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在历史上规模巨大,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由宗教思想组织的农民起义。农民之所以能聚集起来反对朝廷,除了当时汉室朝廷腐败,徭役繁重导致百姓苦不堪言,还有张角等人能以宗教思想蛊惑人心,煽动群众情绪。黄巾军在起义中喊出的口号是张角等人利用宗教封建迷信的集中反映。
黄巾军起义时,一直用“天亡,黄天应立,岁在甲子,天下无不可”的口号来抗汉。这里的“天”指的是当时统治世界的汉朝,而这个“黄天”自然是太平道(张角借用太平舒窈的经典创造的一种迷信宗教)。再加上五行,汉朝是火德,火生于土,土为黄,也与“黄天”相合,所以黄巾军都戴黄巾。
第二句中的“在甲子”指的是汉光武帝第七年(公元184年),因为这一年恰好是甲子六十年循环的开始,“天下昌盛”是指在这一年,他的张角将取代汉朝,天下重归繁荣和平,百姓自然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这两句话就是告诉大家,尤其是那些迷信的人,汉朝必然灭亡,取而代之的是他张角的太平道。
现实意义:给起义军以勇气,说明黄巾起义的正统性。汉朝应该灭亡,黄巾起义应该取而代之。在钟平的第六年,世界将是和平的。
“天道已死,黄天立,六十岁天下必好”这句口号很有号召力,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这么鼓舞人心?很多人都探索过。
黄巾起义的口号与阴阳五行五德形成的思潮有关。这两种思潮在战国以后逐渐紧密结合,但在东汉末年极为盛行。“五德”是指土、木、金、火、水五行的表现或德行;“五德到底”的五种表现,自始至终都有一个循环运动,之前被人们认为是历史变迁和朝代更替的依据。
五行的形象类似于“色五行”的意思,认为黄天是五行中的“土气”;“黄天当里”应该是指黄巾军的“主德”,意思是张角为了响应德将加冕为王。“但在古代,木、火、土、金、水是五行。互相比较,叫互相促进;相伴相生,就是互赢;互相争吵,可以赢得“天道。"
那么用“黄”代替苍白,就不符合五德终始的说法了。另外,东汉其实提倡的是火德,而不是木德。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争议。有学者坚持认为,黄巾军取的是“黄”,而不是“苍白”。他们认为《太平经》曾被奉为“圣物”,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配合起义,对《太平经》的教义进行了重大修改——将刘的“以火为王”论作为他的调和者,改为“以木为王”论作为他的反对者。
唐代怀王在《后汉书·公孙述传》中作注,也说:“红则能行于汉”,“五行生火,故云以黄代红。”因此,他认为“红”被故意改成了“白”,“天亡,黄天应立”的意思应该是“红天亡,黄天应立”,意思是推翻东汉,建立农民和平富足的生活。
从西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最流行的口号是“赤德尽,黄盛”。黄巾起义就是借助当时的“黄德应盛”发动起义,以达到推翻东汉统治的目的。据《尚书·牧誓》等史书记载,武王之攻发生在甲子,与称王时间有关。
这说明“甲子”已经成为一种预言(预言是巫师或方士所做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标志,也称占卜、占卜、命运,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因为一般都有图,所以也叫占卜)。“有甲子在,天下就好”源自甲子的预言;《宋书·傅睿之》中也有一句话:“始黄帝之世有先知,曰‘西北为王,期在甲子’,‘季秋甲子,赤骑士爵位富,止于长湖,长白,吉受之’”。
“天道已死,黄田丽,甲子之年,天下无不可”出自甘宝的《红三月三十七寻神》,与后汉皇甫嵩传中记载的黄巾起义口号相同。因此,“红三七”作为一种占卜,也是黄巾军口号含义的重要依据。
有学者认为,黄巾起义的口号代表了起义军的“理想”。他们认为“天”和“黄天”蕴含着农民对政治和权力的渴望。《黄天直立》中的“黄天”指的是农民的和平世界和理想世界,“黄天是和平的”是黄巾口号的基础。“天”指的是东汉的腐朽统治,根据曹操宗族墓砖铭文中的“天即死”二字。也有人说,黄巾军的口号是黄巾军起义的政治行动纲领,应该让农民阶级翻身当家作主。
郭沫若先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旧的假太子要换成新的,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才是黄巾起义口号的真正含义。
也有人认为黄巾军的口号是一种“迷信或异端”。因为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是战争的迫害和土地的匮乏,而这个口号至少给了农民精神上的安慰,在当时的恶劣形势下对贫农具有极大的煽动性。
关于黄巾起义的口号众说纷纭,其含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相信随着史料的不断发现,这个谜团会在不久的将来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