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景泰蓝是什么工艺?景泰蓝制作工艺有什么历史?

景泰蓝是什么工艺?景泰蓝制作工艺有什么历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138 更新时间:2024/2/3 8:24:55

景泰蓝是一种古代工艺品的称呼,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在明朝景泰年间非常流行,而且工艺品上面大部分都是蓝色,所以得名景泰蓝。那么景泰蓝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工艺制成的,这种制作工艺的流程又是什么?景泰蓝有怎样的发展历史,景泰蓝的工艺品到底有多好看?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景泰蓝(Cloisonne),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过去是一门仅为帝家享有的独特工艺。“铜胎掐丝珐琅”,顾名思义,是指在铜胎上,用细薄的扁铜丝掐成花样,再在铜丝立面围成的小隔间填充珐琅釉彩,经反复烧制、镀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烁目的珐琅器皿。

掐丝珐琅自元代从西亚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有着伊斯兰教艺术繁复绵密、极重线条和设色的特点,而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忽略色彩与形似的美学。掐丝珐琅的繁丽生动、辉煌灿烂,对国人尤其士大夫阶层,造成了审美上的冲击与反动。譬如像曹昭这样的人,就断然认为珐琅器失之俗艳,“但可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虽然未能迎合士大夫文人淡雅高洁的趣味,掐丝珐琅却深得元、明、清几朝统治者的喜爱。由于盛行于明景泰年间,且早期以亮蓝为主调,又名景泰蓝。

掐丝珐琅技术最早可追溯至元代,但元代工艺还很粗陋,胎型笨重,掐丝欠均匀,色彩也比较单调。到了明中期,工艺臻至成熟,不仅制胎巧夺天工,器型丰富多样,釉色更是变幻万端,在早期的宝石蓝、菜玉绿、鸡血红、车渠白之上,又新添了葡萄紫、翠蓝和玫瑰色,观之愈加纯净透亮。

明晚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掐丝珐琅工艺一度陷入低谷。直至康熙年间,掐丝珐琅器才重新开始烧造,到雍正乾隆年间迎来了第二个高潮。

清代掐丝珐琅技艺较之前朝已有长足进步,其一大特点是体量宏伟,器型已从盘、碗、盒、熏、炉、鼎、樽、壶等小巧物什,扩大到了日用家具,如桌椅、床榻、箱柜、屏风、鼎式大香炉等等。如今到故宫走一圈,几乎各个殿厅里都放着大而醒目的景泰蓝摆件。另一特点是将掐丝珐琅与錾胎珐琅、画珐琅、宝石镶嵌、漆雕、木雕等其他工艺相结合。乾隆曾下旨制造掐丝珐琅佛塔六座,这一组高两米有的“铜胎蓝绿地掐丝珐琅宫殿亭式佛塔”,工艺繁复,纹饰曼妙,充满恢宏庄严的皇家气象。

掐丝珐琅被历代帝王当作独一无二的皇权与财富的象征。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宫里吃年夜饭的时候,唯有皇上用的是景泰蓝餐具,陪宴的亲王贵胄用的都是瓷或银质餐具,乾隆皇帝以珐琅器来彰显帝王与臣子的不同。

制作步骤

设计纸稿

设计胎图、丝工图纸、蓝图(点蓝的色稿):首先有设计师设计胎图、丝工图纸、蓝图(点蓝的色稿),转成拷贝纸稿以备下一道工序应用。

胎型制作

先将紫铜片按照图纸要求剪出各种不同形状,并用铁锤敲打成各种形状的铜胎,然后将其各部位衔接上好焊药,经高温焊接后便成为器皿铜胎造型。

掐丝过程

用镊子将压扁了的细紫铜丝掐、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铜胎上,然后筛上银焊药粉,经900度的高温焙烧,将铜丝花纹牢牢地焊接在铜胎上。

点蓝过程

经过掐丝工序后的胎体,再经烧焊、酸洗、平活、正丝等工序后,方可进入点蓝工序。点蓝是艺师把事先备好的珐琅釉料,依照图案所标示的颜色,用由铜丝锤制成的小铲形工具,一铲铲地将珐琅釉料填充入焊好的铜丝纹饰框架中。

烧蓝过程

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的高炉中用一些矿物石头粉作燃料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此时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

磨光过程

是用粗砂石、黄石、木炭分三次将凹凸不平的蓝釉磨平,凡不平之处都需经补釉烧熔后反复打磨,最后用木炭、刮刀将没有蓝釉的铜线、底线、口线刮平磨亮。

镀金过程

将磨平、磨亮的景泰蓝经酸洗、去污、沙亮后,放入镀金液糟中,然后通上电流,几分钟后黄金液便牢牢附首在景泰蓝金属部位上了。再经水洗冲净干燥处理后,一件斑斓夺目的景泰蓝便脱颖而出了。镀好金的景泰蓝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珑剔透的硬木底托,更显出景泰蓝雍容华贵、端庄秀美的姿色。

随着景泰蓝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一些异形产品、实用产品、旅游纪念品以及高、大、精、尖、高品位的景泰蓝大量生产,新品种、新花色、新工艺不断涌现,玉雕、木雕、漆艺以及花丝镶嵌等工艺结合,由于多种工艺巧妙结合,各种材料互相衬托,再加上通体又镶嵌了大量的宝石,更使作品新颖奇特、玲珑剔透,通体散发出珠光宝气。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古董收藏有5个级别,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传统文化

    人生是什么,就是为了不断去适应生活,而不是生活来适应你。在古董古玩收藏界中,光怪陆离的奇怪事是屡见不鲜,说到底还是没有看透古董收藏的本质区别。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总结下着其中的五个级别,来看看喜欢收藏古玩的你已经修炼到了哪个级别了呢?1、人云亦云级这一级别的藏友大多是刚开始接触收藏,而且是被动接受

  • 《祭侄文稿》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祭侄文稿》背后的真相揭秘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祭侄文稿》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不少人都是冲着颜真卿的书法才去欣赏《祭侄文稿》,但他们却不知《祭侄文稿》背后隐藏着一个悲壮的故事。实际上《祭侄文稿》是颜真卿追祭颜季明的草稿,当时安禄山发动叛乱,颜杲卿夫子挺身而出坚决抵抗安禄山,最后却遭到灭门。难以想象颜真卿写下《祭侄

  • 西泠印泥为什么那么贵?西泠印泥的历史制作工艺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在很多古代的书画作品上面,都会留有一个红色的印章,或许是作者本人留下来的,或许是后世其他人留下来的,比如盖章狂魔乾隆。而这个印章,就需要有印泥才能够使用,而且印章再好看,没有一个好的印泥,效果也是很差的。而在印泥当中,有一种西泠印泥,价格非常昂贵,我们常说一分价钱一分货,究竟为什么西泠印泥那

  • 双鱼玉佩事件解密,双鱼玉佩事件5张真实图解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双鱼玉佩事件在网上的热度一直很高,这个玉佩是在内蒙古通辽市陈国公主及驸马合葬墓中发现的。其造型是一对鱼,鱼的嘴部还用金链穿在了一起,故名为双鱼玉佩。双鱼玉佩目前藏于内蒙古博物馆,不过关于双鱼玉佩似乎还有很多别的说法,这个玉佩到底表示着怎样的寓意呢?目前在网上也是众说纷纭。这次就为大家还原双鱼玉佩事件

  • 古人说要长寿有两个地方要“软”,那么是哪两个地方呢?又有什么科学依据呢?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长寿其实大家也都知道的,这是从古至今都是人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有的人就是喜欢追求长寿秘诀的,嘿嘿,那么有的人也问了,长寿到底要怎么样做呢?其实古人早就已经给大家说了,话说古人明确的说明了如果一个人要长寿,那么有两个地方必须要“软”,那么是哪两个地方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继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什么意思?古人为何偏爱竹子?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的句子,意思是宁愿没有肉吃,也不愿居住在没有竹子的地方。实际上古代很多文人都十分偏爱竹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竹子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都是文人喜爱的对象。竹自古以来就有彰显气节、正

  • 24节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何齐国会有30个?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已经在我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了,这是古代祖宗的智慧结晶,这些节气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是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不过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从确定下来的时候开始的,就一直没有变化的延续至今。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唯独齐国拥有着三十个节气,那么为何他们会有三十个节气呢?

  • 孔子如何解释“恕”字?这背后隐藏着最高级的善良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时常会和自己的弟子们讨论一些为人处世的准则。有一次孔子就解释了“恕”字的含义,“恕”一般被认为是原谅,宽恕的意思,不过孔子是将“恕”分成了三层含义,这背后就隐藏了待人处事的最高境界。实际上

  • 不爱江山爱美人说的是谁?不爱江山爱美人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不爱江山爱美人”是一句在各种小说,或者影视剧中十分常见的话,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实际上“不爱江山爱美人”是由清朝诗人陈于王创作的一首诗,名叫《题桃花扇传奇》。那陈于王暗指的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他就是南明皇帝朱由崧。朱由崧是明神宗的孙子,他仅在位

  • 百年之后什么意思?百年之后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可能很多朋友还不知道“百年之后”其实是个成语,意思是对死亡的讳称,最早出自《曹操集·卷二·军谯令》。曹操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曹操写的诗歌相信大家在上学时都有学过。那“百年之后”背后的来历和典故究竟是怎样的呢?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