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春秋》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河,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之源。在中国,孔子因其深远的影响而被尊为“圣人”长达两千多年。
大约在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鲁(今山东曲阜)。鲁东南有一座长平山,山脚下是古长平乡。长平乡东边有一座低矮的小山,叫泥丘山。父母以为他是泥丘山送给他们的,就给他取名为丘,中间带个“”字。孔子3岁时,他72岁的父亲不幸去世,守寡的母亲不得不和年幼的孔子相依为命,生活贫困。
当时鲁国的都城曲阜,是鲁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典籍丰富,名师众多。所以孔子从小生活在曲阜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接触到保存完好的周朝文献和礼仪制度。孔子的母亲教她的儿子学习周朝的诗歌、书籍、礼仪和音乐,以纪念他的祖先并继承圣人商汤的成就。所以在父亲去世,母亲守寡,家境贫寒的情况下,他仍然愤而学礼。
孔子小时候是个听话安静的孩子。他一个人玩游戏的时候,经常喜欢装饰三宝,学习祭祀神的动作。“这个孩子不一样,能玩一个拜神的游戏,真的很难得。”他妈经常这样想,看着年轻的孔子打游戏。虽然他们在衣食方面不如别人,但我妈还是经常跟孔子讲孔府家祖先的光辉故事。不知不觉中,孔子幼小的心灵里就产生了“我要努力,不辱先人之荣”的信念。
孔子的母亲因为整天辛苦工作而变得体弱多病。每次母亲生病,孔子都全心全意地在身边服侍。当他母亲病重时,他一丝不挂地陪在她身边。有时候他妈妈看他太辛苦,就劝他去睡一会儿,但他总是不肯,还说:“我睡不睡觉不重要,你的身体重要!”“母亲常常为他的孝心流下苦涩而又快乐的泪水。
孔子13岁开始上学,老师都是村里的长辈。当然,他们只是简单介绍了诗歌、书籍、仪式和音乐。起初孔子学到的主要是敬神的礼仪,对待长辈的礼貌和一些修身养性的道理。起初,孔子只是默默地听老师讲课,从不提问。后来他经常问一系列问题,每个问题最后都要回答。他的老师和妈妈经常被他问,不知道怎么回答。
孔子后来告诉自己“我立志学十之五”,就是说他从15岁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
孔子学而不厌,博学多闻,主张“学而优则仕”。他希望有一天能展示他的政治抱负,但他的职业生涯之门已经被推迟了。孔子认为人应该“三十而立”。30岁时,他开办了一所私立学校,招收了许多学生。据说他周围有大约3000名学生。孔子招收学生不分等级,贵族子弟,平民百姓,甚至鲁以外的年轻人都来了。孔子有独特的方法来训练学生。他善于说服,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他的弟子中,精通六艺的得意门生多达72人。
孔子在教育上是成功的,但在仕途上屡屡碰壁,无法施展才华。孔子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渴望得到贤明君主的重用,从政实现自己的“仁政、德治”,从而“施予于民、助民”,“救民于水火”。
50岁时,孔子终于有机会被提拔到鲁国牧羊人的位置上。孔子做得很好。除了赢得外交上的胜利,打击分裂势力,其他成果也受到称赞:商人不敢随意涨价,社会秩序大为改善。而邻国齐国担心鲁国的强大对自己不利,就想从内部消灭它。齐知道是个好色之徒,喜欢狗和马的快乐,就喜欢上了他,给他送去了美女和华丽的马车。鲁真的陷进去了,难以自拔。他不再关注政治事务,自然也不再向孔子请教政治事务。孔子觉得自己不能再施展政治抱负了,就带着弟子离开了鲁。
公元前497年,孔子开始了长达14年的环球旅行。他期待着找到一个可以实现自己抱负的世外桃源,但当时诸侯国正在打仗,即使他对治国充满了知识和想法,也没有人对此感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就像一条迷路的狗,被开除了。他走遍天下,历尽艰辛,最后却不被重视。最后,孔子不得不回到家乡。此时,他已经68岁了。
孔子对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感到难过和失望。最后,他决定给后人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希望能警示天下的汉奸小人,先恢复王之道,于是决定写《春秋》。
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文化教育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大力提倡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他认为“仁”就是爱别人,他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点。孔子认为“善良”可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就会稳定。他说“克己为仁”、“刚毅平淡近仁”,意思是说做一个真正的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必须坚强、大胆、朴实、谨慎;要让世界回归仁爱,更是难上加难。首先要善良,要有敏感的同情心。所以他在治国上主张减税宽刑,主张以德服人。孔子说,一个人要做到“老有所安,幼有所惜,友有所信”,才算真正像个善良的人。这些话看似容易,只有实现了才知道这其实是最高最难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重视“礼”,反对统治者滥施刑罚,漠视人命,以杀人来威慑百姓。他强调教育的作用,主张以礼约束人的行为,以达到统治的目的。他特别称赞了李周。齐景公曾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子曰:“君君,臣,父,子。”这意味着,无论是君主、臣子、父亲还是儿子,每个人都应该和其他人一样,有自己的职责和责任。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总结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如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提倡“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怨而不忧”等。
他在保存古代文献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春秋》的编纂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河,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贡献。孔子的教育和六艺的成就,是空在中国古代的伟大成就。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教育史上的杰出贡献,奠定了他“文圣”的地位。
名人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个人真正的知识在于认清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如果一个人不断珍惜他的旧知识,以便不断获得新知识,他可能是别人的老师。
永远不要满足于你的学习。永远不要对你的教学不耐烦。
三人行,必有师;选择好的并跟随它,改变坏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一个人不去想遥远的事,他会发现悲伤近在咫尺。
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不是一个完全有道德的人吗?尽管人们可能不注意他,他也不会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