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司马懿: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被描写成一个奸臣,城府极深,屠杀、禁锢了曹氏宗室。据史书记载,东晋明帝的司马绍听说司马懿靠虚伪欺诈获得成功,羞于掩面,对有这样的祖先深感惭愧。可见,在正统文化中,司马懿是与诸葛亮忠臣形象截然相反的人物。然而,随着生活经历和阅历的积累,毛泽东逐渐改变了对司马懿的看法,认为他是一个足智多谋、善于分析的伟人。
1947年5月,毛泽东撤出延安,迁往陕北。有一天,我从晋南战场接到陈赓、王新亭的捷报,说我消灭了两万敌军,解放了25个县。走在山坡上,他忍不住唱了几段“空城市计划”。周恩来听了说:主席女士,我们前面的司马现在不是向西走吗!
毛泽东停止了歌唱,幽默地说:“刘戡?他不配做司马懿!任在一旁说:司马懿在我们面前是胡宗南和蒋介石。毛泽东说:蒋介石和胡宗南不是我们的对手。我们面前没有司马懿,只有司马师。东泽所说的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虽然他有政治技巧,但他很任性,不像他的父亲。所以毛泽东后来和周恩来布置淮海战役的战略战术时,就以司马师为例,指出:不懂时势!他杜余明和邱清泉、李米,刘伯承和陈毅、苏羽哪个是对手?这次是司马师碰了姜维的手,被困在了铁龙!
胡宗南和蒋介石都比不上司马懿,所以毛泽东对司马懿的评价还是挺高的。当然,毛泽东也认为司马懿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就是“多疑”,所以得了诸葛亮的“空城池之计”。“空城市计划”的故事可以启发人们具体运用战略战术。
评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三国人物中,诸葛亮是毛泽东人谈论最多的人物之一,也可能是毛泽东人最崇拜的人物之一。早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就在《百家讲坛》中称诸葛亮为“实干家”,并多次倡导人们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自己也曾说过:我会献身于它,直到我死去。
毛泽东非常重视诸葛亮的宣传鼓动技巧。1930年夏,毛泽东在红四军干部会议上发表了讲话。在谈到宣传鼓动时,他介绍了《三国演义》中黄忠大败夏的故事:黄忠年老体衰,很难打败夏。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用“挑战法”激发了黄忠的勇气,于是黄忠立下军令状:如果夏不斩首,就接受军法处置。他说我们的军人阶级意识很高,没必要用“挑衅”。但是,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善于宣传鼓动。
1955年元旦,他在和王镇讨论退伍军人安置问题时说:“你们可以组织驻扎,守卫边境!”!中国古代有垦荒制度,管仲做到了,诸葛亮在汉中做到了!开荒就业,治疗战伤,巩固边疆,应该是个好办法。在毛泽东看来,诸葛亮最宝贵的是处理民族关系的艺术。他非常欣赏诸葛亮的“七擒七纵”,认为这是处理民族矛盾的好办法。
当然,在毛泽东看来,诸葛亮并不完美。他曾经批评诸葛亮滥用马谡。他看了《子同治简》中关于马谡在失街亭砍头的话,写了一篇眉毛批判诸葛亮首战时不在最前线:“首战,宜从正面出发。”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做了这样的挑眉批判:“丢了街亭之后,每次出门,都会身在军中。”他认为诸葛亮已经吸取了教训,所以街亭之败诸葛亮也有责任。
对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毛泽东也有自己独特的评价。他在苏洵的《全蜀吉翔》中对诸葛亮“弃荆州而去西蜀”写下了精彩的评语:“错在隆中对,千里之外,却分作两军。最后关羽刘备诸葛三足鼎立,所向披靡?”
历史学家历来对诸葛亮的战略思想赞不绝口,但毛泽东的评价却是独到而合理,可谓超凡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