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许多文人学者在他们关于诸葛亮的传奇著作中,在《三国志》中记载了“玄死,梁致力耕一”和“我一身布衣,致力耕南阳”。
认为其叔诸葛玄死后,孤独寂寞,生活贫困,不愿依赖他人,故隐居隆中,过着自力更生的清贫生活,并由此将诸葛亮自称的“布衣”解读为出身贫寒之人。
以上观点不恰当。
首先,诸葛亮官家的始祖诸葛丰,西汉时是校尉,父亲诸葛玄是泰山的县官,叔父诸葛玄是张羽知府。
来到襄阳后,两姐妹先后嫁入当地名门望族蒯氏和庞氏,蔡氏豪强也是他的亲戚。这么多有钱的公婆,他的衣食会不会有问题?
其次,荆州刘表的“爱民育才”能安慰和妥善安置那么多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更何况是诸葛亮这个老家山东的老侄子,后来成了他的姑姑和表哥。
第三,如果他去隆中谋生,打工谋生,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去结交贤士,读那么多书,坐在烛火旁共商天下事,充分了解和掌握男女主角混战的信息,并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马上想出一个分析精妙、预测准确的“千古奇谋”?
在我看来,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真正原因是:第一,他不愿意加入刘表的政权,刘表封闭优柔寡断的政治态度与其远大抱负格格不入;
二是深受、庞德公、黄等老师的影响。他们以种田、唱歌、弹琴自娱,他们优雅天真的生活方式和不做官、尊重自己人格、轻视自己责任的政治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成长中的诸葛亮。
至于“布衣”这个词,在三国历史上有很多含义。典型的有:一、指着亚麻布衣服;二是指平民;第三,延伸到普通;第四,指尚未为官的秀才。
其中第四种用法最为广泛,诸葛亮自称布衣也应该这样理解,即指尚未入仕的秀才。
所以诸葛亮是一个尚未步入政坛,蓄势待发的书生,而不是一个以务农为生的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