁时,十几个强盗来抢劫,他挺身而出,打得强盗狼狈而逃。后来他从军作了军副,随军出征林邑(今越南),林邑国放出象群出战,士兵无法抵抗。紧急关头,宗悫做了几头假狮子,摆在大象前,把大象吓跑了,接着就攻下了林邑。获得了许多

  • 画地为牢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打死,母亲,为什么,南门,第二,文王,回家,小人

    打柴的武吉是一个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来卖柴。在南门,正赶上文王车驾路过。由于市井道窄,将柴担换肩时不知塌了一头,翻转扁担时把守门的军士王相耳门上打了一下,当即就打死了,被拿住来见文王。文王说:“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命在南门地上画个圈做牢房,竖了根木头做狱吏,将武吉关了起来。三天后,大夫散宜生

  • 必由之路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之路,唐僧,必由之路,就是,老者,不得,火焰山,西方

    .唐僧师徒四人西行,虽然是秋天,但渐渐感到热气蒸人。请教一位老者,老者说:“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唐僧说:“火焰山可阻西去之路?”老者说:“西方却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此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三藏听了,大惊失

  • 反裘负薪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增加,东阳,第二,因为,为什么,里子,祝贺,穿着

    魏文候是战国时一位聪明的君王。有一次魏文侯出游,见路上一个人反穿着一件皮裘(古人穿皮裘以毛朝外为正),背着柴行走。文侯问他:“你为什么要反穿着皮裘背柴呢?”那人说:“因为我太爱惜皮裘上的毛了,怕它被磨掉了。”文侯说:“你难道不知道皮裘的里子要是被磨坏了,皮裘上的毛就会失去依托了吗?”第二年,魏国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