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从55岁到68岁,13年的时间,孔子带着他的几个关门弟子,开始周游鲁。那么,孔子是如何环游世界的呢?孔子周游世界时发生了哪些故事?
鲁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卫国,在那里孔子被的妻子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鲁兹批评孔子看《南子》。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称赞子产是自古传下来的善人。
孔子先带弟子到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敬孔子。按鲁的俸禄标准,给他六万俸禄,但不给他官职,也不准参政。孔子在卫国住了10个月左右。因为有人在面前诽谤他,对孔子产生了怀疑,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着弟子离开卫国,打算投奔陈。
孔子路过匡城(今河南睢县)时,因误会被围困5天,逃离匡城到达迪普,遇到卫国贵族的叛乱。再次被围困后,孔子回到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迪普回来了,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是由于卫灵公与孔子的起起落落。
鲁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公元(公元前494年)年,吴国派人去雇鲁国,问孔子“关节专车”的事。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从鲁来到魏。卫灵公问孔子,孔子礼貌地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生活不下去了,去了西方。曹到宋后,司马桓恨孔子,扬言要害他,孔子却隐姓埋名去了。
59岁的孔子出境,经过曹、宋、郑,到了陈。陈于是派劳工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在路中间,不靠村庄,不靠店铺。在吃完他带来的所有食物后,他被剥夺了七天的食物。最后,子贡找到楚人,楚人出兵迎击孔子,使孔子及其弟子免于一死。
鲁哀公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60岁。他声称自己此时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言论,并没有感到不舒服。孔子越过郑国到了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们失散,独自在东门等着弟子们来找他。他被嘲笑,说他看起来像一只迷路的狗。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蔡国。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邺州。叶国君叶公问孔子政治问题,并与孔子讨论正直的道德问题。孔子在回蔡国的路上,遇到了一位隐士。在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被困在陈和蔡之间,许多弟子因为饥饿而病倒了。后来被楚人救下,从楚国回来保家卫国,却在路上遇到了隐士。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回国卫国,主张先正名再治国。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与鲁国交战,吴国战败。孔子的弟子为战争做出了贡献。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保家卫国,妻子管氏去世。老子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一个师讨伐鲁国,孔子的弟子冉请统帅鲁国与齐国作战,取得了胜利。嵇康子问冉他的指挥才能是从哪里来的,冉说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68岁的孔子派人用钱币欢迎他回到鲁国,孔子环游世界14年,就这样结束了。
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受人尊敬。嵇康子要实行田赋,孔子反对。他告诉尤然,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是绅士的行为应该通过他的举止来判断。施舍的时候,他会更加重视。做事的时候,他会适可而止。他死后会把自己埋得很薄。
孔子在13年的环球旅行生涯中,从鲁开始,经过对魏、曹、宋、齐、郑、晋、陈、蔡、楚等地的见闻,逐渐形成了一套孔子独特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