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版图,中央政府开始在此行使主权。汉代行政机构的设置、官员的任用、西域驻军、当地户籍的统计以及法令的执行,都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内容,为以后历代中央政府管理西域奠定了基础。
西部地区保本办的成立,打破了西部小国的孤立状态,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创造了西部地区之间越来越多的交流,增进了西部地区各城市、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同时也增进了西部地区与内地的密切联系,提高了中央政府在西部地区的认可度。
西汉末年至东汉初,西域局势动荡,但西域一些小国仍派人到中原请求中央派人保护西域,体现了西域各国对中央的信任和忠诚。即使东汉灭亡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许多城邦仍保留着汉朝所发的印章。
由于汉代已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对西域统一后的西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和熟练工人给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因素,从而促进了西部地区当地经济的发展。
西部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经济互补性也很强。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西域经济与中原经济产生了持久的良性互动,从而将西域区域经济纳入了整个汉朝的经济体系。
随着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原文化体系对西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龟兹王蒋斌从中原回到龟兹后,就把中原的礼仪制度带回龟兹并实行。西域的乐舞也传入内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首先,西方国家摆脱了匈奴的残酷统治,转而投靠生产技术先进、经济相对发达的汉朝,从而加强了与内地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
这种联系无疑有利于地方社会的发展,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有着深远的影响。匈奴是一个奴隶国家,在西域设置“仆从、军长”,目的是向他国勒索奴婢和财物,“备其租,升其值,严其相”(《后汉书·班勇传》),最大限度地剥削强加于各族人民。
汉朝开放西域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国家没有向汉进贡的赋税。汉朝派驻西域的驻军士兵和官员,完全由屯田和内地朝廷提供,不由各国负担。同时,内地的农业灌溉技术和冶炼业向西域传播,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提高。汉朝统一有效的治理为西域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这也符合了各族人民的愿望。
所以西域各国“不喜匈奴”而“慕汉”。每当汉朝没有在西域设立都城守卫,匈奴势力卷土重来的时候,西域各国都渴望内地,希望重新开放玉门关和阳关关,恢复汉朝的管辖权。
西域都城使被匈奴切断的丝绸之路得以顺利恢复和发展,各国人民在这条沟通中西的交通要道上播下了友谊的种子。植物如亚麻(芝麻)、豇豆(蚕豆、豌豆等。),西域的葫芦科(黄瓜)、大葱(大葱)、胡萝卜和优良品种的骆驼、驴、马传入中原,内地的丝织品、铁器等手工艺品和生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出西域,东西方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极大地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生活。
汉代对西域的管辖,也为中国后来的朝代开了先河。十六国以后,吕光统一西域后,效仿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行使主权。到了唐朝,边疆各民族归一府之后,也分别设立了都护府。唐代东北,有“安东为护法”;北方有“安北”和“可汗”。西北有“安西”和“北庭”护都所;西南有“保宁”和“志南”。这一切都是从汉朝借来的,满足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形成和巩固的需要,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保证了东西商路的畅通,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广大地区的沟通,管理了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