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刑不上大夫是什么意思?刑不上大夫出处释义

刑不上大夫是什么意思?刑不上大夫出处释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137 更新时间:2024/2/4 13:31:59

在古代,大夫以上级别的人会享有一定的特权,这里的“大夫”并不是医生的意思,而是一种官职。可能很多人对于“刑不上大夫”的理解是,就算大夫犯了法也能免去刑罚,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刑罚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公证对待的东西,难道贤者犯法就可以逃脱罪名吗?实际“刑不上大夫”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被很多人误解了,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刑不上大夫”的出处以及释义,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刑不上大夫”是讲特权吗?错,它的本义是法律面前的相当平等。被误解的名言:“刑不上大夫”的真实用意,你可能理解错了。

汉语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些话也很容易引起歧义,因而会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比如“刑不上大夫”,就一度被人理解为是贵族、官员们在法律面前可以享有犯罪却不服刑罚的法外特权。其实,“刑上不大夫”的本义,并不是贵族阶层或官员犯罪不应受刑法处罚,而是对上层违法者的一种变通,让惩罚在形式上更人性化些。

“刑不上大夫”一语,出自西汉成书的《礼记·曲礼》,其原文为:“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其中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常常为后人所引用。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中的“下”与“上”很容易引起误读。据钱文忠教授的解读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上”是“优待”的意思,“下”是“排斥”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士大夫也不会量刑上受到优待,老百姓不被排斥在礼仪之外。

而另有一种解释是,对于贵族,应当用礼仪教化来规范其言行,使其懂礼守法,不致犯错受刑;对于普通百姓则不应用礼仪来要求他们必得廉耻荣辱,直接由法律条文来约束他们就行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理解,是基于上古时期教育水平低下这种实际来说的。

话虽如此说,但是,“天子犯法,与庶遮同罪”,而况“大夫”乎?东汉郑玄也对“刑不上大夫”进行了解读,他的注释为:“刑不尊大夫,不论愚贤者犯法,其犯法,则都应在有司惩处。”

那么,在上古时期,大夫犯法,真的“与庶民同罪”吗?定罪是肯定的,但是,在形式上却有别,那就是“为尊者讳”,大夫虽然犯罪了,但是,顾及其贵族身份,可免其羞辱,处罚时不八议必大动干戈,而是悄悄进行。为此,中国古代大夫以上的阶层,在法律面前享有一项特权——“八议”。

所谓“八议”,是“刑不尊大夫”的礼制原则在刑罚适用上的具体体现。它是指法律规定的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定罪后,不使用残害肢体的刑法,而是首先选择或劝其自裁,以砺臣节;其次“戮于朝”(杀死在朝廷)。同姓贵族有罪,则由甸师执行,秘密暗杀于郊野(据《周礼·甸师》)。

由此看来,“刑不上大夫”,并不是大夫以上贵族犯了罪是不用刑的。我们看历史上,好多大夫以上的人都是处以极刑的。如商鞅被“五马分尸”,李斯被“腰斩”,都是要用刑的。“刑不上大夫”从犯法者的角度而言,意即:大夫以上的人身份高贵,又受到良好的礼仪教化,是不应该犯法的,即便是犯了法,也不应该受到刑罚的羞辱,即“士可杀,不可侮”,就应该自裁、自缢死去,免得羞辱了整个大夫阶层的声誉。

现在的一些电视剧中,也常有这样的情节,就是大臣犯罪了,皇帝常常采用赐死的办法,以保留其最后的体面。赐自尽的方法一般有三种:赐白绫自缢、赐宝剑自裁、赐毒酒自尽。贵族罪祸上身,不像普通人犯,由有司来执行,而是自我了断,贵族与普通民众的“受刑”,逃是逃不掉的,只是在死法上有所不同而已。

而“礼不下庶人”,并不是说普通百姓就不用守礼,而是说守礼的规矩太多,比如穿衣、戴帽之类,很繁琐。老百姓要劳动,要出体力,行起礼来不方便,耽过工夫,所以老百姓在礼仪方面可以马虎些。只要不触犯刑律,就是好百姓。

到了封建朝时代,“刑不上大夫”往往被人曲解了,用以来为贵族、大臣们开脱罪责。据《大清律例》,“名例律”中“应议者犯罪”律文后之附例规定:“三品以上大员革职拏问,不得遽用刑夹,有不得不刑讯之事,请旨遵行。”此外,在涉及文武官员犯罪的法律规定中,凡文武官员犯罪应当处以笞杖刑的,均可以罚俸、降级、革职等方式替代刑罚的直接适用。这样的操作,就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了。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成语“烽火狼烟”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我国文学作品当中看到“狼烟”这个词语,只要一看到这个词,随即就会想到“烽火”了。在我国古代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点燃烽火台上的烟火,等到诸侯们率领着大军前来护驾的时候才发现被耍了。而这烽火狼烟就代表着“战争”

  • “星期”一词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星期制,这个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文化中了,这个制度随着事件以及文化的进展,后来又传到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等地区。在古罗马则是用自己信仰的神灵为7天一周而命名。星期制最早是有君士但丁大帝左制定的,在公元321年正式实施,此后星期制就开始慢慢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以至于到现在全世界都开始通用星期制。中国古

  • “买东西”这一词是怎么来的?有着怎样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买东西,相信这个基本上是每个人几乎天天都要做的事情了,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个“买东西”为何要叫做“买东西”呢?为什么不叫“买南北”呢?其实在我国的文化当中,对这个还是很有说法的,而且跟古代一位叫做朱熹的人分不

  • 所谓的“黄花闺女”是什么年龄段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在我国古代,不同类型的人都会有着不同的称呼。就比如说古代人们会把一些尚未出嫁的女孩在称之为“黄花大闺女”。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何会这么去称呼她们呢?为什么非要是黄花,而不是红花或者蓝花呢?黄花这一词究竟有着什么含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人们常用“黄花闺女&r

  • 岐山臊子面的来历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臊子面,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道传统美食了,只要是喜欢面食的朋友们,对臊子面肯定是非常熟悉的。臊子面中的“臊子”其实指的就是肉丁的意思,做法也不是很复杂。除了臊子,再加上一些蔬菜便可以在家做一碗美味的臊子面了。臊子面在我国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可

  • 唐朝国号“唐”的来源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在唐朝之前,外国人称中国人为“秦”或是“汉”,而到了唐朝以后,外国人就开始喜欢称中国为“唐”了。由于唐朝的国力非常的强大,声名远扬,于是“唐”这个字就成为了中国延续至今的美好代称。然而对于这个熟悉的过好,

  • 一言九鼎什么意思?一言九鼎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鼎是古代最重要的青铜器物之一,在汉朝以前鼎一般用来当烹煮的容器。而九鼎则是象征九州,也是至高无上的意思。在夏商周三朝,九鼎一直被奉为传国之宝,所以“一言九鼎”的分量才会如此之重。在唐朝和宋朝时期,也有铸造九鼎,同样是为了彰显其身份。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一言九鼎

  • 神祗(zhi)和神祇(qi)各指什么意思?其实神祗(zhi)是神祇(qi)的错误用法意思是一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神祗”这个词语其实很多老哥应该是知道的,那就是读音应该就是读“(zhi)”了,但是我们真正知道的难到就真的是事实吗?其实有的时候显然不是的呀,其实这个神祗(zhi)并不是这样读的,而且另有读法,只是被误读了而已,下面给大家带来的就是关于神祗(zh

  • 日本为何崇拜菊花和武士刀?菊与刀文化背景解析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传统文化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曾在1946年出版过一本名叫《菊与刀》的书。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日本文化,从明治维新到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等,都有一个详细的讲解过程。其中菊花和武士刀对于日本的历史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两个物品也象征着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的意象。从而得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下面就

  • 成语“玉体横陈”在历史上指的是谁?冯小怜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成语“玉体横陈”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都充满着幻想,意思是指美人的身体横躺着。最初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北齐二首》中的“小怜玉体横陈夜,以报周师入晋阳”。冯小怜是南北朝时期非常著名的美女,她的“玉体横陈”一直流传至今。他一生事迹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