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死前并没有亲口承认谋反。据《史记》记载,韩信似乎确实和陈毅讨论过谋反的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当齐王的时候,有实力对抗刘邦和项羽,却造反无兵无将,真是玩火自焚。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韩信的“谋反”是被陷害的,而司马迁用的是屈笔,说的是愿不愿意。临刑前,韩信说:“我后悔没有用蒯通的计策,被女儿骗了。难道不是天堂!”韩信后悔在大难临头时没有使用蒯通的反汉计划,足以说明韩信一生从未有过谋反的念头。
其实,分析《史记》等史书中关于韩信“谋反”的相关记载,也可以看出其中有不少矛盾之处,值得商榷。
第一,在刘邦胜败未卜的时候,韩信拒绝了蒯通的劝说,游说他另起炉灶,但是当刘邦成名之后,他却有了不同的野心,这对于一个懂兵法的将军来说,太违反常理了。
其次,韩信两次被刘邦偷袭,夺取兵权,从中已经注意到刘邦的疑心和恐惧。但他在被项羽兵困住的时候,在楚称王的时候,在陈迎接刘邦的时候,都没有反对刘邦。他无权无兵,住在长安,为什么要造反?一代名将怎么会这么木讷?
第三,以韩信的智慧,怎么可能在被监视的情况下,与陈毅合谋“控制朝廷”?这不是欲盖弥彰吗?况且韩信和陈毅约定造反的时候,并没有第三者在场。外人怎么可能知道谈话内容?为什么司马迁的记载这么详细?
第四,陈毅一直是刘邦的心腹,与韩信关系一般。韩信怎么会蠢到向皇帝的亲信吐露心事,反叛这种关系是大事?况且,陈毅到巨鹿驿站后,已经和韩信失去联系好几年了。这样的帮凶太奇怪了。
第五,凡是搞阴谋的,一般都会把矛头指向最高权力机关,也就是皇帝。韩信谋反的对象是吕后和太子,这是不合理的。况且当时刘邦在统率军队,就算韩信成功了,名不正言不顺,也没有消灭刘邦的有生力量。这样的反叛毫无意义,韩信的见识怎么会这么低?
第六,韩信向来熟读兵法。未经训练的犯人及其家属怎么会是造反的主力?且不说这些人能否攻下戒备森严、戒备森严的皇宫,伪造刘邦圣旨赦免的俘虏,肯定会听韩信指挥,跟随他造反?韩信不可能漏掉这些问题。
第七,韩信的“谋反”只是被他舍人的哥哥声讨,其最初的动机是因为韩信想杀哥哥。怎么能看出舍人的哥哥不是被诬告的呢?而且舍人的弟弟怎么会知道这么大的秘密?韩信会这么粗心吗?考虑到吕后杀彭越时,古越舍人诬告彭越“谋反”,韩信舍人的哥哥是否告发韩信“谋反”,实在令人怀疑。
第八,如果韩信确实有谋反的意图,那么萧何诱骗韩信入宫的时候,韩信怎么可能不做任何防范,而是从容冒险,轻松入宫呢?韩信死前为什么只感叹平定土地时不听蒯通的话,却不后悔自己谋划不周?
第九,韩信“谋反”不明,吕后诱之,杀之。为什么刘邦没有把朝鲜第一英雄的被杀归罪于吕后,甚至没有进行调查。是不是说明刘和陆早有打算?
纵观历史,历代开国功臣大多鲜有善终,这是历史规律。韩信虽然没有谋反的证据,但是他有谋反的实力,这不能不让刘邦有所顾忌。况且韩信曾经勒索过刘邦,却无法让刘邦开心。况且汉朝初年,刘邦为了四处造反的诸侯拼命,不得不惧怕韩信。所以,韩信的死是必然的,只是怎么死而已。如果韩信真的要造反,那么告密者毁了他;如果他不想造反,那么就是刘邦利用告密者灭了他。那时候,还有什么能比“谋反”罪来杀鸡儆猴其他不同姓氏的国王呢?
韩信被杀后,在楚汉战争中起重要作用的其他几个异姓王以及韩信都被各种借口杀掉了。只有一个长沙王,吴锐,死得早,但他死得很开心。由于郭峰势力弱小,位于汉和南越的中间,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所以后世免于杀戮,郭峰得以保存。直到五代以后,他因孤儿而死。
刘邦斩韩信、等异姓皇后时,曾与群臣誓杀白马:“若非刘为王,天下共攻之。”(以史为鉴)可见,以异姓斩王是刘邦的既定国策,是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