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赤壁之战的四大疑点是什么,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什么?

赤壁之战的四大疑点是什么,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127 更新时间:2024/2/4 23:50:35

如果把时钟拨回到1800年,那将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在史书上大放异彩、破曹英雄开始被世人传颂的一年。今年真的很不寻常。不仅长达13个月(12月后有闰月);而且每个季度都有耸人听闻的消息:一是曹操在开春正月开始在邺城训练水军;第二,曹操在夏、六月成为汉朝丞相。第三,秋九月,曹骏占领荆州,追击刘备。第四,刘备和孙权的联军在冬天和十二月在赤壁打败了曹骏。新年伊始,曹操忙于海军的操练,显然是准备对江汉地区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后来的事实表明,这其实是赤壁战争的前奏。曹操的水军在今年年底被灭于赤壁,可谓是自始至终的呼应。

炎炎夏日,曹操让汉武帝任命他为丞相,用意不言而喻。这一举动就像是公开展示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标语:“我有取代汉朝皇帝的合法地位!”因为全世界都知道这个背景:早在西汉末年,汉家即将改朝换代、改姓的预言就开始流行。比如《西游记》里说,汉朝灭亡,接班人是那个朝代的宰相。宰相,在汉朝又被称为“郭襄”。鉴于这一神学预言,不仅汉元寿皇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从光武帝到汉灵帝(公元25年-公元189年)都没有丞相,最高官员只称为“三公”,即邱、司徒、司空。

东汉末年,董卓是第一个让汉朝复位宰相的人。《后汉书·狄咸孝经》在《永汉元年(公元189年)大事记》中说:“十一月,董卓为丞相。”曹操以讨伐董卓开始了他的十字军生涯。建安元年持汉献帝“政治牌”时,鉴于袁绍军事实力最强,请求天帝任命自己为“司空”,将最高移的“秋”给了袁绍。但建安十三年,曹操认为自己有天下无敌的资本,于是要求汉献帝“罢官三官,置丞相、钦差大臣”。由此不难看出,在上述背景下,曹操继董卓之后设丞相并走马上任,实质上是汉朝自立之路上最关键的一步。接下来的事情无疑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消灭政敌。刘备作为曹操的头号政敌,此时留在荆州刘表,留在樊城,樊城在襄阳附近(今湖北襄樊市),与襄阳仅一汉水之隔。七月,曹操以追求天子之命为名,“南下征刘表”。八月,刘表病逝,小儿子刘琼思迁居襄阳。9月,曹骏到达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刘琼菊投降。刘备得知消息,只好率军南下,转战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因为刘备向来以仁义著称,当他路过襄阳时,襄阳城内的士人大多蜂拥出城跟随转运队伍。这支军民队伍从樊城撤退的时候,虽然只有几万人,但是一路上都是自动加人,到了当阳(今湖北当阳县)的时候,人数已经达到了十几万。江陵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有丰富的军用物资。为了争夺江陵,曹操亲自率领五千精骑日夜兼程,终于在当阳长坂追到了刘备。刘备在长坂大败,只好由一条斜路赶到汉津(今湖北省荆门市),与刘表长子刘会合,前往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区)。此时,密切关注战局的江东首领孙权屯驻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当下长江时,刘备和孙权达成协议,共同抵抗曹。孙权派周瑜等人率领三万水军向夏口进发,赤壁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至于冬天上演的赤壁兵,那是三国形成之前,英人与英人的大规模战斗。孙、刘联军在赤壁燃起的熊熊大火,烧到了,不仅唤醒了曹操急于取代汉朝的梦想,也烧到了三国的雏形。那时候,这一定是一件特别激动人心的大事;今天,这无疑是历史上特别引人注目的一页。

赤壁之战的四大疑惑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刘、孙三人的代言人意见不一。尽管他们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但通过这些内容的相互印证,不难发现历史的真相。《三国志·魏徵·武陟·蜀志》中,陈寿分别记录了三方的声音。《武武职专诸》说,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诸侯,各带一万人,与刘备一起对抗曹操。结果,他们“在赤壁相遇,打败了曹”。其余船只烧毁退役,士卒饥肠辘辘,死者居多。”至于赤壁大败曹的战略、战术和主要经过,《周郁传》的记载更为具体。与此差不多,《蜀志·朱仙传》说,孙权派周瑜、程普等数万水军与刘备会师。起初,盟军“在赤壁与曹公作战,粉碎它,烧毁它的船只”。然后,刘备“与吴军水陆并进,直追南军。当时有疫情,北军死的比较多,曹公引回来的。”但曹操的说法与孙、刘的说法大相径庭。《汉武帝纪》说:“去赤壁不利于备战。于是发生了大疫,死了很多官员,就领兵回来了。”这种说法不仅隐瞒了君惨败的真相,而且对周瑜代表的一方只字不提。看来赤壁之战只是曹和刘之间的一场小遭遇战,与孙权无关。如果孤立地看这一段,读者难免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清代学者范遥在《帮鹑堂笔记》中问:“这并不是说吴人造了周瑜,为什么?”当然,这种问题在今天并不难解决,因为我们只要了解一下《三国志》中“互文”的笔法,再参考一下昌渠的《华阳国志》、袁弘的《后汉书》、叶凡的《后汉书》、瓦埃的《建康志》,就不会被某些历史人物的政治烟幕所迷惑。

但由于《三国志》等历史文献只能勾勒历史事件,而小说《三国演义》采用了大量虚构的艺术手法来描述赤壁之战,再加上自然地理的演变和历代传说的差异,关于赤壁之战的地点、时间、规模、战争等诸多细节一直众说纷纭。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学术事业的发展,三国历史文化研究出现了一系列著作,如陆弼的《三国志集》(1957年)、谭启祥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990年)、春丽蚊的《三国志研究》(2002年)、张的《三国志研究》(2003年)。田行健的《正宗三国志》(2006年)、于涛的《三国志前传》(2006年)、盛运昌的《三国演义补证》(2007年)、沈伯钧的《三国演义大辞典》(2007年)。参考以上著作,至少在讨论以下四个问题时,可以从最新的起点出发。

第一,赤壁是一座山的名字还是某一段的名字?传说赤壁有五个遗址,哪个更接近原著?在历史研究和旅游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此特别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赤壁早在宋代就有5处遗址,即南朝盛鸿之《荆州记》中的所谓“岐伯”(后写为“溥隐”,今湖北赤壁市)、北魏郦道元在朱的所谓“嘉鱼”、唐代汉阳图经中的所谓“汉川”、宋苏轼与宋代的“黄州”。现在看来,最接近三国时期的《荆州纪》、《水镜诸》可信度较高,而以下三部唐代《汉阳图经》传说与事实不符。关于这一点,陆弼在《三国志集解》中很好地总结了前人的论述。最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出版的《赤壁之战研究》论证了《荆州故事》中“蒲音”说的可信度,并表明“赤壁”绝不是一座山的名字,因为它指的是沿河数百里的南岸地区。

二、火烧赤壁的具体时间是10月还是12月?过去有不同的说法。《中外历史年表》(简伯赞编著)记载:“十月,曹操以舟师攻孙权,其势力在武林、赤壁大灭。曹操大败南郡,留兵守江陵。十二月,刘备攻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这一描写是对南宋叶凡《后汉书》的误读。《后汉书·狄咸孝经》记载了建安十三年末的两件大事。一个是“冬天和十月有食物”。另一个是“曹操用船主打败了孙权,在武林和赤壁有权打败周瑜”。如果参照比《后汉书》更早的《三国志》和《后汉书》,可以断定《后汉书》在按照旧史记载第二件大事时,省略了“十二月”二字。关于这一点,最详细的记载在《后汉书·姬晓献帝纪》中,节录如下:“九月,刘聪降曹...孙权军在柴桑的时候,刘备让诸葛亮说他执政,权力很大,就是派周瑜派三万水军,他是有准备的,拒绝锻炼。冬天十月下旬,天天有饭吃。十二月正午,前将军马腾被招为魏延。当月,曹操与周瑜在赤壁交战,曹操之师大败。”这一记载与《魏徵武帝纪》相一致。由此可见,孙和刘连俊早在九月就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赤壁对峙和战败的时间是两个多月后的十二月。

第三,三国或者三国演义的读者,一直对赤壁之战三方投入的兵力有很多猜测,尤其是曹操的人数。对此,《三国志研究》在《赤壁之战考证》中有比较浅显的分析,大意如下:曹操自称“八十万”,是虚张声势。他率领30万大军南下,在荆州有10万左右的兵力,共计40万。而曹操在新获得的荆州驻军,兵力分散,赤壁之战只用了一半的前线兵力,而且他还在“以疲病之兵镇守可疑之众”,所以周瑜说“虽众而不惧”。盟军方面,刘备有两万大军驻守夏口,孙权有十万大军驻守柴桑。盟军用在前线,刘、关、张率领2000人助阵,共计32000人。孙和刘都留下一支大军作为后援。总之,三方共动员兵力50余万,在前线,联军以3.2万人对抗20余万曹军队。

第四,要么以小说虚构的故事为历史真实,要么用正史《三国志》来纠正小说《三国演义》。这种现象时有出现,说明我们有必要厘清史书与小说的区别:史书的价值在于“真实”,史家追求的是“记录”;小说的妙处在于“空”,作家的着力点在于“虚构”。所以,当我们为《三国演义》的“借草船之箭”“借东风”等情节叫好的时候,欣赏的是小说家的虚构能力。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什么故事,诸葛亮三气周瑜真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三气周瑜真相大揭秘,三国两晋历史

    “诸葛亮三周琦玉”是经典作品中的经典桥段,形象地展现了前者的智谋和后者的狭隘。我们来看看罗贯中笔下的孔明先生是如何故意欺负公瑾同志的:周瑜——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攻下曹仁藏身的南郡失败,刘备再取。周瑜第一次取的时候战败受伤,于是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趁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没有毁约,没有

  • 刘邦与刘备的差距,刘邦和刘备的对比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刘邦和刘备的对比,三国两晋历史

    刘邦是谁?不,每个人都知道。刘备是谁?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作为达汗的开国君主,刘邦的历史功绩远远大于刘备。作为经典《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之一,刘备的名气显然超过了刘邦。虽然父子之间有400多年的差距,但作为刘邦、孙中山、王静、刘胜的后代,刘备早年在性格、爱好、志向、经济状况等方面,都与其祖先刘邦如出一辙

  • 刘备的子孙,刘备儿子女儿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备子女的三大未解之谜,三国两晋历史

    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建者刘备,除了养子刘封外,还有三子二女,包括长子刘禅、次子刘雍、三子刘立,以及两个没有留在史书记载的女儿。但是,关于刘备的这五个子女,还有三个未解之谜没有载入史册。1.刘禅是否被贩卖的谜团。三国时期,魏国有个叫于谦的人。这个人写了一本史书叫《魏略》,里面记载了很多三国时期的轶事。裴松

  • 王羲之为什么偏爱鹅,王羲之很喜欢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羲之偏爱于鵝的原因,三国两晋历史

    王羲之(303~361或321~379),殷珊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他曾任右军将军(中央直属武官)等官职,所以有人称他为王右军。王羲之从小就爱学书法。曾师从著名书法家魏夫人,精通草书、隶书、楷书、书法等各种书法字体,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流派。他的行书《黄庭经》、《兰亭序》

  • 吕布和赵云的实力差距,吕布和赵云谁更厉害一点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吕布和赵云的武力比较,三国两晋历史

    吕布和赵云可以说是演义中最受尊敬的两位武将。口碑一直说是一路二赵,作者没有安排两个人打。如果刘同时攻打赵云,不知赵云会怎么样?今天先抛开纯武力,先看看他们的突破能力。两人都突破过一次。吕布从下邳往外冲,赵云从内坂往外冲。更有甚者,两人都背着人:吕布背着女儿,赵云抱着少爷。虽然都陷入了“重任”之中,但

  • 诸葛亮六出祁山分别怎么败的,诸葛亮六出祁山花了多少年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里,三国两晋历史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六次出祁山,结果事与愿违。诸葛亮最后北伐失败,丢了性命(死于五丈原)。诸葛亮六下祁山的“祁山”和祁山不一样。岐山是山的名字,位于今天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古的父亲带领迁到这里,并开始了长达800年的周朝天下的建设。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也是山的名字,位于今甘肃陇南

  • 陈登说吕布的活,吕布和陈登是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献计灭亡吕布的陈登,三国两晋历史

    电视剧《新三国》中,吕布在拿下刘备占领的徐州后,得意洋洋,自得其乐,整天喝酒玩乐。而徐州城里的一对小丑父子更是把吕布捧上了天,直言吕布是五百年一遇的将军,吕布也回答:“你需要两个睿智父子的帮助,才能自己平定天下!”正当三人互相吹捧的时候,陈宫赶来把父子俩支开,却劝吕布离这两个小人远点。最后吕布出征讨

  • 关羽失去荆州的教训有哪些,关羽失荆州是因为骄傲吗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关羽失去荆州的教训,三国两晋历史

    关羽被后人称为“关羽”,长髯红脸,凶狠霸气。三国时期,关羽杀敌无数,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却在荆州留下了败笔。关羽失去了荆州,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无疑是损失了半壁江山。有学者认为关羽失守荆州是因为大意,那么荆州失守真的是关羽大意造成的吗?很多人认同关羽失荆州的说法,并给出以下理由。第一个原因是襄樊之战

  • 刘禅和诸葛亮是什么关系,刘禅是诸葛亮的徒弟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如何,三国两晋历史

    很多人,包括历史学家,都认为刘禅是一个苦命的失败者,但他对全心全意帮助他的诸葛亮不满。但是刘禅真的是一个失败者吗?你真的讨厌诸葛亮吗?大错特错!因为虽然诸葛亮对刘禅做了错事,但刘禅一直尊重和信任诸葛亮。从他对诸葛亮后代的态度来看,刘禅是一个感恩图报的好孩子——虽然他可能不是一个努力工作的好皇帝。在很

  • 诸葛亮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不期病入膏肓,诸葛亮兴兵伐魏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兴兵北伐的五大原因,三国两晋历史

    在三国之争中,蜀汉被认为是三国中最弱的一方。蜀汉后期国力衰弱,但诸葛亮坚持北伐曹魏,北伐七次。诸葛亮是个有思想的人。他为什么不顾国情反复探索北方?第一,蜀汉弱,曹魏国力远超蜀汉。诸葛亮北伐本身就是一场弱者主动进攻强者的战争。北伐的根本原因不是灭魏,因为没有那个能力。诸葛亮北伐,就是要把战场带到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