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么区别?

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么区别?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583 更新时间:2024/1/5 10:03:12

我们都知道,中秋节是外国从古至今的一个传统节日,最初是在北宋时期确立的,每年的8月15便是中秋节。但是说到这里就感到有些矛盾了,因为早在更早的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中秋节了,若是去专门探寻中秋节的根源,这段历史都可以追溯得到周朝时期。所以说中秋节的来历是非常久远的,只不过北宋是专门明确的确定了一个日子是叫中秋。在唐诗宋词里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描写中秋节的诗词,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那一天,而古人对于月亮的想象也是无穷无尽的,这种好奇之心可能才是古人对中秋最大的纪念。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在密州任上,也就是今山东诸城,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前小序述及创作缘起:“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历来,人们谙熟于词中名句,激赏其对宇宙人生的追问、思考和超然脱俗的心态,但却对苏轼提到的欢饮达旦、大醉,以及怀念子由,可能无更多深细关注。其实,苏轼的这首词,是在宋代中秋节之亲朋相携而游、玩月与饮新酒等中秋习俗的背景下写就的,犹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受重九登高、佩茱萸习俗感召,记录其事,发抒性情。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大约是因为仲秋之月庄稼成熟、丰收,故可以之供养衰老鳏寡之人。但中秋节作为节日的出现则是要晚至初唐以后。清代俞樾曾说:“自唐以来,世间皆重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茶香室四钞》卷一)而《洪亮吉集·释岁》中也曾记载:“中秋节,唐初尚未盛行,故虞世南欧阳询、徐坚等作类书,《岁时部》皆未列入。若唐以前八月十五日见于史传者,惟《隋书·新罗国传》‘八月十五日,设乐,令官人射,各赏以马布’,及《武夷山记》‘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魏真人等会山顶宴集’数事而已。”

中秋节在产生之后,我们现有的习俗,唐宋时即已流行,只是在诗词中的表现有所侧重。如中秋食月饼的习俗,就很少体现。周密《武林旧事》有南宋时始有食月饼记载,“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此外,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则月饼与中秋、团圆的意义被明确表达。

但是,唐宋人对于张灯结彩、玩月、饮新酒及观潮等记载较多。玩月,即赏月。南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八月十五夜,(苏颋)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可见这天,宫中值班的官员学士们都要赏月、饮酒、赋诗。唐宋人有不少中秋诗就是在此种情景下写就。如白居易就有《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吴融亦有《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等。

正如苏颋所言,八月十五的月清光可爱,适宜观赏,若登高清览,更增流韵。苏轼在熙宁九年欢饮达旦的地方,就是在超然台上。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八月十五中秋节,······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东京梦华录》亦提到中秋赏月时,“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此夜无论贫富贵贱,各怀逸兴,皆要登高赏玩,以欢度佳节。而杭州人去“绘福楼观月”(《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则是一大胜事。若无高台赏月,亦会影响情致:“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开元天宝遗事》卷四)虽然唐玄宗的望月台因安史之乱终没建成,但由此也可窥测中秋高台赏月之习俗的普遍,和受人重视。

而为观月添胜的,自然离不开饮酒,所谓的“欢饮”,才能“达旦”,才可成“竟夕之欢”“至于通晓”。《东京梦华录·中秋》:“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行都有官酒库,每岁清明前开煮,中秋前卖新。”大约中秋这天,家家要尝新酒,不仅赏月时佐酒,白日亦多豪饮。为此,官库从清明前就开始煮酒,做准备了。

此日,“三秋恰半”,正是丰收季节,各种瓜果时蔬上市,无论宫廷、民间,都会享此丰硕果实:“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东京梦华录·中秋》)宫中自然最为丰华:“禁中中秋赏月,有延桂排当,如倚桂阁、秋辉堂、碧岑,皆临时取旨。夜深,天乐直彻人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粲,竟夕乃止。”(《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丰盛的瓜果百物,令人切实感受到收获的充实、富足。此时虽然天气渐凉,但却仍姹紫嫣红,“槐黄荣,桂香飘,断肠始娇,金钱夜落,丁香紫,蘋沼白,花尽实也,”(清·陈淏子辑、尹钦恒校注《花镜》卷一)瓜熟蒂落,花团锦簇,丰盈美好。

中秋这天全民游乐歌舞,也是必有节俗:“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东京梦华录·中秋》)“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梦粱录》)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些有趣习俗,虽不普遍,但亦可记上一笔。如现今盛行的放河灯,早在宋明时期即已流行:“此时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粲如繁星,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那粲如漫天繁星般通明透亮的河灯,仿佛穿越时空,仍点亮在我们眼前。另外,在杭州等这样的地方,还会有观潮习俗,(参《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苏东坡亦有《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此不赘述。在一些地方,八月十五日这天还有佛像游行等节目:“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为戏。”(《酉阳杂俎·境异》)

以上是散见的中秋节俗。其实,中秋节更多存在于诗词吟咏中,使之因此有了丰富而绵远的生命力与内涵。古人对中秋节的吟咏,主要集中在月的咏叹上。从唐代起,抒写中秋之月的作品不计其数,但是,总体而言,有一个大致的脉络。

在中秋节产生之前,古人对于秋月的吟咏,多围绕其自然特点而创作。《皇览·逸礼》:“秋则衣白衣,佩白玉,乘白辂,驾白骆,载白旗,以迎秋于西郊。”宋玉《九辨》:“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彼此梧楸。”秋尚白,又由于秋自白露始,天渐凉,露结为霜,所以秋露、秋霜、秋之银色或霜色,便被自然地根植于此类诗歌当中。左思《杂诗》有“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孙绰有“萧瑟仲秋月,飚唳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抚叶悲先落,攀松羡后凋”,谢惠连《怀秋》有“皎皎天月明,弈弈河宿烂。萧瑟含风蝉,廖唳度云雁”,刘宋南平王刘铄有“昊天清且高,秋气发初凉。白露下微津,明月流素光”,梁简文帝《望月》有“流辉入画堂,初照上梅梁。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桂花那不落,团扇与谁装。空闻北窗弹,未举西园觞”,可谓代表。

傅咸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较早抒写月可以兴福降祉,与唐以后中秋节所蕴含之意旨吻合。鲍照《玩月》之“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亦揭开十五之月蕴蓄牵挂远方之情。唐宋人写中秋月,是从以往普通的月中,体会到了“那一个”月,使之具有区别性:“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栖白《八月十五夜玩月》)“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亭亭千万里,三五复秋中。此夕光应绝,常时思不同。九霄微有露,四海静无风。惆怅逡巡别,谁能看碧空。”(姚合《八月十五夜看月》)月还是那个月,望月人的心境不同了,有月圆而生人间团圆之美好愿望,但亦因节近白露,清霜初生,而生清寒之意,故亦成为寄托思念之媒介。

由于中秋节是家人欢庆、友朋游赏、万民同乐的节日,故在中秋这天,用诗歌表达思念之情、渴望团圆美好之作成为中秋诗的主旋律,所以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谓道尽此刻天下人共同的心愿与祝愿。惟其如此,中秋亲朋不在身边,就会异常孤独落寞,故东坡醉酒之时,不免要挂念其弟子由,郑谷则挂念其同年李屿,(《荆渚八月十五夜值雨寄同年李屿》)苏舜钦则怀念张子野;(《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而在禁中值班的白居易,则怀念其好友元稹,元稹在接到白居易中秋念己之诗后,仍答以《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虽然其时早已过了中秋。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齐白石蝉作品为何能拍出天价?齐白石的蝉画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齐白石是我国近现代的绘画大师,如今齐白石随便一幅作品几乎都是天价。齐白石早年以木工为生,画作擅长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题材,作品意境醇厚,造型生动,特别是一些动物画作天趣横生。哪怕是不会欣赏画作的人,也都会被齐大师的作品所吸引。这次就为大家讲讲齐白石的蝉画究竟有何独特之处,竟也能拍出天价。一只简单

  • 希腊神话中四季是怎么来的?四季的起源传说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德墨忒尔在希腊神话中是农业丰收之神,属于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传说是德墨忒尔教会人类耕种和收获,她还能使大地永不枯萎,万物永不凋零。不过德墨忒尔此后被冥王看上,将她带到冥界,从此德墨忒尔再也没办法照看谷物农业。最后在冥王和宙斯的协商下,德墨忒尔一年内才有一段时间能够回到地球,所以这才有了四季之说。下

  • 有哪些文玩怕水?这几种千万不要沾水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文玩收藏品,还是需要人们的呵护的,它们并不是“所向无敌”,不管是风吹日晒还是刮风下雨,都会对它们造成损害,而水就会对很多文玩造成伤害,而且尤其是一些佩戴在身上的物品,是绝对不能够沾水的,所以洗澡的时候一定要摘下来,避免接触水。那么,究竟是那些文玩会怕水,夏天因为洗澡多,所以一

  • “衣锦夜行”的典故出自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话说通过进入关中的一系列有效政治运作,不仅使得刘邦的政治军事影响力大增,而且还非常有效的整治了早期的流寇习气,加强了对军队的建设,非常有效的促进了汉朝军队做出的政治和军事制度的行程,对后来的争夺天下创造出了坚实的基础。关于这一点,刘邦和项羽就有了很大的质的不同,本是小无赖出身能及时行乐的人居然在战争

  • 我国从古至今亲人逝世后守灵时为何要插三根香?这其中有着什么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有走到终点的那一天,都会要面对死亡,而人死后,亲人们就会为其举办葬礼,同时这也是古人传下来的习俗。在我国文化当中,孝字占着很大的比重,若逝者在生前越孝顺,那么葬礼肯定也就越浓重,这也表示后世对逝者的尊敬和一片孝心。相信有过丧葬经历的小伙伴们都会知道,在中国,一般在下葬前会守灵

  • 山海经最早的版本是什么样子?现存的山海经并非原版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山海经》是一部志怪类型的古籍,展现了古人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很多人都对《山海经》里的各种神兽感到好奇,很多影视创作也会借鉴《山海经》中的内容。不过现存的《山海经》并非是最早的版本,我们现在看到的也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和战国时期的版本并不相同。其实《山海经》并非由一人完成,而是集合了多人的文稿才凑成这本

  • 心术不正什么意思?心术不正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陈宫是吕布身边的谋士。不过在早期,陈宫曾受曹操的赏识,从而被曹操视为心腹。不过曹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时常大肆杀害汉末名士,这让陈宫十分心痛。他想劝阻曹操,却无能为力,最后无奈和曹操反目,这才转投吕布。但吕布始终还是不敌曹操,导致陈宫被抓。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心术不正”就

  • 不看家中宝只看门前草是什么意思?真的有道理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不看家中宝,只看门前草”是一句民间俗话,意思是看人不仅要看表面,还要看内在是不是表里如一。如果外表光鲜亮丽,内在不修边幅那也是得不到他人认可的。其实老祖宗有为我们留下很多有道理的俗语,这些也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后人能从中学到不少有用的东西。下面就为大家解析下

  • 夏至九九歌,夏至诗词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寓意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要来临。夏至是收获农作物的时期,古人会在夏至这一天祭神祀祖,庆祝丰收。《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除了感谢有好的收成,还要祈求“秋报”,不要发生什么大的天灾。古代在夏至这一天,也有一些

  • 鱼贯而进什么意思?鱼贯而进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邓艾是魏国一代名将,正是因为他在灭蜀之战中突发奇想,采用偷渡阴平的策略才能顺利灭蜀。可惜邓艾立下如此功劳,却没能收获一个好的下场。邓艾被钟会陷害,导致他被司马昭猜忌,最后冤死。邓艾能文能武,算是一位杰出的人才,可惜被小人在背后捅了一刀。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鱼贯而进”,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