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击,战争不断。三族分晋后,赵、魏、韩国成为强国,田取代了齐国。战国七雄格局正式形成,即秦、楚、齐、燕、赵、魏、韩。
除了战国七雄,还有岳、巴、蜀、宋、中山、鲁等其他大国。还有郑、魏、滕、邹、费等小国,但实力和影响力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夹缝中生存,最后都被七雄所灭。七侠中,后期最强的是秦。除秦国外,其余六国均位于庐山以东,故称“山东六国”。
由于郡县制的加强,获得了土地、财富和人口的国家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促使这片自春秋以来一直处于战乱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时代。战国继承了春秋乱世,开创了秦始皇,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和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历史上称之为“百家争鸣”。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各国相继展开的国家改革,名人的纵横合作,老将军的争斗,为后人涌现出大量的典故。
七侠的历史进程
战国最后三十年,山东六国无力对抗逐渐向东侵占六国领土的秦国。后来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大一统。
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方皇帝,宣都放弃了自己的爵位。
公元前287年,苏秦、李兑、齐、楚、赵、魏、韩联合起来攻打秦国,在高程(今河南泗水、荥阳)站住了脚。秦归还了赵和魏的部分失地,以示和解。
公元前286年,宋朝被齐国消灭,秦隋是这次进攻的主谋。前284年,燕昭王立乐毅为大将军,联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打齐国,入侵齐国首都,占领齐国五年。
公元前279年,齐国组织反击田单,收复失地。齐国虽然恢复了国家,但是元气大伤,无力与秦国抗衡。之后,秦国的对手主要是赵。在进一步削弱楚国的基础上,秦国积极向东发展,与赵国形成正面对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与赵在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秦进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达三年之久。公元前257年,魏新灵、楚春申救了赵国打败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赵虽然转危为安,但损失惨重。
公元前251年,燕国乘赵国新败之机,出兵攻打赵国,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国的威胁下,东方六国结成了暂时的联盟。
公元前247年,魏新灵联合五兵攻打秦国,在河外大败秦国。
公元前241年,赵庞宪联合赵、楚、魏、燕、汉攻打秦国,被秦国打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乘势而上,先后征服朝鲜、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霸的局面结束。
民族意识
历史学家指出,春秋时期诸侯演变为战国七雄,是从“城邦”向“领土国家”的发展,旧的城邦已经失去了独立性。战国七雄的对抗,类似于西方历史上罗马帝国与古埃及、叙利亚、埃及的对抗。领土国家统一,秦汉帝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