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曹植的了解,大多来自他的一首短诗《七步诗》,煮豆烧豆,豆在釜中泣。我们本是同根生,何必互相炒。大多数人同情曹植。他是有才华的,不仅有才华,在写作中也有无奈和悲哀。
而他的哥哥曹丕却常常被视为恶弟,迫害哥哥。当然,曹丕心狠手辣,两兄弟为皇太子效力十余年,哪里有半点兄弟情,恨不得将对方生吞活剥。
曹操选择了曹丕,放弃了最爱的儿子曹植,因为曹植有自己的仇恨。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曹植很有才华。他经常在曹操的酒席上拳脚相加,儒家思想有所积压。他真的很有才华。每当这个时候,他的弟弟曹丕只能干瞪眼。
但是,曹植虽是大才,杰出的诗人不一定是大王。曹丕为人严谨,言行谨慎,经常隐藏自己的本性去讨好曹操身边的朝廷官员。
而曹植却沉溺于饮酒作乐,终日沉醉,对曹操附近的宫人不屑一顾。一开始曹操很喜欢这个年轻时很像自己的儿子,但是渐渐的曹操发现曹植缺少一个君主应有的气度。
曹操身边的朝臣都说曹丕有多好,但对曹植却从来没有一句赞美的话。后来有一件事对曹操触动很大。曹操为了考察他的两个儿子,经常会问一些治国安邦的问题,让两个人来回答。
有时候需要当面回答,有时候可以带回家思考。至于曹丕和曹植,他们都养了不少谋士。刺杀曹丕的人名叫武陟,刺杀曹植的人名叫杨修。杨修才华横溢,曹操欣赏他的想法。
为了打败曹植,曹丕故意泄露秘密,把自己与武陟的秘密接触告诉了曹植。曹植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没有细究就把消息告诉了曹操。曹操派人调查,发现根本没什么可疑的。
所以曹操觉得曹植故意诬告曹丕。后来曹丕绕了很多圈子,让曹操身边的臣子偶尔假装聊天。答案泄露给曹操曹操是杨修写的。曹操一查,当场抓住。
有时候,政治需要玩政治,不懂政治就只能死得快。事实上,即便是后来,曹丕被立为魏王,曹操对自己的爱子曹植也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后来发生的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对曹植彻底失望。
司马门是只有皇帝才能走的宫门。曹植在曹彰战斗胜利庆功宴上中途离开。眼看曹彰也与曹丕联合,继承皇位无望。他无聊又喝醉了。
于是,他和他的朋友杨修一起打开了司马门,在只有皇帝才能走的赤道上疾驰。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很生气。即使是曹操,拥有天下所有的权力,也知道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可以做。
比如,你不是天子,就一定不能走错方向,否则,你凭什么向天下臣民解释?于是,曹操砍头,下令软禁曹植,处死杨修。从那以后,对儿子的监护越来越严格。
有机会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小心翼翼的抓住,但是整天喝酒,靠才华,看不起所有的大臣,最后排挤所有人,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当你夺位失败,却不知涵养,闯入司马门,违反礼仪,酿成大祸。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曹植被囚禁多年。然而,曹植不甘寂寞。他多次想让弟弟曹丕表达希望他能参与国家大事,有机会报效国家。
但是,对于这个十几年来最大的政敌,曹丕怎么可能放心?所以曹植积极参政,加速了曹丕对曹植的厌恶。曹丕虽然讨厌曹植,但也从未杀了这个讨厌的天才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