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无用,赵高作恶多端。看起来赵高无非是害人害己,但是赵高是秦始皇指定给胡亥的老师,胡亥就是不会再得宠,不可能教一个没用的人。再来看看被历史误解的赵高。
赵高是一流的书法家、语言学家、法学专家。他高大强壮,骑术高超,武艺不凡。他是秦朝廷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赵高是沙丘阴谋的主谋,也是日后灭秦帝国的主要人物。
赵高的生平事迹,两千年来一直被人知之甚少,曲解。东汉以后,赵高被贬为宦官,家人也被贬为宦官。这种错误的偏见延续至今。我们知道赵高有孩子。他的女儿嫁给了乐颜。乐颜被任命为咸阳的秩序,并一度参与了在王一宫的政变。这是赵高不是宦官的明显证据。
其实司马迁从来没有说过赵高是宦官。司马迁不仅没有说过,东汉以前的所有史书中也没有赵高是宦官的记载。赵高是官宦的误解,源于对“官”字的误解,以及基于“隐宫”这个错别字的丑陋曲解。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赵高为官,有官录。这是一份赵高被误解为宦官的材料。但根据新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官”就是在皇宫任职的意思。官员是在皇宫工作的人,相当于国王或皇帝的贴身侍卫。官方注册是用来登录出入宫门的注册。
秦汉时期的“官”、“吏”、“宦官”等称谓,并不是指被阉割的人在官宦宫中的官职,也就是后世所谓“宦官”的语义。当时被阉割的人被称为“选(阉)人”,在宫中任职的太监被称为“官选(阉)”,定义非常明确。根据这份最新的材料,赵高是在宫中工作的官员,也就是皇帝的亲信大臣,而不是被阉割的官员。
《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兄弟皆生于幽宫”。这是赵高被曲解为宦官的又一份材料。“隐宫”这个词本来就很暧昧。东汉以后,有一个注释《史记》的人叫刘,就利用了这个题目。他把“隐宫”的“宫”解释为宫刑,然后接着说赵高的父亲被宫刑阉割了,他的母亲和别人发生了性关系,生下了赵高兄弟。
赵高兄弟假定姓赵,被宫刑阉割,成为宦官。谎言越来越大,越来越过瘾,于是就把真相从一个源头传到了另一个源头。唐朝以后,赵高家都是宦官,逐渐安定下来,没有了谣言。秦史专家马早就指出,“赵高兄弟皆生于隐宫”的“隐宫”一词是“隐官”之误。
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后,藏官的含义更加明确。隐官不只是用来指刑满释放人员工作的地方,也可以指刑满释放人员的身份,与宫刑、阉割无关。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叫做层层形成的古史。顾先生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史,经过历代不断的改造和改写,不再是原创,而是加入了历代喜欢的味道。要了解真正的古代史,必须清理历代的添加,还原古代的真相。
东汉时,因官阉而亡国。刘的曲解迎合了当时人们对官员阉割的仇恨,大家都愿意散布亡国的资本是官员阉割的谣言。唐代宦官专制无序,宦官宫刑亡国的幽灵在古代一直存在。在类比谴责的氛围下,赵高关于官员阉割的流言自然发展起来,成为一个未公开的结论。
到了明代,宦官宫刑之灾愈演愈烈。到了清朝末年,大宦官李还在慈禧宫里独断专行,人们对宦官的痛恨无以复加。经过几代人的积累,被曲解的历史作为正史流传至今。不过,这些都跑题了。我只是借此机会感受一下人性的弱点。我们都愿意相信我们想相信的。至于是真是假,那是其次。
历史叙事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叙事。核实历史事实的真实性是历史学家所从事工作的基础,因为没有真相,之后的一切都是流沙上的建筑。而真假的鉴别,史料的考证,则是另一种需要以论文形式表达的历史。现在,让我们回到历史叙事,再次切入沙丘情节之前赵高的行为。
赵是赵王室的姓氏,赵高的父系是赵王室的稀氏。战国时期,连横天下,各国结盟,互换契约,以皇子为人质。这些被扣为人质的儿子,大多是君主众多子女中无人疼爱的疏远者。被扣为人质后,他们往往会在外国逗留很长时间。他们很多人一辈子穷,到死都还不回来。
赵高祖上,大概是从赵国到秦国当质子的这种公子,在赵国得不到宠爱,在秦国得不到帮助,不满意而滞留在秦国,后来在秦国结婚生子,后代滞留在咸阳,成为秦人,和普通人一样。
赵高有几个兄弟,都是出身于隐居的官员。历史上只留下了我的弟弟赵成的名字。赵成后来接替赵高成为秦帝国的大夫。他曾参与谋杀秦二世的王一宫政变,也是一个人物。隐官是政府在不起眼的地方设立的手工作坊,用来安置已定罪的罪犯。
赵高的母亲,因为有罪而被处罚,被处罚后身体残疾,不方便见人,不愿意被人看见,被赦免后一直过着隐居的官员生活。在秦朝,以隐官身份生活和工作的人的身份也被称为隐官。用现在的话说,他们相当于从监狱里释放出来的人。他们的地位比普通人低,只能占有普通人一半的土地和房屋。
皇法讲究正义。隐官虽然地位低,但婚姻不受限制,子女也和普通人一样。赵高的父亲,可能是一个在隐官中工作的初级文法家,熟悉法律,擅长书法。他在一个隐官的时候,认识了赵高的母亲,组建了家庭,生下了赵高兄弟。
秦国是一个重视天下的国家,继承父业,以官为师,已经成为帝国的国策。赵高能够走上文法为官之路,成为一流的书法家和法学家,与其父的职业和影响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