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公元前403- 230),先秦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与魏、赵并称为三晋。国君是姬姓汉,是晋国大夫(晋武帝之叔)韩武子的后代。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汉、赵、魏三国大夫,为晋阳之战,灭了智伯荀药,瓜分了晋地。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位博士得到周威烈王的认可,正式跻身诸侯之列。高丽建都于杨寨(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325年前,魏惠王和韩玄晖(韩)在乌沙相遇,并被尊为国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灭,旧地为颍川郡。
韩国以其著名的武器——弩而令各国畏惧。俗话说“天下强弓强弩皆出自韩国”,韩国的弩能射800米远。“远者捂胸,近者悲。”此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都是“陆路剪牛马,水路剪鹅”,“敌强我弱剪铁幕”。
韩昭侯执政时,南韩的国力最强。他以法国学者申不害为宰相,内政开明,韩国成为小康社会。韩国地处中原,被魏、齐、楚、秦包围,根本没有发展空,疆域是七国中最小的,是山东六国中第一个在公元前230年被秦灭的诸侯国。
历史简介显示,汉部落是周武王的后裔,迁入晋国后被封于汉源。《国志》说:“汉源在八里,通州韩城县西南。又在韩城县南十八里,故亦古朝鲜。”《古今地名》云:“汉武子在汉源老城吃菜。”在陕西省韩城县。于是以封地之名为氏,有汉。从部落到诸侯,有两个关键时期:
第一个关键时期,春秋时期,晋景公时期,汉部落奠基的汉爵时期。
当时的韩傕只是一个手握一点实权、封地不多的普通大臣,与当时掌握着晋国兵权的赵(、赵朔)、魏(、魏牟子时)的强大封地相去甚远。韩爵为人正直,正义感鲜明,在反对派中享有盛誉。当时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大臣怪罪,杀了晋灵公,断绝了赵家的关系。在这一重大事件中,韩傕主持正义,先是力主无罪,后又保护了赵的遗孤,再后又极力确保赵的后裔被重新加封,成为举世闻名的忠臣。这就是流传千古的赵氏孤儿的故事。
赵归降,屠安灭亡,韩傕升任晋国六部大臣之一,与赵结成稳固的政治联盟。韩的地位一举确立,成为晋国六大部落之一。
第二个关键时期是韩昭侯和沈步海的变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韩打了许多仗。最大的成就是吞并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郑,迁都,取名新郑。此后,魏在变法后迅速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世界霸主。三晋相邻,魏攻赵、韩较多,三晋矛盾骤然激化。此时的南朝鲜积贫积弱,北京人沈步海(北京战国地名,故郑地,今荥阳东南区)在发动变法。沈步海是法家和艺术学派的著名人物,艺术学派的开创者。之所以说法治可以归于法家,是因为申不害的法治是建立在认同国法、以变法为己任的前提下的。
在韩非将“以术治国”正式并入法家三家(以势治国、以法治国、以术治国)之前,以术治国学派只是被天下学者视为法家。事实上,在当时的法治学派和真正的主流法家学派之间仍然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和重大的分歧。分歧的根源,法家主流主张只服从法律,技治派主张实现技治是政治改革的核心。《申子》云:“申不害教赵侯管其官。”《史记·韩世家》载:“申不害在韩,行道之术,治于家,诸侯不来侵。”
历史演变和起源
屈沃桓之叔韩完,因辅佐屈沃武公,被屈沃克金授予朝鲜氏族称号,并在韩献子年间成为金名臣,传至韩康子。从455年到453年前,韩康和魏欢子在晋阳之战中受智伯之命讨伐赵襄子。最后韩、魏叛变,与一起灭了直博,瓜分了直博所有的粮食城。从此以后,韩、赵、魏三清三大世家大族称霸金朝。
前403年,周承认金三庆为诸侯,南朝鲜正式建立。是为了三族分晋,所以后人将韩、魏、赵并称为三晋。
(指国家)强大繁荣
375年前,韩哀侯灭郑,建都新郑。但由于七国中韩国被其他国家包围,发展空较小;陆地面积最小。因此屡遭其他六国攻击。到韩昭侯统治时期,沈步海被任命进行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备。韩国国力大增,十几年来诸侯无寇。
下降
韩国地处黄河中游,东、北被魏、西被秦、南被楚、当时弱小的东周(洛阳)包围,毫无发展可言。在昭侯短暂的繁荣之后,韩国迅速衰落。屡遭列强欺凌。早年是魏齐争霸的资本,前341年的马岭之战是从魏国手中拯救朝鲜的结果。秦楚争霸时,秦国威胁汉魏联合攻楚。
战国末期,韩国成为秦国和齐国战争的缓冲地,幸免于难。前265年,秦大举进攻朝鲜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国占领,向赵国投降,引发了长平之战。决定霸权局势的两场战争都是韩国挑起的,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攻欺凌的窘境。最后在前230年,韩国被秦国灭了,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