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真的叛逆吗?从史料来看,这是很大的不公。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建兴十二年(234年)秋,诸葛亮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遂秘密召见杨仪、司马、姜维、守军等人,安排退兵事宜。他安排魏延断后,姜维紧随其后。他还说,如果魏延不服从,军队可以不理他,自行其是。这是诸葛亮生前召开的最后一次高层军事会议,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首先,教练快不行了,怕动摇军心,只和几个人谈判也无可厚非。但这几个人应该既有自己的亲信,也有军队中最重要的高级将领。魏延当时是前军事家,西征将军,假节,领汉中太守,南郑侯。而诸葛亮是宰相,也是大臣,假节,吏部尚书,益州牧,武乡侯。两个都放假了,关门了。由此可见,魏延在蜀汉朝廷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杨仪当时是丞相府衙,费祎是丞相司马,姜维被任命为中军征西将军。论官职,杨、费、姜都比不上魏延。诸葛亮召开如此重要的军事会议,却偏偏将魏延排除在外,显然是有意为之。
第二,诸葛亮并没有安排谁来当他身后的全军统帅,只是让魏延断后,姜维紧随其后,起到连接前后军的辅助作用。至于杨毅,似乎全军已经决定,诸葛亮让杨毅暂时代理全军统帅。事实上,杨毅生前并没有得到朝廷或诸葛亮的正式任命,他以不恰当的名义和恶劣的言辞指挥全军,这为魏和杨埋下了祸根。
第三,诸葛亮暗中下令:“若延或不从,军将自发。”这似乎已经把魏延日后的不服从定性为“谋反”。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安排,史书上没有记载。原因可能有三:一是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魏延主张出奇制胜。诸葛亮不禁担心魏延取得军事指挥权后会违背自己既定的军事路线,实施自己的作战策略,这是诸葛亮所不能容忍的;第二,诸葛亮一直以来都是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选拔官员和人才的。他推荐和重用的官员,如郭有志、费祎、董允、蒋琬、姜维、向宠等人,都是品行端正的。而魏延,为人高傲,有自己的主见,不盲目服从上级。他以韩信为荣,认为诸葛亮胆小怕事,经常感叹自己无能。刘备死后,往往不买诸葛亮的账,难免会引起诸葛亮的嫉妒;第三,诸葛亮排挤魏延,为他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扫清道路。魏延在朝鲜和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当时人们私下议论,诸葛亮死后一定要由他来接替。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毫不犹豫地摧毁了蜀汉的国家支柱,并想杀死魏延。
魏延被害的原因虽然与诸葛亮关系密切,但毕竟不是诸葛亮的临终之命。杨仪是魏延被害的罪魁祸首,费祎、蒋琬、董允等人也参与其中。
魏延与杨仪的矛盾由来已久。魏延高傲,杨仪自负,两人关系同舟共济。两个人坐在一起争论的时候,魏延有时会举刀对着杨毅比划,杨毅总是“泣不成声”,哭得一塌糊涂(见《三国志·费祎传》)。对于魏与杨的冲突,诸葛亮的态度是“不忍怠慢”。然而,当吴承认他的最终决定时,他排除了魏延,显然将权力和情感的天平向杨毅一方倾斜。任命魏延为将军,无异于授予杨毅全军最高指挥权。
诸葛亮死后,杨仪暗中拒绝发丧,命费祎试探魏延的意图和计划。魏延对费祎说:“丞相虽然死了,我还活着。我可以让我的家人护送尸体回去安葬。我怎能因丞相之死而毁天下?”更何况我是谁,魏延?我怎么能听杨毅指挥,万不得已!“魏延的话,公私不分,没问题。征服魏是世界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诸葛亮一个人死了,就撤回正在逼近渭水、长安的十万大军,放弃北伐大业,实在不合情理。
另外,魏延的官职在杨仪之上,没有理由听从杨仪的指挥。正因为如此,魏延和费祎重新讨论了丧事处理的步骤:诸葛亮的灵柩由谁护送回蜀,由谁领兵继续北伐。两人共同签署了新的作战安排,并准备传达给部队。但费义却是口是心非,只想全身而退。他骗魏延说:“我替你说服杨仪和杨昌时。常侍是平民,对军事不太了解。他肯定不会反对这个决定。”他逃走后,奸诈无比,帮助杨仪退守蜀国。当魏延发现军队已经按照诸葛亮的计划撤退时。
魏延立刻大怒。"他先引小路往南,烧了亭路."杨仪趁行军缓慢,把经过的亭子都烧了。魏延的意图很明确。因为杨仪掌握了全军的统帅大权,无法与之抗衡,只能赶回成都,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主公。杨仪不甘落后,于是两人都为表去了刘禅,互称“叛将”,双方的表书当天就交给了刘禅。刘禅没有主见,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他问蒋琬和董允。姜和董都是诸葛亮的心腹,魏延和同僚关系一直不好,所以两人都偏向杨毅。于是刘禅命令蒋琬率军讨伐魏延,但是蒋琬的兵还没到,魏延就被杨毅杀死了,因为他拒绝防守南谷口,与追上来的杨毅作战。
魏延为什么不赶回成都,而是在南谷口与兵力薄弱的杨毅对抗?大概他已经得到了刘禅派蒋琬去讨伐的消息。他知道自己没有机会进成都,又要向后主鉴定真相,只好转身与杨毅决战。
此时形势对魏延本极为不利,当初接替他坚守汉中的王平一顿臭骂:“你死定了,尸骨未寒。你怎么敢?”魏延和他的部下立刻动摇了,“大家都知道宋被耽误了”(将士们都知道魏延有错),于是都不肯给他干活,都散了。其实所谓的“屈在炎”只是一个表象。试想军人怎么会知道上层斗争的内幕。他们只知道服从刘禅和诸葛亮的命令。既然皇帝和丞相都是站在杨仪这边的,那么魏延造反,兵士反目是很正常的。
当他所有的士兵都被分散时,魏延很无奈,只好带着他的几个儿子逃到汉中。杨毅派马岱去追他。当魏延的头送到杨仪面前时,杨仪用脚踩了魏延的头,笑道:“你这个奴才,还能再作恶吗?”之后,杨仪也“延三族”(见《三国志·魏延传》)。一代名将魏延并没有在对敌战争中死去,也根本看不到任何叛乱。却被诬为“背黑锅”,死了。很可惜,也很可惜。
虽然魏延的死与诸葛亮多年的打击和排斥,以及杨仪和费祎的嫉妒有关,但魏延自己在这一突发事件中的处理也是欠妥的。他不应该信任费祎,也不应该在回军途中烧毁主力返回的亭子,给人以谋反的把柄,更不应该据南谷口,以数千人对抗杨毅的十万大军。完全是在往石头上扔鸡蛋,不自量力。
讽刺的是,魏延的死对头杨毅似乎也有反骨。杨仪杀魏一拖再拖,自以为立下大功,取代了诸葛亮。我是诸葛亮生前曾安排蒋琬做继承人,后者只给了杨仪一个虚衔。于是杨毅抱怨道:“丞相刚死的时候,我举兵向曹魏,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我真的很后悔!”费祎把这种“离谱”的言论通风报信给了他已故的主子,杨仪被废为庶人。杨仪不知悔改,“写了诽谤信”,结果锒铛入狱,后自杀。杨毅的死固然是咎由自取,但毕竟也是一种遗憾,因为他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怪只在于诸葛亮生前用人不当,没有协调好下属之间的关系,导致死后蜀汉政权内斗,对人力资源匮乏的蜀汉雪上加霜,加速了蜀汉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