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盖建议进行远程火力攻击时,他没有提到风向,只是提到曹骏的船只首尾相连,以便进行火力攻击。据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Xi龙飞《中国造船史》分析,中国的帆板技术出现在战国时期,但在汉代已经非常成熟。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三国东吴万振所著《周楠外物》中的航海技术记载(《太平御览卷771》),详细记载了路透的木叶制成的可以利用侧风的船帆,可以“使四帆不直向前”。因此,在当时,吴栋水军的战船配备了可以利用侧风的船帆是肯定的。所以黄盖的火力攻击舰不一定要只顺着风向移动,可以利用侧风。此外,周瑜和黄盖也多次在长江流域打水仗。周瑜已经确认了这个季节的风向可以火攻。
退一步说,没有风的作用,火力攻击的计划仍然可以实施。黄盖完全可以把满载干草的船从南岸上游开到北岸下游,靠的是水力而不是风力。蔡茂和张赟没有卷入“双重间谍”事件。历史上的蒋干确实是周瑜的同郡,也是曹操派来说服周瑜的。但赤壁之战中没有,裴松之在赤壁之战后注释《三国志》时写下,只有蒋干投降,没有周瑜的双重间谍。
蒋干“貌合神离,以才著称。”即使是如此聪明的辩手也无法动摇周瑜的意志。回见曹操时,蒋干也称赞周瑜“气度之大,溢于言表”。这个爱情故事旨在证明周瑜“人格博大,大获全胜”的胸怀,却成了小说家们点缀《赤壁之战》的调味品。《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送假投降书,使曹操对水军统帅蔡瑁和张赟产生怀疑,并最终将其处死,从而为周瑜消除了一大隐患,成为周瑜赤壁之战胜利的关键。
事实上,史书中的蔡瑁和张赟并没有参与“双重间谍”,他们甚至根本不是曹操水军的指挥官。《三国志·冬儿袁传》中提到蔡瑁和时,只提到他们是刘表次子刘聪的亲信,在刘表长子刘启病危时阻止他来见他,并试图支持刘聪掌权。却说引兵至,却不是蔡、张,而是蒯越、傅逊、韩松等旧臣。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逃离战乱,居住在荆州的中原人。与蔡瑁、张赟等荆州本地人相比,荆州的利益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他们更喜欢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更愿意臣服以获得官位。所以曹操到了荆州后大施恩惠,为蒯越等十五人封侯。然而,蔡茂和张赟没有出现在点名名单中。可见,他们虽然也在叛逃的大臣之列,得到了提拔,但智力平平,未能得到重用。
曹操的水军统帅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按照曹操的用人习惯,不可能由外人来指挥这支庞大的海军。早在年初,曹操就在邺城挖玄武湖练水师。我相信当时海军师的人选已经选好了。后来的文学作品出于塑造周瑜这个角色的目的,虚构了蔡瑁和张赟指挥水师被冤死的情节,也使得曹操的水军一举覆灭,在理论上趋于理性。
从读史的角度来看,关于赤壁之战的很多细节与人们的传统认识大相径庭。无法证明1800多年前学者们对战争真相的探寻有多一致。即使是更客观、更纪实的《三国志》中提到的赤壁之战,也可能与真实的战斗过程大相径庭。流传至今的赤壁之战,更多的是贬曹之后的一个被歪曲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