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世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评论。少年时的他是“像走狗一样东奔西跑的鹰”,却表现出很强的智能,“机警,有权数数”。所以引起了乔宣和斯空政府官员何克等人的注意,他们曾经是韩太尉。乔玄鼓励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之人,不可奈何。能安之者在王!”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给予曹操正面评价的人,而且是非常高的评价:把曹操看作是一个会使国家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人才”。何清也给了曹操同样的评价,认为“汉家亡,安身于世者必有此人。”
当时对后世最重要的是徐绍对曹操的评价。许邵虽然看不起曹操这个人,但却非常重视曹操的才能。他预言曹操会是“和平年代的汉奸,乱世的英雄”。无论是汉奸还是英雄,都意味着曹操将是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一评论在孙胜的《异同杂言》中被篡改为“一个管理天下的能人,一个乱世的奸人”。这种颠倒是非的评论,在《三国志》中被引用,在《三国演义》中被渲染后,塑造了一个“乱世奸雄”的形象,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曹操的看法。
严格来说,乔玄、何克、许邵等人对曹操的评价,都是没有看到曹操事业有成的猜想。虽然人们常常试图用曹操一生的行动来验证这些预言性的评论的正确性,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不应该算是对曹操真正的历史评价。
应该说,曹操的才能和功绩,首先是由他的朝臣、敌国和政敌来评价的。
于迅、郭嘉等人带着“十胜”去见曹操。
于迅和郭嘉都是曹操的心腹。他们认为曹操在十个方面优于袁绍,即所谓“绍十败,众(曹)十胜”。十胜是指道、义、治、度、策、德、仁、明、文、武。荀或郭嘉的“十胜”之说是有事实根据的。对比对比,虽然有很多赞美之词,但确实代表了大量文武官员和旁观者的看法。比如,贾诩从明、勇、用人、决策四个方面对曹操大加赞赏;鲍欣、程羽用“有点不谙世事”来美化曹操。另一个例子是,董昭说服张杨回到曹操身边。虽然他今天很虚弱,但他是世界上的英雄。“凉州搞杨府的对关羽的将领说,曹公才华横溢,本领深远,毫无疑问,精通法律,能起用超出自己能力的人,等等,都属于这一类。这是曹操的部下或者后来的曹鹏的部下的评价。
建安十八年,汉献帝让古代学者拿着宰相左徐起草的圣旨,封曹操为魏王。上谕描述了曹操的十几项功勋,说曹操“对天下的贡献”大于伊尹对殷商的贡献和周公对成周的贡献。建安二十一年,王维被封,圣旨再次称曹操为“勤于粟、于,忠于夷、周”。据《后汉书·狄咸纪》记载,曹操“自立为公,加九锡”,“自诩为王维”。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虽然伊尹和周公一样被鄙视”就是曹操的自吹自擂了。当然你也可以不这么看,因为短文是一个人根据家人的意见写的,代表了荀攸、钟繇、朱夏侯、、程羽、贾诩、董昭的意见。虽然是圣旨,但不代表汉朝皇帝的意志。所以还是可以算是曹操认可的下属的评价。
敌人把曹操当成中国贼。
对于汉朝来说,曹操是英雄还是汉奸。自然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以曹操及其心腹为代表的观点。相信没有曹操,汉家早就不存在了,汉家在曹操的帮助下延续了几十年。正如曹操所言,“国若无孤,不知何时数人称帝,数人称王。”再比如,辽朝魏国的劝诫被魏公和魏王封侯,充分表达了汉室已尽,曹氏是其存在理由的观点。然而,从敌人的角度来看,事实并非如此。他们骂曹操是男人,时不时揭露曹操篡汉的野心。曹操的敌人自然要攻击曹操,这并不奇怪。第一个骂曹操的是袁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连祖上三代都骂他。
建安五年,袁绍让陈琳起草《招降曹操》,说曹操“阉割过度,丑化无德”,“恃资跋扈,欺人太甚,削剥袁媛,留贤害善”,“身居三公官职,却又叛逆,虐民毒民”,“为人鬼”。周瑜骂的更干脆更广。虽然他假装是韩翔,但他实际上是一个汉族小偷。”刘备说,“曹操劫祸,窃天之衡”,“剥天下而毁人之物”。敌人的话意在煽动,虽然没有事实的影子,但出于敌意,表现出他们的邪恶,往往言不由衷。所以只能把他们当做敌国之论,不能据此评价曹操。
但另一方面,敌国也经常会发表一些仰慕曹操的言论,值得关注。比如诸葛亮说曹操以弱胜强打败袁绍,“不仅是天时,还有人和的压制”;曹操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得,其用兵如孙、吴”。孙权说曹操的所作所为无非是杀小杀大,离间百姓骨肉,很爽。至于皇家将领,从古至今都不多见。”这说明了他们对曹操才华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