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锡伯族服饰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色?

锡伯族服饰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157 更新时间:2024/2/4 13:51:23

民族服饰是每一个民族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更是越来越追求服饰的外观美以及舒适度了。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锡伯族,他们从古代开始就是主要以兽皮为制作服饰的主要材料,他们使用兽皮制成一件件的衣服,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料,由于它不可缺少的实用价值和日益增长的欣赏价值,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服饰还具有御寒、遮羞、装饰等作用。服饰是民族工艺的镜子。锡伯族的服饰与本民族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地理、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有着密切关系。

锡伯族的祖先古代鲜卑人以狩猎游牧为业,穿的是兽皮制成的衣服。《后汉书乌桓鲜卑传》称,鲜卑人因逐水草放牧,“以毳为衣”。由于鲜卑族所居之地气候严寒,须穿皮衣取暖,因而他们用貂、灰鼠等皮制成的皮衣,质地精良,“天下以为名裘”。

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建立北魏朝后,按身份、社会地位的不同,其服饰产生了很大收变,皇帝、戚畹贵族、达官显宦则因与汉族接触较多,在服饰上逐步汉化。平民百姓为适应游牧生活,保持着固有的衣饰习惯。在日生活中,男子或空顶,或头皮、毡帽,穿圆领窄袖紧身左衽长袍,束革带,佩匕刀,下,足靴,穿开襟短上衣,冬天穿皮毛制成的衣服。女子包头巾,或戴小圆帽、皮帽,穿与男子同样的长袍,或左衽短衫、袄,下身着长裙或裤,足穿筒靴,束帛带,冬天则穿皮衣。

锡伯族曾经是北方的渔猎民族,其渔猎生活时期的服饰衣料是以鹿、犴等兽皮为主,比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元代以前的锡伯族服饰保持了鲜卑族的特点,并受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影响,清代以后受满族和汉族的影响,尤其受满族八旗文化的影响更大。西迁新疆伊犁地区戌边屯垦以后,受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民族的影响,兼收并蓄,其服饰文化趋多元化,在现代则更受到流行服饰文化的影响,基本上改穿现代服装,过去那种的长袍式服装已不常见。传统服饰主要有:

男子服饰

男子大多穿用长袍,与满族旗装样式基本相同。长袍领子不太高,纽扣在右侧。长袍的式样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长度为大半截,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除长袍外,男子在春秋季节穿坎肩,当兵的穿马甲。下身穿长裤,外加“套裤”(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裆和后腰),冬季则穿“棉套裤”。

男子大多喜欢穿青、蓝、棕色的服饰,腰系青布带。为便于骑马、劳动与操作,身穿左右开襟的大襟长袍和对襟短袄,上套坎肩,下着散腿长裤腿带,扎腰带,腰带上经常挂上烟袋荷包,脚穿布靴,头戴笠帽(夏)、毡帽(冬)或礼帽,当官的一般在长袍上套马褂。过去,锡伯族男子平时在腰带上常挂上个烟袋荷包。

老年妇女的服饰

老年妇女大多穿用长袍,长及脚面,粘花边或绣花宽边,外罩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多镶滚边。扎黑色腿带,脚着白袜、绣花鞋。少女与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耳戴金(银)耳环,穿着色彩淡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春夏秋季戴白色头巾,冬天则戴棉帽,脚穿白袜和绣花布鞋。

已婚妇女的服饰

已婚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在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大多穿旗袍,大襟、下摆、袖口多镶滚边,长及脚面。已婚妇女的服饰与少女服饰无大差别,但比少女穿着要鲜艳。发型也不同,少妇梳“盘龙髻”,额前有“刘海”,脑后有“燕尾”,头顶上乌发蓬起,盘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将辫梳成双辫或两“抓髻”,合起成为一个大“疙瘩髻”。头发抹头油,没有头油的,用榆树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部可以涂粉,口可以涂口红,可以染指甲。戴耳环、戒指和手镯等。

婚装服饰

少女与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耳戴金(银)耳环,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脚穿绣花布鞋,显示出青春的活力。

结婚后才把辫子盘起来,表示已婚。结婚时,穿色彩艳丽的旗袍,戴耳环、手镯、戒指等手饰。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并盘头翘,头上要戴十多只具有吉祥、喜庆气息的簪花。有的则戴玛瑙、玉石、水晶、贝壳甚至宝石和金银制的花饰,下面的银链或吊珠等饰品垂于眉宇之上。婚后一两年内,参加喜庆活动时还要戴,仍然光彩照人。有的还在头上抹发油,没有的用榆树皮泡的水代替。另外有的新娘结婚时,还穿脚心部位着地,两头高悬的“马蹄木底鞋”,显得亭亭玉立。

儿童服饰

多用绸料,后背和衣袖绣出花鸟、虎、鹿、蝴蝶等图案。穿虎头鞋、戴虎头帽。

萨满服饰

除了平时的服饰外,锡伯族萨满教中的萨满还有自己特制的服装;头戴六股钢盔,胸挂护心铜镜,腰围飘带绣裙。萨满穿上这种服饰跳起萨满舞,模仿各种动物的形态和追逐、打斗、撕杀的动作,既反映了原始氏族时代的精神和狩猎、游牧的生活气息,又反映了山林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原始文化特征。

过去,锡伯族男女都扎腿带,男人和老人扎黑色的腿带,年轻女子则扎红、粉、绿等鲜艳颜色的腿带。遇到丧事扎白色的腿带。

锡伯族妇女擅长刺绣,如同男子会骑射一样,妇女如果不会刺绣,就会被人轻视。所以服饰上绣有各种花鸟鱼虫刺绣图案。特别是儿童服饰更是五颜六色,显示出母亲高超的剌绣技艺。

锡伯族的服饰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与具体的人体结合而充分展示的艺术性,既供穿戴者欣赏,更供旁观者欣赏,它与日常生活统一而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地位。服饰的质料、形制、款式、色彩无不体现出穿着者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

自清代以来,新疆锡伯族的传统服饰,与他们的戌边屯垦生活和农业经济产生了紧密联系,形成在不同劳动环境和物质条件下既可以防寒、又可以防热,不仅是为了装饰而是更重要的是劳作需要的服饰文化特色,显示出不同时代的服饰特点,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款式的服装出现,锡伯族年轻妇女已不再穿老式长袍,而喜欢穿束腰连衣裙,戴头巾,显然吸收了维吾尔和哈萨克等民族服饰的特点。

从锡伯族传统服饰中,可看出年龄、性别、职业、贫富等差别,还能看出节庆、婚姻、丧葬、崇尚、信仰、礼仪等习俗。锡伯族在节庆里都着盛装,在结婚时都有专门的嫁衣和新装,新人与参加婚礼的人有明显区别。

锡伯族的传统服饰,受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大。目前,锡伯人除在在特定的节庆、婚丧、重大聚会等重大活动中穿戴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外,其他时间和场合都穿戴现代流行服装,本民族传统服饰的各种功能正在弱化。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二月春社是什么?仫佬族的传统节日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是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节日的,我国少数民族仫佬族也不会例外,也是有着许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是从很久以前传承下来的一种风俗。其中二月春社就是一种祭拜灶王的集体仪式。在仫佬族的眼中,只有祭拜了灶王来年才能五谷丰登。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二月社也叫&ldquo

  • 蒙古族骨头文化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风采?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蒙古族,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非常著名的游牧民族。在蒙古人的文化里,对吃肉是非常有讲究的,不是每一部位都能随便给人吃的,有的部位是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够吃的。而伴随着骨头文化流传的还有着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果在啃骨头的时候,穿插一点这样的故事,是不是能增加些趣味呢?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 苗族巫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一种非常惧怕未知的一种生物,当人们无法对未知的恐惧作出合理的解释时,慢慢的就会演变成为了神鬼的说法,同时也是人们对于生死的畏惧和崇拜。那么就有些人自称能控制,知晓神鬼之力,宣传自己拥有巫力迎合了人们的需要,这就是巫文化初倪。而苗族文化里“巫”与之息息相关。现

  • 成语礼崩乐坏是指什么?有着怎样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传统文化

    从古至今,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或是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发展都是需要保存和延续的,如果出现过一定的断接时间,那么可能会对后世的影响以及研究探索带来许多的问题以及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中国的礼乐文化起源于上古时代。礼,源自祭奠天神特定的行为准则;乐,源自上古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为何会出现礼崩乐坏这种我们现在常常

  • 成语"遗簪坠屦"的意思是什么?典故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遗簪坠屦这个成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个成语,指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后指不忘旧友叫“不弃遗簪坠屦”。出自《北史·韦夐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有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那么关于这个成语的典故具

  • 官渡之战后袁绍依然手握数万兵力,为何还是会败给曹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官渡之战,袁绍有十一万兵力,曹操只有两万兵力左右,曹操却能以少胜多,最终战胜了强大的袁绍。不过此役袁绍虽然损失了七、八万人,但他剩余的兵力依然在曹操之上,因为曹操也损失了将近万人,那为何袁绍最后还会被曹操所灭呢?这也跟袁绍回到冀州后的策略和遭遇有关,袁绍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但人和出现的问题将他彻底

  • 犬马之劳什么意思?犬马之劳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三国演义》中,汉献帝曾下衣带诏,希望董承能够联络朝中大臣,一起铲除曹操,其中还包括刘备。但是计划最后以失败告终,董承等人被杀,而刘备则是逃过一劫。不过这件事在正史上,并无明确记载,所以不知道真假。不过当时汉献帝肯定是想除掉曹操,但苦于一直没有机会和能力。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犬马之劳

  • 元宵节为什么要办灯会,元宵节才是古代情人节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元宵节,花灯会,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期间一个相当热闹的节日,也是春节年俗当中,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元宵节吃元宵已经是不用多说的习俗了,而元宵和汤圆却也算是两种并不相同的食物。除了元宵,元宵节还有花灯,但我们单知道有花灯会这种习俗,又是否知道为什么要有这种习俗呢?而且现在人们过情人节都是二月十四日

  • 弄假成真什么意思?弄假成真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讲述的就是周瑜本想借招亲之名,骗刘备来到江东,好以此要挟刘备拿回荆州。结果诸葛亮早已做好应对之策,刘备不仅娶到了孙尚香,还安全返蜀,这让孙权和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我们此次要介绍的成语是”弄假成真“,本来孙权并不想嫁妹妹,但最后却促成了这桩亲事。不过这个典

  • 手起刀落什么意思?手起刀落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东汉末年,董卓入驻朝廷,引起天下诸侯共怒。曹操逃出洛阳后,召集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可惜这十八路诸侯都各怀鬼胎,相互试探不愿使出全力。只有长沙太守孙坚主动请缨,愿意迎战董卓大军,此后也是依靠孙坚的力量打的董卓节节败退。但鲍信和鲍忠这两兄弟却怕孙坚抢了功劳,主动迎战华雄。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