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笑容可掬什么意思?笑容可掬典故出处介绍

笑容可掬什么意思?笑容可掬典故出处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66 更新时间:2024/2/4 13:53:51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当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十万大军,选择大开城门,安然自若的弹着自己的小曲。这幅景象可怕司马懿给镇住了,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也就算个新兵,司马懿认为城中必定有埋伏,就指挥撤军了。实际上空城计这个故事是杜撰出来的,正式当中并没有发生过,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笑容可掬”就和这个故事有关。一起来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发生在诸葛亮“空城计”期间,相关人物为诸葛亮和司马懿。原文如下: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马谡兵败街亭,司马懿率十五大军进抵西城城下。此时,西城城中仅有二千五百将士。众文武大惊失色,唯有诸葛亮镇定自若,在西城城楼上焚香操琴。司马懿见状,认为诸葛亮必有伏兵,下令全军撤退,诸葛亮终于在与司马懿的斗志中取得胜利。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诸葛亮在西城城楼的神态,叫做“笑容可掬”,意为笑容满面。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说首创的一句成语。

“空城计”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只要谈起诸葛亮,人们大都会提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并非出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之手,而是由西晋时期一位叫做郭冲的诸葛亮的“铁粉”首创的。此人曾著有《条亮五事》,其中就有“空城计”的故事。原文是这样: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卻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不过,郭冲记载的这个故事显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其中最为有利的证据便是在诸葛亮“一出祁山”期间,司马懿尚在荆州对付孙权,根本没有出现在西北战场。此外,郭冲的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巨大的漏洞,故事发生的阳平关处在汉中腹地,并非当时的战场。从这两点可以断定,所谓“空城计”的故事是郭冲一手杜撰而出的,并非历史的真实。

很显然,小说作者对于这个故事很感兴趣,认为可以突出诸葛亮的高大形象,因此对其进行加工和改编,便成了如今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从整体来看,这个故事的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过,这个故事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试问,连司马懿都可以看到诸葛亮在西城城楼上“笑容可掬”的表情,这说明当时司马懿离诸葛亮不到两百米的距离,这已经是弓箭手的有效射程之内。司马懿令弓箭手射上一箭再撤军岂不是更好?又何必慌慌张张忙着撤军呢?这至少说明作者在设计情节时过于随意,忘记了细节的严谨。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燕颔虎须什么意思?燕颔虎须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燕颔虎须”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可能很多小伙伴都没听说过这个成语,那这次就为大家讲讲“燕颔虎须”的意思,还有背后的典故。“燕颔虎须”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相貌十分威武,在三国中等于是张飞的专用词。张飞和关羽并称“万人敌

  • “撮罗子”是什么?有着什么民族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鄂温克族,可能很多小伙伴们觉得比较陌生,鄂温克族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传奇,鄂温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因此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撮罗子民居。鄂温克族传统民居是根据地势以及取光还有其他一些因素而创造出来的。原始古老的撮罗子是鄂温克族传承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下吧。

  • 先见之明什么意思?先见之明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其实曹睿会派出司马懿对阵诸葛亮,也许是存在一些小私心的。但曹睿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司马懿竟然摆起了铁桶阵,根本就没打算主动进攻。其实司马懿这招虽然难看了一点,但的确是风险最低又能保证胜率的计谋。只要同诸葛亮僵持下去,把他的粮草耗尽,那他自然会退兵。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先见之明&rdqu

  • 揭秘蒙古人幼子守灶是怎么回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蒙古人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名族的人其实还是有不少和汉族人不一样的地方的,特别是习俗方面是真的挺有意思的,话说在蒙古有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年龄最小的孩子需要守灶的,那么这到底有什么说法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幼子守灶”原来比“嫡长子继承制&

  • 成语一诺千金的故事是怎样的?有着什么样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传统文化

    一诺千金这个成语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听到或是说到的一个成语。但是有很多小伙伴并不知道一诺千金这个词的典故,也不知道一诺千金的主人公是谁。那么这个词到底指的是谁呢?在历史上,一诺千金的主人公是指性情耿直的季布。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一诺千金这个词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这个词在现实生

  • 兵精粮足什么意思?兵精粮足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结盟,一起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实际上,这是东吴的一次反叛,如果东吴不敢踏出这反抗的第一步,刘备根本就不可能阻挡曹操南下。在这之前,东吴和曹操才是真正的盟友关系,而且双方从孙策时期就开始结盟。其实孙策和曹操心里都知道对方不是真心,但曹操当时最大的对手是袁绍,所以只能和孙策示好。这次讲

  • 古人过年为什么要喝屠苏酒,屠苏酒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在一些古诗文当中,我们会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词,“屠苏”,比如诗句“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一整首诗都是与古代的春节有很大的关系的。而这个“屠苏”指的是一种酒,而且还是一种专门在春节期间喝的酒。那这种屠苏酒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非得在春

  • 仓皇失措什么意思?仓皇失措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张飞在长板桥吓退曹军的故事,大家肯定都十分熟悉。可能很多人觉得张飞只是一介武夫,不懂战场上的谋略,其实张飞才是真正的粗中有细,往往能够出奇制胜。长板桥一役就很好的证明了这点,其实张飞的做法和诸葛亮上演空城计差不多,都是靠气势吓退了敌人。说明张飞不仅有谋,心理素质也极强。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ldq

  • 《水磨图》和《清明上河图》相媲美,为什么并不出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水磨图》应该有不少人知道吧,但是一般人应该还是都不知道的,但是说起《清明上河图》那就变得不一定了,这个几乎是人人都听说的过的,但是其实这《水磨图》也是非常写实的反应了北宋的现实生活的,可以说几乎是和《清明上河图》相媲美的,那么有的网友就要问了,那这个《水磨图》为啥就不出名了,其实很多网友也许猜

  • 二十五磨豆腐,腊月二十五为什么要磨豆腐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在民间,过了小年之后,基本上每一天都有一句谚语,二十五这天就是“磨豆腐”。我们现在吃到的豆腐,都已经是加工好了的,而至于豆腐是怎么来的,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见过,更不要说亲手操作了。而在腊月二十五这天,很多地区都还流行着自己磨豆腐的习俗。那么,为什么这一天要磨豆腐,除此之外还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