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察举制是在什么时期确定的,察举制的演变历程

察举制是在什么时期确定的,察举制的演变历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513 更新时间:2024/2/2 7:10:49

检察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建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134年)。科举制度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官制,也不同于隋唐时期建立的科举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地方督抚在其管辖范围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向上级或中央推荐,经试用、考核后任命官职。

形成概述

察举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方式。

检察制度主要依靠县令、列侯、地方高官三官,按照一定的标准从平民或低级官员中选拔品德、品行、才能等方面符合当时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

“选拔”的对象是没有官职的秀才,“选拔”的对象是低级官员。根据规定,他们必须都是品德高尚、知识和才能出众的人。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在秦朝就有了,但作为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的“检点制”却是在西汉才建立起来的。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在位),虽然是“一举得天下”(用兵得天下),但他深深明白自己不可能“一举治天下”(武力治国)。于是,在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高祖上书求贤,辅佐御业。

汉文帝(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57年在位)即位第二年上书:“天下宜一人之治,贤者正直,可以直言谏,以正我之无能。”这是检查制度的开始。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他又下了一道圣旨,在圣旨中直言不讳地训诫:“对策百种,唯(晁)错为最高。”这说明当时不仅有考试(对策),还有等级的差异,说明此时的检审制度已经成熟。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下诏升官,规定非治儒者不取,董仲舒以此为先。这标志着检查裁决制度的完善和正式建立。此时的汉朝统治者已经从早期的与民同息、清静无为转变为积极进取,确立儒家思想为指导原则,并将其置于法治之下,从而实现了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知识分子的三位一体,进一步发展了中央集权制。

高祖召唤三位长老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在与项羽的“楚汉战争”中获胜,建立了汉朝,即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他成为汉高祖(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5年)的皇帝。刘邦和他的谋士们针对秦朝短命,“二世亡”的情况,思考如何维持长治久安。

起初,刘邦看不起儒生。儒生陆贾与他谈诗谈书。他说:“我很快就会赢得世界。诗和书有什么用?”陆贾说:“马上得,不能马上治”,治国不能靠武力。后来,刘邦采纳了萧何曹参的“无为而治”和与民同息的治国方略,稳定了混乱的局面。

早在建国第二年,刘邦就下令“召三长老”,即选拔50岁以上、“有实践,能带领民众行善”的人,协助地方长官执行政令。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又下了一道圣旨,把选拔人才提上了重要日程。

刘邦深知选拔能长期治理国家的“贤士”的重要性。他命令郡县向中央推荐人才,并记录他们的“行为”、“义”(外貌)、“年”(年龄)。要求郡县、国家按一定标准推荐人才,开了汉代考察制度的先河。

文帝号召贤人。

在汉代,惠帝(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88年)和吕后(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80年)在位时,都曾下令“孝”的圣旨,可以免除他们的徭役,或者给他们优厚的赏赐,让他们“为民作表率”,成为乡官。这是汉高祖(公元前206-195年)的《赵菊三老》的续篇。

文帝第二年(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第一道圣旨颁发给“德正廉明,能言直谏极”的人。文帝今年有两次月食,他深信是因为神对他施政不满的警告。因此,文帝希望通过发函求贤来“匡正我的无能”。

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又下圣旨,要求王公、官员、县令“举荐能言谏极的贤人”,皇帝亲自试验──“对策”。对策有四:“吾不道德,臣不义,政不利,民不安。”这一次,晁错被选为最高职级,晋升为中医。

文帝的两个诏书明确建立了举荐制度,有了科目、考试方法和等级,标志着考察制度的正式形成。但当时只有一科,没有固定的期限,也没有人数的规定,所以制度还不完备。

董仲舒的回应

到了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察举成为比较完整的选官制度。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梁武帝下诏“一个贤良正直,口无遮拦,极谏之人”。以主为丞相,御史,秩侯,中石,石,诸侯。丞相魏纨说,被引之人“或治沈(即沈不海)、商(即商鞅)、韩非、苏秦、,欲乱朝政,请止之”,但非出自儒家。这说明儒家是正统,从此就确立了。这其实是武帝的意见。

董仲舒是被约谈者之一,被汉武帝亲自约谈。董仲舒认为,治理天下靠的是皇帝的善治,而不是靠天;他还指出“不应让罪犯统治世界”,世界的统治不能只靠惩罚,并引用孔子的话说:“刑而不教,谓之虐”;所以治国主要是以宣德、教化为主。

此外,董仲舒还提出了培养人才的方法:“望陛下兴修国子监,设师养天下之民。”关于用人,他说要用“天下贤人”,以量论官。最后,董仲舒提出要弘扬“孔之术”,其他诸子百家都要“各行其道”。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略。武帝对这个对策非常信服,于是决定董仲舒为第一,任命江都为丞相。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按各郡人口数确定陪审团人数,采用“四科”制。这是董仲舒对检察制度正式建立和实施的贡献,奠定了检察制度的基础。

更多文章

  • 三公九卿制在汉朝的发展情况是什么,三公九卿制沿用到什么时候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公九卿制在汉朝的发展情况,秦汉历史

    汉朝的官制实行三公九臣制,宰相有更大的杀权。具体工作是公平的丞相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有十三个曹的秘书处,其中有九个卿。邱是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服从皇帝的命令,由皇帝的调兵遣将。御史大夫主要负责做记录,职位相当于副丞相,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的官阶是一万石,御史大夫

  • 戚宦之争多少进入二阶段,东汉戚宦之争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戚宦之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秦汉历史

    齐关之争是指东汉中后期持续百年左右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在东汉末年的官亲之争中,外戚利用皇帝的软弱专事国事,宦官也试图扶持自己的主子为自己所操纵。总之,双方都试图挟持皇帝,排斥异己。由于外戚和宦官交替的专制权力和混乱的政治,东汉最终灭亡了。历史背景东汉中期,很多皇帝昏庸,贪玩,结果皇后逐渐掌握了政权。而

  • 永元之隆与明章之治,永隆元年是哪一年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永元之隆出现在什么时候,秦汉历史

    汉和帝治国后,每天早起,半夜读奏章,从不疏忽政事。因此,他被称为“努力就有终点”。他在任期间多次发函救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难民,不逆农时,广招贤士,还主张法制从宽。对外,北匈奴战败西迁,恢复西域为西域都城,任命班超向西域各国投降。永兴元年(105),耕地面积达732万余顷,为东汉之最,户籍人口53

  • 明章之治,明章之治是哪个朝代的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章之治始于哪个皇帝,秦汉历史

    张明之治,指的是光武帝复兴后,汉明帝和张寒在位期间,东汉王朝“大治理”的景象,将东汉王朝推向了顶峰。同时,张明时期的一些做法对整个东汉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太祖张继承和发扬光武帝复兴大业,继续实行开明的宽国安民政策,以刑事原则政治治国,实行道德政策,制定明确的法规,整肃吏治,严惩不法官吏,严防外官

  • 光武中兴是什么时候,光武中兴持续了多少年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光武中兴出现在什么时候,秦汉历史

    光武复兴或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对天下的管理。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缓解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政治上要加强中央集权,对有贡献的人要给予丰厚的奖励,但禁止其从事公务。排斥三公,加重皇帝身边掌管文书的大

  • 新朝是哪一年建立的,新朝是一个朝代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新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秦汉历史

    新朝(9年1月15日-23年10月6日)是西汉王莽继西汉之后建立的。桂友硕元年(九年一月十五日)十二月,王莽抛弃了汉朝听话的儿子刘英,把汉朝的历法改成了丑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国号为新国号,定都长安(今Xi市汉长安城遗址),史称辛莽。王莽称帝后,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实行帝制土地制度,限制私有

  • 西域都护府建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意思,西域都护府设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西域都护府建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秦汉历史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版图,中央政府开始在此行使主权。汉代行政机构的设置、官员的任用、西域驻军、当地户籍的统计以及法令的执行,都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内容,为以后历代中央政府管理西域奠定了基础。西部地区保本办的成立,打破了西部小国的孤立状态,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创造了西部地区之间

  • 汉匈战争多少年,汉匈百年战争的历史进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匈百年战争的历史进程,秦汉历史

    中匈百年战争又称中匈战争,是指西汉初期针对匈奴的一系列战役,双方互有胜负,持续了130多年。这一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是建立在亲亲疏战的政策基础上的。此外,汉武帝在位第二年(公元前127年)开始修建汉长城。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到元光元年(前134年)。在这一阶段,采取了妥协和支

  • 西域都护府所在地?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府设立在哪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西域都护府的历史沿革,秦汉历史

    西域胡夫是汉代在西域(今新疆轮台)设立的辖区。是汉代西域最高官职。“都护”是汉代西域地方最高官员,官阶两千石,相当于内地的“县令”。“郡守”是郡守的副手,掌管军事。西域因其地位特殊,设置“都护”,实际上等于县级划分。其主要职责是保护疆域,协调西域各国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国势力的入侵,维护西域社会秩序

  • 昭宣中兴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昭宣中兴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昭宣中兴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秦汉历史

    赵宣中兴是指西汉时期(约公元前87年至前48年)的赵和时代,当时西汉正处于恢复稳定和发展的阶段。背景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期打击匈奴,严刑峻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汉武帝自我谴责,宣称:“现在当务之急是禁止暴力,停止擅税,争取农利”,意思是与民同变,发展生产,与民同息。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