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周琦玉”是经典作品中的经典桥段,形象地展现了前者的智谋和后者的狭隘。
我们来看看罗贯中笔下的孔明先生是如何故意欺负公瑾同志的:
周瑜——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攻下曹仁藏身的南郡失败,刘备再取。周瑜第一次取的时候战败受伤,于是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趁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没有毁约,没有夺取地盘。简直是一举两得!
刘备的妻子周瑜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划,假装把他的妹妹孙仁许配给刘备,试图把刘备骗到吴栋,然后杀死他。谁知吴国太(孙权的母亲)看上了刘备,不仅不准孙权杀他,还真的把女儿许配给他了。周瑜想让刘备长期远离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用旋律迷惑刘备,使他失去争夺天下的野心,但又失败了。诸葛亮于是诱骗刘备安全返回荆州,让周瑜陷入埋伏。他还让士兵们唱“周郎安天下的妙计,赔了夫人又折兵”来嘲讽周瑜,把周瑜气得吐血。
三周琦玉——刘备借东吴荆襄九郡,企图发展壮大自己。但东吴怕养虎对刘备强大后造成威胁,多次要求他归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以拿下西川后要归还荆州为由,拒绝了东吴的要求,但迟迟不取。这让周瑜很沮丧,于是想出了一个叫“走廊荆州”的计划,帮助刘备取西川,实际上却夺取了荆州,只是诸葛亮不想看透。
看了《诸葛亮三周琦玉》的故事,喜欢诸葛亮的不必为诸葛亮喝彩,爱周瑜的不必为周瑜惋惜,因为以上纯属虚构。
在三国历史上,南郡之战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如果要得出一个排名,其重要性应该仅次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吴蜀之战,因为正是这场战役最终确定了曹操、孙权、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范围。与演义不同,历史上的南郡之战主要表现的不是诸葛亮的聪明,而是周瑜的文采。
为什么这么说?
南郡之战前,曹操派在荆州的具体兵力并不清楚,但从曹仁、乐进、黄旭、文聘、李通、满宠率领的六路军来看,曹骏的总兵力应该不少于6万,而周瑜的人马只有2万多,刘备的兵力不足2万,还要分出一部分去攻占和维持江南四郡。所以孙刘联军总兵力应该远不如荆州。从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周瑜一年攻下南郡,确实是一大军事功绩。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赤壁之战后,刘备和孙权借机发动了多次反攻,大部分都被曹操击败。比如孙权先后在合淝、濡须大败,韩党到庐江县迎击陈岚、梅城被臧霸大败,关羽的《汉水游侠》被曹军大败,刘备名为巡兵的军事行动实际上是一场抢地。因此,可以说,赤壁之战后,孙刘和他的两个家族多次反击曹操。
周瑜“失妻失兵”的故事虽然广为流传,但与周瑜无关。把妹妹嫁给刘备是孙权自己的主意。这应该是秃子头上的虱子——一个显而易见的东西。你想想,周瑜作为孙权的臣子,怎么敢建议孙权把妹妹送给刘备作为政治筹码(更严重的是政治牺牲品)?周瑜可能会想到这个主意,但只有孙权敢把这个主意说出来,并付诸实践。因此,作者可以断定“失妻失兵”与周瑜无关。
历史书在这一点上也支持作者。请看相关记载:孙夫人是孙权的妹妹。刘备决定荆州的时候,孙权很怕他,就娶了刘备为妻,和他团聚。孙夫人又快又凶,有兄弟的风范。她身边有100多个女仆,她们都拿着刀袖手旁观自己。每次刘备进去,她常常感到肃然起敬。
而且孙权献妹也未必是个坏主意,因为诸葛亮后来说:“主公(刘备)在公安时,怕曹公北强,孙权东进,却怕孙夫人生变于肘下;这时候,狼就进退两难了……”这意味着孙夫人就像一颗随时会在刘备身边爆炸的定时炸弹,让刘备很紧张,也相当尴尬。
至于周瑜企图假恐杀了刘备,拿回荆州,以至于被诸葛亮的计划害死,那也是罗贯中虚构的。周瑜确实提出过要夺取西川,但他并不是想以西川之名夺取荆州,而是真的做了一些计划,而且他的战略计划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差不多,具体是这样的:与(指将军)于还在襄阳与将军们会谈,北方也可以做计划。
孙权非常欣赏周瑜的《隆中对》,当即答应。于是周瑜动身前往江陵,打算扎扎实实地为战争做些准备。不幸半路染病,卒于巴丘,时年36岁。
周瑜病逝前,仍不忘国家大事,一心一意。他对孙权说:“当今天下,有事可做,因虞忧夜,原至尊先顾,后享。现在我们是曹操的敌人,刘备离公安近,边关密,民不附己。找个好将军安慰他是应该的。鲁肃足智多谋,乞于之位。鱼雨去世的那天,我已经筋疲力尽了。”这是周瑜真正的遗言,既表现了他的偏狭,也表现了他举荐人才的大度。
事实上,在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历史时期,两人根本就不见面。周瑜在《演义》中提到的南郡、柴桑(均位于长江中游)一带确实很活跃,但诸葛亮却远在桂阳县、零陵县(均在湖南南部)“调税填军”,做后勤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